导航栏

×

教育心理读后感

教育心理读后感精选。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初学写作时,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知道如何动笔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吗?请阅读由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你编辑的教育心理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

通过今天的直播,我们对于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诞生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活了100万次的猫》,我们明白了,要做“自己的猫”不要做“别人的猫”,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要悦纳自己,尊重他人;提升生命的“长、宽、高”;提高生命的价值。

在这次疫情当中,也有许多“为别人而活的人”例如:我国的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以及快递小哥汪勇,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担当,拓展了“社会生命的宽度”,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曾说过:“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在《当鸭子遇见死神》这个动画中,死神被刻画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一直陪在鸭子身边,直到永远……鸭子死后,死神,也为其流下了眼泪。鸭子的生命结束了,它身边的一切也随即消失,没有了凉爽的池塘、没有了粗壮的大树,只有眼前那黑漆漆的一片。

为此,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要知道,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拿任何一秒钟做标准,我们就会生活得很好,每一个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来才等于我们整个的生命;不管是谁,创造者、求索者、努力者、奋斗者……生命最终都会匆匆而去,匆匆而过,每个生命都是自己生存空间里的一个过客,因此,我们要在仅有的时间里,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出彩,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出彩!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2】

历时五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伴随着今天在中和中心小学举行的两节心理健康课的圆满结束而画上了句号。回想一阶段来的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感觉挺充实的,既有网上的自学,又有集中的面授;既要参加严格的考试,又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感觉令人最受益的还要数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有两个活动,一个是上周三在平山中学举行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一个是今天的'心理观摩课。在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会上,陈瑞山校长用真实的案例,动情的解说,为我们现身说法如何进行心理咨询,让我们初步了解面对个案可以采用哪些疗法?可以达到什么效果?为我们送上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而今天的两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及专家的精彩的点评,更是让我们对“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理健康课可以上成集校本、交通安全、团体心理辅导、放松训练于一身的综合课,也可以体现课程开发、整合资源,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今天中和中心小学的吴镜艳老师和金井毓英中心小学的陈莹老师执教的两节课风格迥异,为我们展现了心理健康课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的形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的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将努力把我学到的东西用于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3】

心理罪,是一部极适合拍成系列电影的题材,一方面犯罪心理画像这个题材国内电影涉猎不多,另一方面心理罪作者雷米的系列小说。也看到过片方关于心理罪破亿就可以拍第二部的言论,看到过这样的言论:心理罪这电影节奏够快,也能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没有彩蛋了。

心理罪取了《画像》的第一个故事血之魅。原以为只选取一个故事会让电影的情节相对单薄,然而看完电影却满满的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除却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的充实和节奏的快速之外,便是这部电影,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结尾。

对于《画像》,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方木引导凶手攻击自己,然后冷静得开枪。电影对这一部分的处理相当出色,方木,在看到陈希被放血的视频时就已经动了报仇的心,他从乔兰那里拿走的东西,其作用正好相当于这枚子弹!

心理罪里的人物都不是纯粹的,像乔教授说的,都是走钢索的人,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黑白就真是一念间。然而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在孟阳说方木公报私仇,方木刚想反驳时,邰伟制止了他的话,说了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能决定他人的生死。

其实一直在思考最后邰伟有没有一种其实方木做了他想做而一直不敢做的想法,他老觉得父亲因为自己死了,慢半拍也是,但是他只能背负着这些日复一日的失眠,情绪化,还是用最警察的方式追捕凶手,弥补愧疚。接着他又眼睁睁看着方木遭受同样的事情,所以他找方木谈心。方木知道陈希因为自己而死,那他就以血还血,打破了自己和邰伟枷锁,最后才能相立于崖边,方木的是成长,邰伟的是解脱。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4】

今天早晨,我看了济南电视台台播放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电视专题讲座,主要教给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几个方法,分别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定位记忆法,巩固记忆法和习惯记忆法。并叫以为老师掩饰给我们看,用了数字编码记忆法和定位记忆法,那位老师只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就记下了普通人五分钟都记不下来的东西。专家们还总结出一条学习公式: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个公式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一个人智商的问题,而是跟这个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时间有关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是智力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批评,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专家告诉家长们,应该找孩子考试失败的根源,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巩固记忆法,顾名思义,当然就是让我们及时复习。人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遗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忘掉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记忆中的知识会越来越模糊,所以不复习是不行的。其实复习不必占用多少时间,复习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只需要利用下课三十秒的时间回忆一下。复习一天的知识,只需要三分钟左右…还需要自己准备一个遗忘本,及时记录下来自己遗忘的东西。

习惯记忆法,是最适合我们小学生使用的。几位老师还自己制作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既非中国地图,也非世界地图,而是数学知识地图。这上面记录着我们一学期要学的知识,根据习惯记忆法的特点,只要把它挂在孩子间里,那么他(她)每天都会看到这张“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她)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记下上面所记录的知识,这招很灵吧?

其实这些学习方法就算完全掌握了,如果自己没有毅力与信心,还是没有用,所以说学习关键还要靠自己。

有些同学虽然很聪明,但是不喜欢学习,上课不听讲,回家也不复习。这样是永远不可能学习好的。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一天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孩子根本消化不了这些知识,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快乐,而在失去快乐的同时,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害怕学习,这样到头来,不但没有帮他,反而还害了他。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事业,需要自己去不断得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毅力拉长学习时间。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5】

大学时,就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当时的老师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效应、法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如今再次研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对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本书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它们,让我们对平凡、琐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给予我们付诸行动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第十名现象

以香港大学对内地入学者的面试,不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的“书呆子”故事为例,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第十名教育现象。

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而学业成绩考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多元化评价。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二、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

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竟选州长或总统。多么让人深思的提醒!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教育的氛围、社会的潮流、工作的压力而使我们的教育方向有所偏离。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给失败孩子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学会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让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根据对记忆特点的研究得出的遗忘曲线、系列位置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等对我们的教学也大有裨益。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配套效应更让人深思。管理学中的互惠原则、鲶鱼效应、最后通牒效应……这些精彩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也让我们的孩子更会学习。好书会让人常读常新,希望我们在书中不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6】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的文章平易近人,而他提出的新教育实验,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创新行动的研究,我一直以来都很敬仰朱永新教授,他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痴情,并且他对教育对学生爱的如此深沉而质朴,实在令人感动动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嘉璐曾这样评价过朱永新的教授作品:“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我觉得总结的十分到位,而我在寒假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读完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书中,他用他一贯的文字风格,用他对教育独特的感受,勾画了一副他的教育理想的蓝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教育的热爱,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而书中的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朱永新教授对理想老师的八大标准,将会是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遵循的标准,我会为之努力。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位,被赋予了许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些美丽光环的环绕下,我更明白自己应该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朱永新教授对教师的八大理想标准为目标为动力,继续在教学工作上不懈探讨,与孩子们一起进步。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7】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8】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9】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0】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我想我应该来说是看得比较仔细的。本片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大部分为重点,还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几大心理特征。著名的希腊文学家比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这本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心理这样的一个名词。随即,在1908年的5月,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心理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当时也就有了心理医生这样的一个新生物。在1984年一份社会调查上显示(对苏浙两省1095名青少年),在1095名青少年中,有16.53%的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现在孩子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

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位小姑娘,她叫梁宽,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在荷兰所组织的活动。到了会场,她发现会场上空飘扬的旗帜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她非常的气愤,当即与活动的组委会进行交涉,可当时组委会并没有把中国国旗给挂上去。在晚宴上,梁宽对着众人说,如果组委会再不把国旗给悬挂上去,那她就用血把餐桌上的白布染红,来做一面国旗。组委会后来对此事特别的震惊,当即派人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会场的`上空。这时,梁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里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走向新的政治方向,能有一颗爱国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心理辅导,能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能调动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辅导、升学辅导,其中升学辅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还有情绪心理辅导,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又容易冲动,这样的辅导能帮助同学们培养社会化的情感,意志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1】

今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三,天气虽然冷了点,但却抵挡不住我们火一样的热情,因为我们学校组织我们高检(2)、(3)两个班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片。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我想我应该来说是看得比较仔细的。本片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大部分为重点,还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几大心理特征。著名的希腊文学家比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这本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心理这样的一个名词。随即,在1908年的5月,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心理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当时也就有了心理医生这样的一个新生物。在1984年一份社会调查上显示(对苏浙两省1095名青少年),在1095名青少年中,有16.53%的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现在孩子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

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位小姑娘,她叫梁宽,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在荷兰所组织的活动。到了会场,她发现会场上空飘扬的旗帜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她非常的气愤,当即与活动的组委会进行交涉,可当时组委会并没有把中国国旗给挂上去。在晚宴上,梁宽对着众人说,如果组委会再不把国旗给悬挂上去,那她就用血把餐桌上的白布染红,来做一面国旗。组委会后来对此事特别的震惊,当即派人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会场的上空。这时,梁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里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走向新的政治方向,能有一颗爱国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心理辅导,能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能调动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辅导、升学辅导,其中升学辅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还有情绪心理辅导,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又容易冲动,这样的辅导能帮助同学们培养社会化的情感,意志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

本文网址:http://m.1467.com.cn/fanwendaquan/47213.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