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小编整理“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8篇)”,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一

有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他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看完这本名著,我有一个感想,那就是:苏菲他是一个好奇而且好学的孩子,从他接过神秘来信时,他就有一种好奇感,再加上信上那些奇怪而且深远的问题,使她情不自禁的去弄懂这些问题。接着就在一位导师的引导下思考一些各位大师所思考的问题,首先他应该有自信,然而事实却比他想象的更离奇、怪异。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每个人的大脑里、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心里面都想得很多。虽然有一些不切合实际,但是那都是一些发自于内心的幻想,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哲学的幻想。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二

这个假期我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被书中苏菲的经历深深的吸引,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疑问、那么多的奇妙神奇的事情,苏菲的疑问似乎就是我的疑问,我真的想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带着疑问和好奇,读起了这本书。

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厚的一本书,也是我看的入迷的一本书,每当我看起这本书,好像我自己就是苏菲,我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带着那么多搞不懂的问题,认真的看了起来。

后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但是那么多的问题好像还没有搞明白,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了苏菲,我很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有答案吗?你能告诉我吗?…

听别人说,这是一本哲学的'书,什么是“哲学”?我要去看第二遍,这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理解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一个个哲学问题再次把我也吸引了,想想我们何尝不是也在心里问着同样的问题,只是生活的磨砺早就忘了那一份的童心。这个假期能看这本书,让我获得了些启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三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四

当打开《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我刚开始阅读时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地静读一章后,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

14岁的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一名神秘哲学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开始接触、思考哲学问题,她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了解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认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绘画、莎士比亚戏剧、古登堡印刷机,知道了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马克思哲学思想。世界就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思想启蒙书。读着读着,好像我的思想里碰撞出了不一样的世界,好似在看美国恐怖大片,给人惊魂的感觉。甚至,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好像在那个世界里我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法,抱着好奇心去探索、怀疑世界上的一切。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好奇。

页页花木盛,期期小森林,闲来常做伴,意蕴可涤心。《苏菲的世界》已经让我走进了哲学的天地,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五

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

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六

苏菲的世界看过之后第一印象就是“迷”!为什么呢?苏菲的作者乔斯坦贾德是的作家,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悬念大师,但要是我,我倒是推荐他去写悬念小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有太多的迷解了又开,开了又解,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但晕的还不是这个。苏菲的世界整体效果很好,虽然有很多谜,但是连接起来依然是天衣无缝,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第二感就是乱!一开始的信封变成了后来的面谈,我说在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艾伯特总是那么有空,如果这样,我倒希望他是个正常一点儿的哲学家。本书中有很多情节,以及道理,甚至是惊险刺激的过程等等……因此,我看来看去依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令人费解。可是,这一切又好象是有关系的,一开始的信封,到苏菲去追查真相,后真相大白,可又出现了席德的爸爸!这一连串的东东表面上乱糟糟的,但其实如果一次性看的话会觉得非常的具有剧场性。

第三呢不用说,就是难。这个“难”不是看书很难,而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很难懂。虽然都是些对生活,以及对社会都有关的哲理,但却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角度与我们阐述这个过程,从中世纪,再到什么纪元,从一元论到二元论,从古罗马到雅典,处处是哲学道理。我发现全书中动作焦点不是很多,反倒都是些哲学与真理。如果真要把这本书研究透的话,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艰难啊!但也由此看出,乔斯坦贾德不仅仅作文精通,而且还深知哲理,真是难得一遇的“外国好作家”啊!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整体性很强的书,如果分开来看,并且一个一个情节的来看的话,估计要弄懂顺序十分的困难。整体上来讲《苏菲的世界》我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七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1467.COM.Cn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八

初次阅读《苏菲的世界》,他奇特的封面吸引了我。从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和抽象派式的画面。这是一本写哲学的书。哲学,在我们的印象中并没有深刻的了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哲学不仅仅是人为什么生和死,也不仅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

这本书通过苏菲被他的哲学老师所吸引,沉入哲学的海洋,从而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里面有我们所知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力士多德,还有现代的先驱者马克思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德谟克里特斯,斯宾诺莎等。

这本书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如苏格拉底: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让我想起我曾经因自大傲慢而做错了不少事情。更有我们究竟是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还是我们的体内居住着神灵的思想碰撞。

曾经的我认为哲学与生活无关,不过是那些大思想家更深层次的胡思乱想罢了。读完这本书,我更是知道哲学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看着少校那一个个一环接一环奇思妙想的圈套。似乎将苏菲与他的哲学老师玩弄在鼓掌之间。

我开始慢慢的思考,是否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像少校这样的人将我玩弄。我却一无所知。我是否就如在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的兔毛上仰视整个世界,始终被困在一个局里。一个人的肉.体允许突破不了这个宇宙的极限,但是有的人的'思想就像霍金一样,可以追寻到宇宙的深处,探索黑洞的奥妙。将周身置之度外,在渺小的大脑中有着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能像个木偶一样,一无所思。我们要敢于用思想去突破这个世界的极限,去畅想未来。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要突出重围,不被现有的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467.Com.Cn其他人还在看

教师读后感8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你不妨看看教师读后感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后感【篇1】

“陈老师,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课上又睡着了。”唉,记不清这是科任老师第几次跑来我的办公室告她的状了。

娜娜,长得倒是挺不错的,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课,她的状态就令人头疼,逢课必睡,每睡不醒。至于她的学习成绩嘛,若是哪次考试能够考及格,那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此,多少次,我气急败坏地冲进教室。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点她的名,大声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书翻倒在地。而今,历史还要重演吗?那么,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她依旧趴在桌子上,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终不得其法。

就在我踌躇焦虑之际,学校给我们八年级语文组送来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从此开启了我们快乐阅读的智慧之旅。通过我们语文组的这些活动,我们与伟大的教育家对话,汲取养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是一种乐趣,真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读到此处,我顿时心头一热,有了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于是,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纸杯,在办公室里倒上一杯热水,不动声色地来到娜娜身边,把她轻轻地唤醒,然后慢慢弯下身子,轻抚她的额头,对她低语:“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样趴在桌子上,老师会很担心的。”

听到我如此一反常态的话语,娜娜惊愕了,抬头望着我:“老师,我错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老师,相信你!”我坚定地笑了笑。有时候,教育很复杂;有时候,教育又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句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过去,我为孩子们无厘头的吵闹,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伤透了脑筋。我不喜欢这样,他们偏要这样。有时候,我不得不声色俱厉地予以禁止。但情况并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转。还好,我想起了这个故事。还好,我遇见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教师读后感【篇2】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总之,书中赞可夫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不断的阅读

它研究它,让自己重新当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学习书中提到的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同时从正确的角度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21世纪新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读后感【篇3】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教师读后感【篇4】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也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其实,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玩起来是朋友,严起来像法官”。每天超负荷的工作,练就了超强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紧张。初任幼儿教师我一度迷茫,究竟是来当老师的还是来当清洁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细细读过之后终于认识到幼师这个职业。

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幼师要学会热爱。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因此,教师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幼儿,主动接近幼儿,用教师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课上,应用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课下,应和幼儿一起玩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

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正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地面对挫折,用一份爱、一颗心,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给我们指出教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应该是一个阅读率比较高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读书,这与幼儿教育的特点密切相关,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基础而全面的,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这些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常读书,不充实自己,便无以做好这项工作。所以,要在专业上取得成绩,就非读书不可。我们反思一下,是否正在读书?是否在意读书?在以前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才惊觉:自己实际上是不怎么读专业书的,往往我们总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劳,总在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在书中,我找到了适合幼儿教师的读书方法:1、要读专业的期刊。好的期刊有哪些呢?例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2、要读经典的专业书籍。如蒙台梭利的《童年的密秘》,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3、要阅读通俗易懂、与幼教职业有实际联系的书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坚信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专业书籍有利于成长和发展,无论如何繁忙、劳累,我们要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力求在有限的读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读懂了教育,也读懂了人生。也许我们教师这个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动那惊天大鼓,但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着,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高米娟)

教师读后感【篇5】

假期里,细细捧读《教师的心灵温度》一书,心灵一次次被触动。透过徐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深深地感受着一个教育者温暖的情怀,体会着她对教育的一腔深情。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浮躁的心田感受着丝丝宁静:原来,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才是最幸福的。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就要迷恋孩子的成长 《教师的心灵温度》第五辑是迷恋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了徐洁老师对于自己孩子和学生成长的关注。《我的小狗眼睛是闭着的》、《儿子的秘密》、《儿子做吉他》等一个个小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徐洁老师对儿子成长的密切关注和细腻情怀;《这个客该不该请》、《怎样有个好心情》等书信传递着徐洁老师对学生的温情关照,荡漾着一个为师者的宽容善良和殷殷期待,在老师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时时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为什么有时会熟视无睹呢?有人说冷漠是当代教育改革最大的敌人。是呀,看看我们面临的社会现实:焦虑、功利、浮躁、冷漠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脸上的疲倦和冷漠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缺少温度,缺少基于人性所需要的精神温度,更不能缺少让孩子的心灵富足和自豪的精神温度。有温度的教育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的温暖和幸福。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展开真正的心灵对话。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天天去地头走走,看看这株,摸摸那株,观察观察这些庄稼有何新的成长,甚至像老朋友似地与某几株庄稼打打招呼。当孩子犯错误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你,我也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曾当孩子进步时,让我们也由衷地说一声:孩子,你真棒!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教育就是教师用温暖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用饱满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去感染孩子,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一个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愿望,或者只是一个成长进行时的微笑都来自孩子天真的小小努力,来自他们真诚的不着修饰的童心。我们用自己的言行温暖着孩子们心灵的同时,也一定会从孩子的成长中收获温暖,这份温暖在播种中,在耕耘中,在守候中,在陪伴中,在鼓励中,在坚信中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的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的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孩子就一定能感觉到温暖。离功利主义远些,远些,再远些,离孩子们近些,近些,再近些!为师者唯有具备对孩子、对教育、对未来的温暖情怀,才能真正将教育扎根于人性,才能实现走向人的教育。温暖与温度无关,与季节无关,这是对教育的真诚,是一种炽热的情怀,怀揣对教育的真心,与温暖同行,便不知疲倦。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就要享受阅读的幸福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挚友,时时给我贴心的提醒和鼓励,叫人温暖与感动。《教师的心灵温度》第一辑和第三辑告诉我们教育田野的守望者,首先要信仰自己所传播的精神,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留点宁静给自己。是的,在现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如果不自觉充实自己,人就变得机械单薄;如果不静下心来,又怎能潜心育人呢?现在的许多教师普遍觉得工作忙,整天光是应付检查之类就已经疲惫不堪,哪有时间读书?再说,我们是小学教师,对付小孩子绰绰有余了。岂不知对书籍的疏远已经让我们的心日益粗糙坚硬,让我们在课堂上捉襟见肘,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轻松?那就是去读书、读书、再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阅读能提升心灵的温度,读书是灵魂的壮游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心灵的慰藉与滋养,享受读书的幸福,才能坚守心灵的家园,温暖日益坚硬的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读书的快乐就翩然而至了。暑假里,捧一本好书,观五千年史事,读苏轼的豪迈,享庄周的逍遥,品嵇康的率真,悟教育之道读书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只有博览约取,方能渐入吹尽黄沙始见金之境。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不论读书的量和质,我都有很大欠缺,所以目前的肤浅也是必然。还需要不断修炼,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经典,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名师觉悟出来的真东西,还应当自主培养自身的教育情怀与信仰,享受与这心灵的交响共振的幸福,暑假因此美丽起来,充实起来。

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还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温度 在《教师的心灵温度》中,你可以看到课堂中的缩影,我们的老师为了打造一节好课,教师精雕细刻比赛时循规蹈矩地表演一番。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停的发奖。为了体现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中声光电一起上呜呼哀哉,我们的课堂热闹了,温度上去了,但是大家是否深刻思考过这样的课堂效率有多少,这样的教育是否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如同傀儡任凭老师的忽悠,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温度的课堂,有温度的课堂必定是有深度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才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以生为本,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情感的课堂。生活需要热情,课堂也需要热情。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让孩子美好的一天从语文开始,让孩子美好的一生有语文相伴,课堂不是灌输,学生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让我们用热情和激情去点燃学生,在课堂中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引领学生尽情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享受快乐,这才是我们课堂应有的温度。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教育贵在温暖人心。怀揣对教育的真心和爱心,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吧,带着阳光行走,温暖别人,快乐自己!

教师读后感【篇6】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是教育界的里程碑,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瓦夏西里耶夫卡一个贫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开始当小学教师,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他曾被委任为帕弗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教师的素养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必须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特别的强,常常会问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丰富的课余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开疑惑。教师所从事的事业 ,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着很高的本学科素养,还要触类旁通,对其它学科的内容也要掌握。掌握广泛的课外知识,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而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学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仅仅用学历、职称来衡量教师,一个高学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关键还在于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有专业的技能。这是做老师的基本功,是我们一定要下苦功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那我们如何来提高我们的素养呢?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出了一条路,他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开拓他们的眼界。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把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并且引导他们阅读,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阅读大量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如果我们能努力地提高自己,不断地追求,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建议在现阶段还很难实施,但给了我努力地方向,相信未来的自己将无愧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呼。

教师读后感【篇7】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样做,教师会更幸福》一书,本书深刻剖析了如何让老师们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育学生,让老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在思想工作效果不显着之际自嘲“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怎样的教育才会不让孩子们心存拒绝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常怀一颗孩子的心。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我们的心灵应该是年轻的。不用太多的说教,无需过分的严肃,怀着一颗质朴的真诚的童心吧,试着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你一定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你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你也会发现沟通原来如此简单!

第二、宽容,别样的美丽。

刚教书时,年轻气盛。见到孩子们稍有违纪的事情,就发火训斥,结果弄得师生关系很僵,我为此一度陷入苦恼和消极之中。后来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无论处理什么事,都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批评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完善、是发展。当我们仅仅是把批评当作教育的归宿时,教育也就变得盲目、粗暴、肤浅、势利,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和意义。如果教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尊重、博爱之心为孩子们开辟一处自由、平等的人性绿洲,那么,我们老师的生活也就轻松、自然而幸福了。

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把批评当作教育目的,教育就会变得丰富而神奇!教育的成功,就在于给孩子一个梦;只有在宽容的天空下,梦想才能够自由地飞翔!

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唐代着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可弟子们偏偏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窗外。当弟子忐忑不安,准备领受责罚时,禅师泰然自若,神态那样平静安详。他安慰弟子们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这一句话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大彻大悟。

是啊!如禅师那样将一株快乐的兰花种于心田,我们就拥有了兰心慧质,心境就一定会温馨美丽:那么,将一个宽容的博爱的胸怀送给人生,我们就有了太阳般的魔力,就会使许多人因此而变得灿烂幸福!

每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总会有少数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落在后面,成为令老师痛心、揪心的小群体。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气得七窍生烟大可不必,因为这样既影响健康,又伤害师生情谊;简单地打着爱的旗帜的包容,则又成了纵容。那么,怎样巧用爱心和智慧。帮助他们呢?

着名的教育专家黄友芹老师建议有两种方法:

1.唱歌。因为许多歌词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2.期待。因为期待让人奋进,已为无数的教育者所认同。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也许都能使孩子天性中最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但歌词中的“心愿和天一样高”又过于沉重,它警示我们:期待要有尺度,超过学生能力的过高的心愿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期待不应是学生沉重的负担和遥不可及的梦,而应如同放在他身边的一个苹果,可嗅其香,可见其形,稍作努力便触手可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他们的实际能力设立不同的奋斗目标,从最小的期待和赞美开始,他们做对一道题,写工整一次作业,举过一次手……哪怕是老师随意的一声“好”,也比冷漠的目光强上百倍!科学地在学困孩子及成长目标间设立一个个小台阶,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拾阶而上,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得到学生的感激,但孩子们的终生难忘,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快乐以“德”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幸福以“爱”为主,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因为这样做,你我会更幸福!”

教师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8篇


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作者在作品中的描述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将阅读的内容更深刻地铭刻在脑海中,基于网友的需要,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整理了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范文650字

寒假里,我阅读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一书。每一篇文章都很吸引人,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书中从不同的几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营造幸福人生等问题的见解。如“教育的方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聚焦课堂、心灵的阳光”等多个主题。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书中的很多话语成为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我要加倍的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2)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3)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5)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 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6)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7)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可怜,而且可敬一一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一一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不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回到家里照旧叫“爸妈,我回来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你有吗?我所教的班级里曹胤晨和邓佳俊就是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逐步地转化他们,慢慢地他们也喜欢听课了,上学期期末考试,邓佳俊数学成绩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学也进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2023《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8)

近来,我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伴着阵阵墨香,我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读肖川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就犹如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在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肖川教授的《祝福教师》一文说到:“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者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这段文字尤为让我感动,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的努力去面对他们,这样才无悔此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于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汇总9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你不妨看看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汇总9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我的偶像不是舞台上激情四射的明星,也不是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精英,他们只是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像一粒沙子一样渺小,却可以像航海灯一样为我们的人生导航。这部小说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年,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个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形象地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当少平在村里不当教师后,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不愿一生只为填饱肚子而活着。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尽心尽力地干活,成为一名优秀工人。

但是,这一切绝不是靠运气。在他闯荡过程中,他背上的疤,告诉我们他付出了多少;他破烂的行李,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有多苦;黑夜中微弱的光芒,告诉我们他的求学精神有多么顽强。是啊!生活有多苦,他就有多强!

有一种精神帮助少平度过了一次次人生的绝境,那就是坚强。如果把少平看作一棵树,当狂风折断他的树枝时,只要树干还在,来年春天依旧会生机盎然。在他的人生征途中,分家他失去了大哥的肩膀,恋人的离开他失去了甜蜜的爱情,毁容他失去了英俊的面容。虽然这些不幸一次次把他逼向悬崖,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毅然面对。分家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供妹妹上学;恋人离开后,他用沉重的劳动麻痹自己的心灵,减轻痛苦,不久,成为了一个小班长;毁容后,他由开始的愤怒,逐渐转为平静,坦然的接受了现实。他没有被不幸压垮,反而,脊梁更加挺直了。

少平的哥哥少安也有着同样的顽强力和意志力。在少安的砖窑有很大发展时,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的损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段时间后,他重整旗鼓,再创人生的辉煌,最终成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少平和少安生活的那个年代需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而我们的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有一个叫洪战辉的河南人,他曾经感动了全中国。他13岁时,就担起抚养小妹妹的责任,带着妹妹求学将近12年。他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可想而知。甚至当他自己回头看时,也不太相信他真的能够走过来。是什么帮了他呢?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少平和少安那样坚强。一些人失恋后,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失去了心爱的恋人,生活不再有明天,不再有希望。然而,他们错了。少平和晓霞之间的爱情跨越了世俗的偏见,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许下海枯石烂的诺言。可是,天公不作美,两人最终阴阳相隔,少平痛彻心扉,痛苦不已,他用繁重的劳动麻痹自己,减少一些痛苦的思念。慢慢地,他将晓霞放入心底,让这段刻苦铭心的爱情,成为他人生中最美丽的回忆。他又张开了双臂,准备迎接明天的朝阳,接受了不能改变的事实。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每读一次这种力量就增加几分,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自信也增加了几分。它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为我的心灵撑起一片树荫。我的世界因它而不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2

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少平与金秀的爱情,润叶与福堂的亲情,晓霞与福军的亲情,李向前与李云登的亲情,少平与金波的友情,少平与师傅的友情,润叶与晓霞的友情……《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总之,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一一的展现。

这部小说给我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的现在和未来。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状,在于对历史的延续,在于对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平凡的世界大学生读后感篇4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3

怀着激动而又沉重的心情,用三周读完了三部书。一直在奇怪,路遥为什么要给自己百万字的巨著,起这样的名字,但看完之后似乎明白了,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平凡的世界。

小说的内容是:在原西县城的石圪节公社,双水村分为田家圪崂和金家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和地吃饭的农民,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他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老人们体验着,看着;年经人经历着,也成长着。他们的世界是平凡的,他们的故事也是平凡的。

孙少平,最初是原西县城高中里一个每天啃高粱面馒头,吃不起一份“丙菜”的中学生,贫困的家庭出身让他在学校里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深沉的自卑感。但他正直、善良、热情而又有同情心和舍己为人的勇气和心胸。在初恋郝红梅离开自己后,没有仇恨,只是感伤;在暴雨来临时,他冒着危险救了曾中伤自己的跛腿女子候玉英;毕业时又给盗窃被抓的郝红梅结围;县城当小工时,他救下了小翠,揍了黑心的胡永州;煤矿上班后,他照顾师傅一家人,还为了救矿工身受重伤。在一路经历中,在朋友也是恋人田晓霞的引导和陪伴下,他最终成长成一个扎根现实,有怀有理想的青年。

孙少安,是少平的哥哥,村里的生产一队队长,也是后来的农民企业家之一。他为了分担父亲的重担,供弟弟妹妹上学,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因为家庭困窘,他没能和心爱的润叶在一起,娶了山西的秀莲;在生产队时,他的一队产量最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他又和父亲辛勤耕耘自家的土地;后来有幸赚到一些积蓄,开办了砖窑,而且日子逐渐好转;虽然砖厂曾面临停产,但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开业,蒸蒸日上;他还因为修学校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还给父母箍了一排全村最气派的新窑;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虎子和燕子。他在一路的风雨中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

……

在双水村,在原西县城,在那个世界里很多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但他们都在为了生存或者其他的东西而拼命奋斗着,在那个不安的年代里,他们面临着各种变化,又适应着各种改变

《平凡的世界》是一篇巨作,他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原西县城,一个双水村里,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农村。透过那个小小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人民公社化,大包干以及改革开放这些社会的变革给广大的劳动农民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在后期让百姓们越来越穷;阶级斗争尤其是xxx的动乱像锁链一般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让人不敢想,不敢做;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像飓风一样席卷而来,在这场变革里,有人紧抓机会一步步向上,有人堕落,走向毁灭;有人墨守成规,也由于能力不足,没有做很大的改变,虽然受到了影响改革开放后,孙少安开砖窑,让所有人眼红;田海民夫妇养鱼也收入颇丰;金俊武科学种田,粮食堆满了窑洞……而与此同时,王满银在城市像流浪者般漂泊不定,为生存拼命;金富学会了偷窃,最后害的自己和父母落入法网。。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对人们而言都是一场挑战,有的人迎战,有的人躲避,也有人被击倒,最后毁了自己。

从某种程度讲,平凡的世界充满着悲剧色彩:孙少安和田润叶彼此相爱,却没能走到一起;郝红梅离开了少平,爱上了顾养民,却没能厮守一生;侯玉英对少平的告白信无果而终;少平和田晓霞彼此相爱,却因一场洪水,阴阳两隔;金波和藏族姑娘的爱情,只留下了一个白瓷杯和记忆里的一串歌声;金秀对哥哥孙少平的爱慕,最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这是爱情的悲剧。金俊斌在豁坝偷水时因为决堤失去了生命,田二在炸神仙山修水坝时意外死亡,郝红梅的丈夫挖窑洞时塌方;孙少平的煤矿班长王世才为了救徒弟安锁子死于煤矿;秀莲在生活蒸蒸日上时,身患癌症……这是生命的悲剧。所有的悲剧,似乎也都是平凡的,但又让人感到那么惊心动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4

一本好书,一篇文章,一段培训,一段学习,一次参观,我想都会引起您的共鸣。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难怪有人说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平凡。何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平凡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时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

有关你自身才干得最好线索,他们揭示了牢固精神联接的位置。孙少安、孙少平这些默默为人生承受苦难的人们诚然,这是些富有戏剧性的例子,表明人们如何在危急时刻原形毕露。但生活中充满了较为平和的时刻,同样能引发具有歧视性的反应。

你油然而生的反应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干线索,但你还要记住另外的三条线索:一是学得快,顾名思义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那方面的学习得最快,那么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满足,意思个就是说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样的感觉让你满足,因为这样的满足感的来源也许就是你才干的又一样源头。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干的存在,特别是你幼年时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你就可以发现你的平凡。

学得快提供了你识别才干的另一条线索。有时一个人的才干并不通过渴望而示意,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才干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却听不到他的呼声,相反,在你后半生,某个事件将他突然点燃,如若你学习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

满足是揭示才干的最后一条线索,如前所述,你最强固的联结有一个结构性的特点,就是你使用他们时,会感觉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从事一项活动时感觉良好,那么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个才干。我们每个人的秉性都与众不同,因而我们对满足的满足的体验也会各不相同。在这里,作者建议密切关注那些似乎给你带来满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识别他们,你就朝准确的判断自身才干迈了一大步。

不假思索的反应、渴望、学得快和满足都是能帮助你发现自身才干的蛛丝马迹。当你为生活二奔波时,不妨停下脚步来,避开从你耳边嗖嗖吹过的风,转而倾听这些线索。他们将帮助你发现自身的才干。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还介绍了平凡识别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够非常准确的识别你的平凡,并且告诉你,它是通过测试来完成的。平凡识别器意在帮助你提高你的观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对的问题,捕捉你的选择,分析他们,揭示你的主导行为模式,继而告诉你,你的最大的平凡领域在哪里。

自古以来,人类笃信好就是坏的对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关注谬误与失败。医生们通过研究疾病来了解健康;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悲伤来了解欢愉;家庭顾

问通过探究离婚的原因来了解美满婚姻;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工作单位鼓励我们每个人识别、分析和纠正我们的弱点,以求变成强者。此种忠告虽然用心良苦,却误入迷途。谬误和失败固然值得研究,但它们对什么是平凡却无言以告。平凡自有其自身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出类拔萃,并获得持久的满足,就必须了解自身特有的平凡。你必须精于发现、描述、应用、发挥和增强你的平凡。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平凡源泉。

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

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满。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错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是当然的产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视,然而我们却常常犯错,忽视了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把握自己的平凡还为时未晚,发现你的平凡去寻早属于你的成功吧!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5

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爱情。

初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十二岁那年的夏天,那是一本破旧泛黄却依然散发着岁月光辉的厚重的书。依稀记得读完整本书整个脑海都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地的颜色,那是孕育出农耕民族生命的颜色!如今二十岁的年纪再一次读它有了更刻骨的感受,与其说是感受,其实更多的是反省——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爱情。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那个年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吧,朴实的人们对生活的最大期盼是吃上饱饭,是从黑面馍变到白面馍,甚至黄面馍也行。这是多么卑微的愿望!可就是这么一个卑微的愿望耗费了几代人的青春才得以实现。立足今天,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距离我们吃不饱饭的日子也不过三四十年光阴。三四十年前人们对生活最高的奢求在今天已是寻常,所以大部分人不知珍惜,听来沉重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再次吟诵,心里的波澜已唤不醒行动。扪心自问,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确实应心怀感恩,我门所拥有的一切是上一代人的青春努力得来的,对于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理应珍惜,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理应感激。他们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亦是他们的接班人,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接过接力棒,把生活过得更美好。这是每一代人的使命,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最基本的尊重。

关于梦想,田晓霞说只有永不遏止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是的,青春,不,人生,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只有奋斗,心脏才能跳动得更剧烈,更有温度。处在模糊却风云变幻的年代,田福军没有在官场的迷雾中迷失自己,孙少安没有在生活的苦难中迷失自己,孙少平没有在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中迷失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持,始终保持善良与正义,最终将梦想与现实慢慢接轨。他们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也是对所有中国人梦想的坚持!这一代人的脉搏就这样强烈地跳动,中国的脉搏也这样强烈地跳动着。人生难免迷茫,时代也寻不到方向,但无论在多么漆黑的夜,正义的方向永远不会改变。

关于爱情,难免有遗憾,遗憾当初没有爱的能力,遗憾当初不够勇敢,遗憾当初没有多坚持一点,遗憾没有多一点点待……等到有能力爱的时候却回不去了,就像孙少安说的过去的爱情就像牙齿,掉了就是掉了,即使安上也是假的.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吧,那么,就让遗憾随着岁月老去吧,生活总要继续,不要把回忆弄得如此冗长,没有遗憾,拥有再多的幸福也不会体会到快乐。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再衍生出新的遗憾。

《平凡的世界》――平凡人演绎的年代,在这样深沉而又平凡的故事里,茫茫黄土地发出的幽幽叹息无形地鞭策着每一个时代的灵魂。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6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感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能量。

拜读这本书后,上面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还加深了我对平凡的进一步了解。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经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平凡的人。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我们的生活不像电影里的跌宕起伏,也没有小说的丰富多彩。平凡,才是我们生活的本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世事的变更,个人的一切都是及其普通的存在。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线索,反映了从***末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面貌。全文着重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生活为一条线索去叙述,其表达了当时的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以点到面,用双水村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为缩影,极为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社会的风情面貌。对于剧中人物的叙述也是十分地生动形象。无论是既是物质生活困乏精神上同样高傲的孙少平,具有奋斗精神的孙少安,又或是温柔知性的润叶,性格泼辣的秀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追求自己期望生活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去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反而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他们在大千世界是极其平凡的存在,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是不平凡的存在。

作家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本书叙述的是那平凡的世界,可仔细品味,会发现其平凡中蕴含的那一抹不平凡。纵观全书,作者通过对几个当时普通平凡人物的生活来展现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多次转折,其对人物生活的活灵活现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黄土高原的近代史史料。这本书也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万千青年的不朽经典.

在这本书中,主要人物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全书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两人的生活来进行叙述。其中我对大哥孙少安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奋斗精神内敛的沉稳与精明都是他性格的闪光点。身为家庭中的长子,在上了小学后就不得不辍学回家承担起家里的一份重担来满足家里的需要。他的这种勇于承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苦难而自怨自艾,反而是担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对于孙少安来说,在当时他的精神支柱无疑就是亲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扩展到亲情爱情和友情。生活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在当时而言,最后他是一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更是当时农民生活的优秀代表。本来圆满的生活在得知妻子得了癌症之后而有了裂隙。本是苦尽甘来,奈何生活就是如此。算得上书中的泪点之一。

对于孙少安的认知,我认为它主要有四个特点:忍耐,仁义,吃苦耐劳,有责任感。这四个特点聚在一起成就了他,让他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辍学的悲痛,同村人田福堂的算计,以及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的村民的冷嘲热讽,他的忍耐让他度过了这些挫折。同样,仁义也是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忍受那些苦难的时候,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去责怪他人。如果说忍耐让他的事业取得了成功,那么他的仁义则为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吃苦耐劳,勇于承担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一定的努力,不敢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方面会受人轻视,另外也乃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他的弟弟妹妹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姐姐一家也能勉强度日了,也让自己的弟弟在外出闯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底气,稳定了自己的家庭。可以说孙少安是我在书中最为喜欢的一个角色。

而弟弟孙少平同样也具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优点,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什么。他性格务实,勇于听从自己精神上的召唤,在精神上他是高傲的,生活中的考验以及精神上的充盈和不断拓展的视野让他有了很高的工作热情和道德素养水平,自身条件的局限并没有成为束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其人格上的完美。作为全书中描述篇幅最多的存在,他的性格方面是多样化的他自尊自信自爱,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并没有击败他;他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让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生活中他的成长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存在,生活将他一次次推入困境,但他总能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渡过难关。回顾他的一生,不难发现,生活虽然给了他无数次打击,但他没有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追求,苦难的磨练让他有了更为成熟的人生观以及顽强的性格。另一方面来说,孙少平这个人物有一定的理想主义的存在,既是写了孙少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期望。

平凡的人有平凡的事,可当你深究下去才会发现,生活才是最好的舞台,所有的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还有朴实的秀莲,开朗的晓霞,流里流气的王满银,这些人物也是重要的一环,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展现了人生百态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人物风俗都是基于现实,所以给人以真是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这本书可以当做材料来研究当时的社会是较为严谨的。

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世界,一个人生而平凡,可他做的事却可以不平凡。这本书可以说得上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告诉了我们何为平凡,何为生活。平凡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完美的生活,也没有完美的幸福。人因生而平凡,却因梦而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7

有一个青年,他家境贫穷,在生活中,他时常受到命运的捉弄,但他却不曾屈服于挫折,努力地奋斗,尽力改变着他那平凡的世界。

他就是孙少平——一个农村后生。和五个家人在两口窑洞的他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爱阅读,有抱负,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但在生活所迫之下,他决定去县城打工。在那儿,他丰富了阅历,帮助家人分忧,扶穷济困,逐渐成长起来。知音的死亡、工作时造成的破相也没能摧毁他。身残志坚、性格坚毅的他在生活中活出了不平凡!

在平时课外阅读中,我了解到周文王在被关押拘禁时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在穷困潦倒的际遇中编撰了《春秋》;屈原在被流放蛮荒之地后创编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后为解析《春秋》而作《国语》;孙膑被残忍地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才有《吕氏春秋》流传于后世;韩非被囚禁在异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像多位先贤一样,孙少平的成长也完全是由自身改变的,若他在家道中落时自暴自弃,他也不会有日后的成就;若他在县城之中不能自养,家里就会多一个累赘,妹妹的大学梦也会因而破灭;若他在做煤矿工人时因伤病而无法自拔,更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正是他的一次次奋斗,为他带来了生活的曙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奋斗是克服困难的良方,这是很多先人教给我们的道理,同样这也是孙少平教给我们的道理,在我们的学习之中也是如此——对学习中的挫折,努力克服,坚持不懈的奋斗,同样也能取得成功。我有一个同学,天资并不十分出众的她,在英语方面刻苦钻研,虚心向大家求教,虽然她的多次测验不理想,但她没有屈服,她更是钻之弥坚,更加认真的学习着英语。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她成了英语学科的黑马,在期中测验取得了全班最高分!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一个人如果不经历风浪,就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绚烂的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命运没有给我们任何人特权,也看不起我们哪个人软弱,我们不能做命运的奴隶,我们只有在磨难之中才能更加坚强,只有在磨难之中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在磨难之中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8

《平凡的世界》一本看似平凡的书籍,可是就是这本书对我影响巨大。是她,让我再次以“平庸”的眼光看世界;是她,使我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她,让我再次以平凡的眼光看待自我。也许你此刻云里雾里,可是此书确实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记得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最平常的一件事都能够显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其实我算是一个注意细节的男生,虽然有时候说话大大咧咧,可是我异常会观察别人的细微表情变化,并尽力采取措施处理它。没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我是这样来看这段话的。任何性格都是双面性的,永远不要轻视任何一种性格,万万不可鄙夷我们的出身,他带给我们的财富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最平常的一件事都能够显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记得有那么一件事,文中贫穷的主人公读初中时喜欢一女生,但女生喜欢校长的儿子,主人公的哥们很悲痛,替他揍了那个校长的儿子,当时所有人都会觉得他会告诉校长,并把主人公他们开除,联系下当时中国70年代的社会背景,当然还包过这件事中的错综复杂。出人意料的是,那位作风嚣张的公子哥并未把这件事告诉学校,主人公也躲过一劫。这就是魄力,因为当时我也没想到,也许你会觉得可能公子哥怕被打,不是这样,这就是那位公子哥的思维方式,作风高调但内心细致紧密,并且能忍,这就是大将风范。在我经历的生活领域中有那么一个人,平时生活异常节俭,他一个同学过生日,送礼物的话估计也会就表表心意,大家都觉得他估计也就不送礼物(因为以往都是这样,过生日的人做东,其他人负责

吃饭就行,或者在路边随便买点东西当做礼物,毕竟礼轻情意重嘛;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花了很大心思去准备那份礼物,也花了很大一笔钱(相当于他一个月生活费的四分之一,谁也没有想到,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从此,我对他更是刮目相看。相信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我的感悟,毕竟大家也不懂他们之间的种种,但能够确定的是他想做他同学永远的好朋友,仅此而已,仅是朋友,没有任何“邪恶”的目的。自那以后,他们的关系更进一层。很简单的一件事,所有人也就很快忘却,但自那以后,他在我心中的人格瞬间巨大化了。我认为那得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够想到并且做到。那句话确确实实对我看待人生产生了显著的良性变化。

当然不仅仅是一句话对我印象深刻,此书带给我的正能量无穷,不管是情节的跌宕还是人物所呈现出来的真善美,都令我惊叹,感叹作者路遥的文学功底,使我不自觉地就看了他的其他巨作。文中主人公孙少平来自贫困的农村,之后经过自我的努力以及对待人生的“真”,虽然最终没有成就像读者期待的那样的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然而那仅仅是读者的需求,我认为主人公已经成为成功了,即使最终仍是一个煤矿工人但他无怨无悔,经过自我的奋斗,敢于无视在列车上对他异样眼光的人群,应对人群赤裸裸的歧视时仍旧笑看人生。

在我心中有一股“孙少平精神”,他奋斗不息,坚韧不拔,始终坚守着劳动使自我变得强大的信念,对待感情更是透彻,应对已经大学毕业始终暗恋着他的邻家女孩的直接的表白,他毅然拒绝,而更愿理解已故大哥的遗孀,他懂得自我不能给予别人幸福就不要轻易理解,这是一种高度的人生职责感。对待感情,他明白人只能按照自我的条件去寻找终生伴侣;对待友情,他明白仅有自我诚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对自我以诚相待:应对挫折,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完美的都能按照自我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看待人情世故,他明白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这就是孙少平,一个犹如蝼蚁之辈极其平凡的普通人,当你慢慢读懂他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你自我是多么悲哀,多么地平庸。应对感情,你只图自我私欲;应对亲情,只是毫无羞耻索取,从未真正地去将亲情魅力巨大化;对待友情,愚昧地不敢去理解,很多时候只是毫无止境去质疑,有时候更是以小人之心地度量自我的朋友,没有朋友,何来兄弟,可悲啊可叹啊!

年轻就会犯错,知错能改就好。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就是害怕做人上失败。很多人跌跤,都是在做人上出了问题。每个人都应有意识地加强自我的人生本事建设,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用自我的行为书写着自我的人生。走好自我的人生路,必须要把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好。有时走错一步,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走对一步,可能会获得一生的成功。一切都不晚,相信这本书带给我的财富会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大学生 篇9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活力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异常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了《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我的微不足道,以往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我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述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着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梦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我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能够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我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职责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先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中的一个个主要人物,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善良,这该是作家心灵的折射:路遥定也是那么的一个人。然而,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的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最终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孙少平以他独有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地位悬殊的田晓霞的爱,可田晓霞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润生义无反顾地与郝红梅结合,可郝红梅毕竟还带了孩子;金波呢,还不知要追寻那梦中女子到何时。这一切的一切,总令读者有些惋惜。异常是少平与晓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却能够心心相印,都愿他们会有个完满的结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残忍!我有些明白了:

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理解杯具,所以,中国戏曲倒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这应当就是作家昭示给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承受着太多太多的苦,他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大家都明白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那么,路遥既从生活中,也从美学上理解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局的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我们应当相信“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向向上燃烧”。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通用(8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1)

精选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善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坚苦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跃的现实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良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浩繁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日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教员们如许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日常普通我也经常如许地埋怨。一日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功课、教诲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欢迎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工作。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惟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心里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若是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素质融会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老是埋怨没有时间,埋怨工作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九牛一毫。明白了这些事理,一切埋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汗青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近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如何使这些小溪永远连结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起首考虑清晰的!

前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驯良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酷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解救路子,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业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髓,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教员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简略单纯得像识字讲义一样了”。

精选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郑老师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这类智力因素的挑战和训练,而且倾听还是丰富情感的一种表现。

我发现班级的中等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各不同,有的是性格内向,能跟着老师的指令行动,但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是因为经常做小动作,虽然回答问题很积极,但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是缺乏想象力,思维狭隘……

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中特别需要关注中等生,因为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倾听。

全班集体交流时,一位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另外几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有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发表意见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不敢说了。如果学生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举手示意:“老师,我要补充……”“老师,我有不同的建议……”也许对别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说,孩子是一个世界。小学语文提倡小组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们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能看到小组合作环节热闹非凡,看上去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问题,可近看却是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根本没有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学会倾听也是互动评价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观点,因为学会了倾听,我们才可能通过倾听而学会别的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精选优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他还为费加收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以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在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时,我想,每位读者笃定会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二、重视阅读,提升素质。

关于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多次被提及。他不仅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教师更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阅读,对我而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是个被忽略的环节;我也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平时阅读时,也欠细细品味和深入反思。从现在开始,要在阅读上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写作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中提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像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魏书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都有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曾有一段时间,坚持写了十多篇教育随笔,随时记录了自己或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或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和收获。每次翻看一下电脑中的这些文章,都会情境再现且深有感触,甚至感到意外和惊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坚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若能持之以恒,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我想,我积累下来的一定会是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自身也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诸多原因,《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渗透于其中的许多思想精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仔细品味和反省。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3)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4)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又经常捣蛋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

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5)

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的章节中有一章名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而今天的这两章其核心内容也是关于阅读的,重点讲述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的阅读。

当今社会确实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而学习教材却不能同步将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进去。这时,课外阅读中科普读物的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里“少年读书会”最后一次活动的主题,便是“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为了准备这个主题,我翻阅了《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这套科学家故事系列丛书,还浏览了《DK酷物》、《万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图书,从中寻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并向孩子们推荐延伸阅读《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普及科学也应该是谨慎的。

教学上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如果想要在教学中使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们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做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应该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预见的、有组织的”。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过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他们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家庭书架

随着信息互通的便捷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进入我们的视野。选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孩子喜欢看呢?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神奇校车》系列还是很好的选择,读书笔记m里面有百变的卷毛老师,还有超级热爱探险的孩子和超级不热爱探险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代表性,而风趣的语言也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卷毛老师”的创作者乔安娜·柯尔已于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读经典也是一种纪念。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怕的科学》系列不啻为一种好的选择。全套72册,分为多个主题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读得畅快。

今,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成熟的科普读物大多都出自外国作者,有时候读起来还是会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热心于为中国孩子撰写自己的科普读物或者在译著时考虑到国情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让科学变得亲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对待科学的乐观,即能让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庆幸,我家的书架上有一些这样的书籍,而更庆幸的是,女儿也很有兴趣拿来读。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6)

当拿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每晚睡前会翻看几页。虽不够多,却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每个标题的短小能满足我们随时阅读的愿望。

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要把读书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时每刻。

不仅教师需要阅读,学生也时时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怎样靠阅读给学生扩充知识,怎样教会学生阅读,怎样利用阅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引人深思的话题。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他们由我带了四年,从一年级起我就带领着他们读书,扩大阅读量。还记得一年级时,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后来,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是远远不够。学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述者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爱阅读;听的人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现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考试、习题、各类辅导班的出现,再加上电脑电视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你看,不管什么难题,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当你手捧一本飘着墨香的著作,认真听取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7)

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加油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事业上探索进步。

《给教师建议》优秀读后感(篇8)

以前我很怕读教育名著,书中一些专有名词、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常常让我晦涩难懂,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却不同,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苏霍姆林斯基他非常理解第一线普通教师的工作甘苦,因而他提炼出一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容易遇到的100个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100条建议,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谈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而又深受启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

读后感教师阅读8篇


以下内容为大学生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教师阅读,读完作品,让人感慨颇多。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可以写篇读后感浅谈下我的观点,你是否在苦恼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1

在小语界,闫学老师是大家崇拜的名师,可是我没有听过她的报告,也没有看过她的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这本书是我看她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很接地气,好像和读者面对面谈话一样,让人如沐春风,又引人入胜。读后也让我想给自己提几点建议。

闫老师读过《瓦尔湖》,泰戈尔的《新月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我也读过。她读过这些书许多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她还背诵里面的段落,有时整页整页的背诵,这些语言天长日久化为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当她有感受要发表时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我就非常惊讶。大人也要这么读书吗?

小时候读书还经常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无形中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认为看书就只看书,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法,用词的准确,以及蕴含的道理。没必要背诵。对于精彩的段落也是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我错误的认为边读边背诵这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大人读书呢,就是增长一下见识就行了,大概内容了解就行了,原来我错了。所以我给自己的建议是,以后读书要背诵优美,精彩有用的段落,对于好书,要多次的阅读。

我自认我读的书不算少。现在回想起来读的书目几乎都是内容简单,一读就懂,我一直和学生一起阅读,所以学生读什么书,我也就读什么书,因为我们班加入了全国性的“班班阅读”课外阅读机构,每月一本书,都是国内外的名著。我和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算下来也应该读了将近100本的课外书。学生阅读的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那内容就非常简单了。我也读我们教师专业方面的书。比如,薛瑞萍老师写的一系列的书,窦桂梅老师写的全部书,好多名师的书,我都成套买回来,好好研读。我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还要思考这样设计的原因,收获也很大。他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做法我常常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但是总觉得自己提高不快。现在回想起原因大概也有我只是读好理解的书,只是在模仿名师,却没有追溯根源。我还记得听过哪位名师推荐的冯友兰的《中国时间简史》这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些中外哲学基本知识,我买到这本书读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艰涩,我看不懂,当时就想这本书不适合自己,至今这本书还束之高阁。看了闫学老师的书,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读一些对自己来说有坡度的,有难度的书,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难以理解的,多读几遍,还要找和这本书相关相近的书读读,就能很好的理解了。然后把此书读懂后,自己的认识肯定会上几个层次。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书和写作的关系,我也曾经写过很多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心得等。但是总是断断续续,特别是薛瑞萍老师,把自己带的班级日常事情、心得等,从一年级写到六年级。我当时很受启发,也要像她学习。但是没有坚持下去。每一次都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坚持写下来,但是总是没过几天,由于这事那事就耽误了,于是就有了许多次的开始,许多次的半途而废。

其实闫老师说的很对,有时你心里有一个想法,当你写的时候,那种想法会很具体,而且认识的比你心里想的更完美,更高一个档次。我也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要想让自己提高,就必须坚持读书,教书和写作。天天读书,做读书笔记,天天对自己的工作心得记录下来。现在写作多么方便,对着手机口述,字就出来了,稍微改动一下,文章就出来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我想我再努力大概也没有名师那么大的成绩,但是只要按照我自己的这三点建议做,我会比以前的自己更好!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2

现在市面上的书籍有很多,读书的途径也有很多,有时觉得不读书有紧迫感,怕知道的太少,想读书时,可是那么多书刊却不知道哪一本最合适,上学期末学校为我们统一订购了《教师阅读地图》,“阅读地图”这四个字吸引了我,寒假期间,由于疫情的影响,在家刚好有读书的环境和状态,这一书融阅读结构、阅读路径、书目评价、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极大帮助,是一本很实用教师阅读指南。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专业书籍类型和数量质量。俗话说:“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其下”,阅读不同层次书籍,能决定问题解决能力高下。阅读经典书籍能影响思维方式,提升思维水平。同时,作为教师阅读书籍类型还应该科学。一名教师理想阅读规划是:本体性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20%。如果是班主任则是:教育管理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20%。书中既有各类优秀书目推荐,也有名著好书评价,方便按图索骥,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语文学科知识推荐书目孙绍刚《名作细读》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东西来”。许多语文教师(包括我)确实在课堂上没有发掘出知识点魅力,缺乏文本解读能力,只重复教参上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背诵默写以及修辞分析,内容主旨归纳外,教学究竟离文本有多远?一是对课文进行微观分析不见功力,内涵分析蜻蜓点水,二是教材价值没有得到挖掘,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缺少好书引导,只会迷失在职业领域误区中,越陷越深,丧失反思力和改进工作自觉。

教育教学需要“润物细无声”安静润泽,真实成就感来自将教室里事情做到尽可能卓越。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艰辛过程,需要教师认真经历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潜心体会过程之中收获与挫败,是师生生命一天天交汇,沟通,没有励志性口号赏识,没有一夜间成功,没有灰姑娘“爱”魔法棒,喊一声“变”,教室里便会井井有条,教学秘密不在戏剧性逆转一刹那,而是隐藏在静静探索与体验之中。真正思考,是专注于内安静,外在光环只是额外奖赏,不应该成为教师成长追逐目标。一个学科教师成功,来自让自己学科在教室里散发出迷人魅力;一个班主任成功,来自建成真正优秀甚至卓越班集体;一个校长成功,来自打造出真正优秀学校。过多阅读脱离真实教育教学励志型书籍,会让人始终处于亢奋与幻觉之中,从而更加浮躁,而教育,更需要“润物细无声”安静润泽,只有在安静润泽状态下,才会有真正思考,也才会有真正教育,并获得真正幸福完整。《教师阅读地图》推荐《爱心与教育》、《教学勇气》等书籍,或细致呈现教育全过程,让人看到一个优秀教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或直面教师职业乃至于心灵中诸多真实问题并进行梳理,这样书才是真正值得推荐阅读。

我们习惯讨论“怎么教”,反复琢磨考虑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理念等,教学方法等,强调学生主体性,重视课堂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强调精心导入、精妙过渡、精练板书、精彩讨论、精致课件,语文课越来越强调表演性、可观赏性,公开课成为四十五分钟舞台艺术。这些外在形式,喧嚣评课追求,都不如让执教者安静深思:对语文教学而言,第一位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教什么甚至决定了怎么教。语文课特殊性,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并挖掘课文原生信息和教学价值,考验是教师思考复杂问题能力,而进行深思熟虑,授人以渔,唯有去浮躁,保持安静心态,产生润泽课堂。

教育不是“管”,“哄”,是“帮”,注重一生德行发展。教育目是发展学生,是着眼于学生一生德行养成,不是着眼于班级“太平无事”。作为班主任,我们平时用得最常见办法是“管治”“官治”“控制”,其基本手段是批评,呵斥,惩罚,请家长等,班主任高高在上,控制班级;学生顺从屈就,口服心不服。或者采取“哄”办法,语重心长激励赞赏谈话,寄予良好愿望期待,学生当面感动亢奋,背后一笑了之,两天变样。这种“香蕉加大棒”教育方法,带来只是学生情绪上变化,难以持久,容易反复。本书推荐王春晓老师《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中,王老师认为:“帮”是解决问题最好方法。“帮”问题学生时,教师是研究者,希望学生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往往具体事件解决只是教育起点,通过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真心帮助问题学生,教育效果最好。另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制定预防性措施,由纪律管理逐渐过渡到个别问题学生管理,进而实现因材施教。

“对课堂秩序需求不应超过对有意义教学需要”,“不同课堂条件下课堂管理任务各不相同”等名师名言,也真正体现了教育目是着眼学生长远发展,教育措施不是千篇一律。佐藤学《静悄悄革命》中描述“润泽教室”里,轻松自如师生关系,每个人都得到大家自觉尊重,每个人呼吸和节律都那么柔和,体现了对学生真正爱与尊重。

掩卷回味,本书对学科教师,班主任,教科研工作者,教育理论家等都提供了系统、有针对性阅读地图,书中有大量详实分析材料和实践案例可供学习借鉴,许多中外卓越教师宝贵教育经验,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大获裨益。我最大感受有三点。

一、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无论执教哪一学科都要有渊博的'知识。诚如前文所述,我非常钦佩魏老师及他们新教育团队的每一位老师,他们酷爱阅读,胸中有群书,胸中有全体学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更加游刃有余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

二、书中说的浪漫时期、精确期、综合期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浪漫时期阅读的书籍太少了,以至于没有多少知识底蕴。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悔叹自己,悔叹时间,悔叹人生。更多的是既要看精确时期时专业方面的书,也要补上浪漫期广泛阅读的这一课。

三、阅读专业书籍要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书中所列的两位实验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却有不同的感受,第一位实验者完全理解偏了,如果他不多看一点专家对这方面的解读,凭着自己的感觉走,那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

总之,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阅读地图》如同一剂良药,使人神清气爽;又似一束强光,为我们拨云见日。相信读过此书的同志会和我一样,看过之后能了解很多值得教师阅读的书籍,也能帮助自己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值得终身为伴。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3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

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给人带来的不一定是多么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学生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缺少幸福的学生。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并不是特别阔绰,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我一直认为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教书不育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不配称为教师或给教师形象抹了黑。我一般利用课堂教学把生活中或影视中的一些化学知识结合教材讲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有时可以借鉴做学生励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化解一些迷信谣言等。品德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做人的道理是终身受益的,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方向,所以课堂教学不可缺少人生价值观教育。我再授之与人的同时,自己很由成就感和幸福感。我的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海念念不忘自己的“老班”。我们说老师交给的知识早都忘没了,但做人的道理我们终身不忘,而且她还说“老师我一定会把你传承给我们的正能量继续传承下去”。每当听到样的话,我心里特别幸福。这个学期,我来到新的学校春辉高中,12毕业的学生张波,在运动会特意从宁波回来,因不知道来的路,特意从温州打的车到春晖看我,买了26块蛋黄月饼,他的这份情谊让我的新学生看了都感动,我把月饼分给学弟学妹们吃,他们高兴,我更高兴。那几天赶上要过中秋节,以往毕业的学生电话纷纷打来,关心问候我,我心里特别感动和幸福!

我平时经常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遇到学生不开心我会一直找他谈话交流,直到他或她开心了我再让他们回去。平时有点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他们。班级的值日生做完值日后,我都会再次查找不到位的地方,补救不足。让学生知道我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也做到了率先垂范,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励志跑我会和学生一起跑,我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大而偷懒,我觉得很多事,说一百句不如实际去做一次榜样。在这些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活动中,我很有幸福感!今年接的高一学生,这些家长再家里惦记学生,想孩子睡不着觉别提多揪心了。我会偶尔拍几张照片发给他们道微信圈里,给他们看看自己的孩子,他们调侃说:“陪了我们的孩子还要陪我们”,一句话暖人心,对我是鼓励,我为了鼓励学生,班规中有一条,再百分赛考核中,扣分项排校前五名,我就给他们做饺子或烙饼吃,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开心的不得了,开心的吃着、念叨着,我开心死了。感觉有人分享很幸福!学生们对我更不用说,每年带的学生都由特别心疼我的,他们怕我没吃早餐,会偷偷再我办公桌上放鸡蛋牛奶等吃的,由的学生毕业多年都没有忘记道学校取看望我,有的学生毕业时和我说:“老师我一直想叫你一声妈妈,不敢再你面前叫,今天写给你”“老师我建议你将来不教书时去做心理辅导老师呗,你讲的道理我们喜欢听,我们能听得懂”。诸如此类的话语真的是对我工作的鼓励和支持,是我教育生涯的加油站,是我教育生涯的幸福源泉。来自学生的幸福感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有人把我给他们的期末评语贴道大学床头三年,用来鼓励自己,想想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太大了!很多学生的感恩话语让我们苦中由乐,苦中有多的陶醉在教育讲台和学生!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5

这段时间,我主要阅读的书籍依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实从阅读之日算起该有一年的时间了,可到今年才将此书读完,不是我懒散悠闲,而是每次看完一个故事吸收完一个教育精华后总得花上好一段时间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将所读所学所悟的东西用之教学,我的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读完此书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伟大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总能用很贴切的语言来解读我们教师的内心,他总能站在我们的立场去为我们解惑,每次阅读后,我总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学期在教学上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问题我看过不少书,也听取过不少名师的意见,可自己总跳不出那个死角,表现得太过于激进,对于学生的优异成绩表现得过于兴奋,对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却缺乏冷静地分析。到底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在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是针对后进生问题的,这个章节在读完一遍后我收获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败后我总会再次翻阅,发现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现在我常问自己: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每个学生上着同样的课,问着同样的问题,布置同样的作业哪怕,补差也没有分出个差别。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在捧着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书籍?所以今后,我要想要求学生多阅读必须从自己做起: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想只有读得多,学得多,悟得多,才能将最好的教学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才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灌输给我的学生,最终我才对得起我的学生。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6

九月,开学季。为了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岗位,也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冠县东古城镇联合校教研室的张老师在田马园小学对我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

一、用心交流,真诚相待。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亦是如此。

看,戴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践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课堂一开始,戴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便吸引了我。他用渊博的知识储备,精心的课前准备,透彻的作者分析加上丰富的表情,让全体学生整堂课都跟着他的思路游走。“我是客人,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做,他适时的引导,真正的做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做学生的指路人这一角色。戴老师用真心换真心,学生都被他带入了课堂,朋友式的相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微笑是一个人开心的表现。微笑谁都会,但整堂课都做到面带微笑却很难,但沈老师做到了!她的《端午粽》真是精彩!整堂课沈老师都面带微笑为学生答疑解惑。关于新知识的授受,她是用学生所熟悉的、所了解的直接知识来带动间接知识。她百灵鸟般的声音,满脸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如今仍萦绕在耳畔。微笑,可以让我们跟孩子走的更近,可以带动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让孩子们愿意与我们交流。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7

当我跨入教师这一职业生涯,面对铺天盖地的教育类书籍,说实话我困惑了、迷失了——什么样的阅读是适宜自己成长的阅读?怎样的阅读旅程使我既收获风景又收获感悟?我想除了一份强烈而持久的阅读热情,也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阅读旅程,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是适宜自己成长的阅读?怎样的阅读旅程使我既收获风景又收获感悟?正在我困惑之际,有幸聆听了河西四幼的唐晓岩园长《教师阅读之旅》培训讲座。

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更多倾向于感性阅读,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知性阅读比较缺乏。如果在平时阅读中对于那些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采取感性阅读,无法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提高理解力、洞察力以及反应能力,而这只有知性阅读能够达到。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来分享:

1、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因为电子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形成的阅读习惯,眼睛无法较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些语段上,总是很快速地滑过,即使强迫自己停留在一些词句上,思维却无法集中,并且很快让想像的野马跑到另外的地方去了,无法专注。而专注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摘抄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阅读经典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甚至可以考虑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划出那些真正有着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

2、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本真正的好书,总会贡献出一些重要的概念或者结构,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找出它们。而找出它们的方法之一,就是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甚至编写一本书的提纲,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目录,而是写下书中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过程,这本身就是极好的读书笔记。

3、更进一步地,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聆听是前提,然后写下自己的困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最深的感受与思考。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片断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旁涉到自己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与其他的书籍相互印证。

4、最后,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看完书后,我得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我一些资讯,就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与原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反思。

最后,用惠特曼的一首诗作为我的结语: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而如何选择最初的东西,又将如何变成那东西成为一名有底蕴的书香教师,来润泽孩子的心灵还有待我之于漫漫路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教师阅读 篇8

在最近的闲暇之余,我阅读过这样一本书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亦引起了我一度的感慨。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所著作的。此书将深刻的反映了当前世纪的阅读现状,并验证了培根所提过的“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技巧的知识”这样一个经典的理论。在此书中,“阅读”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一种形式,而是作者关于技巧与知识学习技能的思考与归结,此书将阅读的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到极致,它就像是一本浓缩了一个人一生阅读经验和体会的精华体,指引着那些初入阅读行列,对阅读具有着懵懂意识,以及对阅读有着浓厚兴趣和需要的人们共同走向知识的殿堂,领略着智慧的升华。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共有4篇21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会诱发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与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阅读兴趣之外,我还时刻需要对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补充,这就少不了对于书籍的阅读和需要。在与《如何阅读一本书》结缘之前,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我的读书方法也较为单一,通常只是对重点或是哲理进行重点标记等形式来进行阅读和学习,没有什么技巧和技术性可言。然而在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发现自身在对于阅读方式和知识的学习,智慧的提升等方面还相差甚远,这一认识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所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只要是一本书,总有其可读之处”,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一般阅读人的阅读理念,将选择书,阅读书的顺序倒了过来,阐述了只要是书,就有值得看的地方这一观点。的确,书之所以能够被人出版,被人阅读就是因为在书之中存在有吸引人的地方和具有哲理和知识的覆盖点,一本书不论属于什么种类,都会带予人一种思考和感悟。在此书中,将阅读分为了四种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种阅读分别对不同阶段的阅读形式和阅读人进行了诠释。基础阅读就是阅读者对于书籍最初的认识,再次层次一般会理解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简单含义,而检视阅读是对书中的主要思想和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和体会,分析阅读则是最完整的吸收式阅读,再次一阶段的阅读者会从书中体会到与自己最为接近的感悟,并从中获取获得感概和醒悟。而与此不同的是主题阅读,这是一种在对多本书籍进行阅读后进行的感悟汇总,它强调对一类书籍的共同感悟和体会。作者认为:主题阅读不是解决读者预设的问题,也不是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而是要没有立场地阅读,对一个主题做最客观的研究。在一类书中,找出自己可以应用的观点与知识,从而使得自身得到深入的提升。

就阅读的层次和方法来说,不论在哪一个阶段、层次的阅读,作者都给予读者以指引,为读者之处较为可操作性的阅读技巧。其中有一处,就对我有很大的帮助。那就是作者对于读书笔记的方法总结,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每天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只有积极补充自身的数学知识与强化教学理论基础,才能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和指导。而在学习的同时,读书笔记的整理与进行对于我而言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使我更加充实和提高自身从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对作者对读书笔记这一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并提出了画底线、在画底线外再加重点符号、空白处做星号、空白处编号、空白处记录其他的页码、关键字或句子圈起来、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等7种笔记方法,并在每一种方法后,作者都以最为明了的例子对方法加以说明。此外,作者还总结了三种结构的阅读笔记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的提出让我更改深入的了解到了自身在此方面的不完善之处,也解决了我对于笔记不全,概念性不强等问题,让我能够进一步改善自身的读书方法,并可以从书中更为准确的获取和复习我多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此外本书还提到了读书的语速,书籍的分类,读书的艺术等等,以帮助阅读者更好的从书中获利,从书中得到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在许多著作中多曾出现过的一句话,书籍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和感悟的省化,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解除烦闷,更多的是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体会到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个良师给予人生积极的向导、教会人么面对生活,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亲友陪伴人生那些枯燥的旅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懂万本书可行天下路。所以书籍对于我们,尤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来说更以极具意义,《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为了我读书历程中的最佳伴侣,他让我更加深入了知识的海洋,更让我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书籍中的智慧,开拓知识的视野。《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我心中永不退色的经典,它推助了我思想境界的提升,让我向着良师益教的方向一步步迈进,我的生活因为有了它而更加精彩。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1)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他让我感触颇深。

《爱的教育》一书有一个副标题——“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全书采用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对在学校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做记录的形式。书中讲述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种感人的小故事;也记下了安利柯的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下的劝诫和启发性的话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所有这些,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关怀、谅解以及善良、互助、爱国、坚强、团结、感恩等为主题。诠译了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处处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温暖的爱心与亲情的书。夏丐尊先生曾说:他在19xx年初读此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流泪。他把自我为人父为人师的态度与小说里比较,惭愧得直流眼泪。他当时就下决心要把这本书翻译出来,给小孩,给大人看,给自我的祖国看。

作者亚米契斯经过这些故事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理解与关怀的桥:怎样去爱你的父母,怎样去爱你的教师与同学,怎样去对待需要帮忙的人,怎样去爱你的国家……这一切,你都能够在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好比是一个池塘,是方的还是圆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池塘里要有水!而爱,就是那清澈的水滴啊!

但愿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颗心灵之中,永远不要留下干涸。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而且,我认为,与亲人厮守,仰望美丽的夜空;度过有意义的一天;外出旅行,朋友道一声“路上小心”;听小鸟唱歌;一次愉悦的谈话;读一篇美文;品尝一道佳肴,喝一杯不放糖的咖啡,回忆过去的岁月……这一切的一切,都算是一件幸福的事!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3)

假期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的。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

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4)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安利柯十个月的生活。“爱”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在最平凡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读来却感人肺腑。

《可怜的母亲》这个故事在我印象中最深了。这一篇日记中讲了:这天上课时,勿兰谛的妈妈走进教室,带着她不争气的儿子。勿兰谛的妈妈显得很可怜,她一下子跪在地上,合掌恳求:“校长大人,请您开开恩,再给这个孩子一次机会吧,要不然,如果被他爸爸看见了,肯定要扒了他的皮的!”她说了很多话,全班同学把目光转到勿兰谛身上,而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如果我是安利柯,肯定会上去把他打倒为止。校长终于开恩,他妈妈走的时候回过头用一种恳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走了。我在心里想:勿兰谛,你简直是在杀你妈妈啊!这一篇故事讲了母爱,而勿兰谛却无药可救。唉……

小说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作者所写的是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5)

如果说用一本书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么我认为,《爱的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爱的教育》一书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

在这本书中安利柯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在学习上勤奋地努力,在生活中诚挚而友善,观察生活细致又敏锐。他秉性纯朴、仁厚、天真、善良、极富同情心和进取心。本书就是他在四年级是的日记。在他的日记中,穿插了他的父亲以及他的母亲对他的寄语。他所记录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富含哲理,而父母对他的寄语则值得人一番深思。像《卖炭者与绅士》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要平等,不能以贫富贵贱来区分人。而《侠义的行为》则体现出了卡隆人格的魅力,愿意为他人承担一切。

整本书都是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口吻,描绘着一幅又一幅“爱的画面”。如果你认真读了这一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它的。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6)

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而这种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所感动。

爱是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7)

嫉妒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是一颗五彩糖,吃了暖人心,爱是一盏灯,让我们走向道路,我们时刻徜徉在爱的怀抱中,家里有父母的养育之爱,学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默默耕耘之爱,有同学之间宽容友谊之爱。

说起朋友之情,友谊之爱。那一次发生的事情让我感到非常惭愧。

那一天,数学考试我跟同桌说,我们来比赛看谁的数学成绩考得好,同桌欣然同意了。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她。考试中,我认真对答,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把整张试卷都填满了。我觉得这是我发挥最好的一次。可是考试成绩出来了,她的成绩比我高了几分。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是嫉妒的。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还是输了。

我非常嫉妒她,见到她就很生气。她来向我借一支笔,我摇摇头说:“有也不借你!”她无奈地向别的同学借了。

中午,吃完午饭正是午读时间,她又向我借课外书。我一票否决借一本课外书给她的请求,“对不起,我的书我要看!”我仍然毫不客气地跟她说。

午读后,我的课堂作业本上有错,老师让我们订正,可是这题我不会做,我丈二和尚摸不到头啊!我向同桌投去了恳求的目光,她看到我碰到难题了,毫不犹豫地仔细讲解给我听,那是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爱的教育》里面校长说的一句话:“不要饲养嫉妒的蛇。这蛇是要吃了你的头脑,坏了你的心脑的。”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是最可怕的毒蛇,它会让我们迷失自己,会伤害别人,也伤害到自己。

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关爱。在的爱的世界里,没有嫉妒,没有恶念。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篇8)

去年,我从妈妈的书柜上看到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妈妈对我说:“这本书你可以抽时间看看,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一直到今年寒假我才开始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人,亚米契斯。他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日记为内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有关“爱”的故事:老师对学生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同伴之间的友爱、不同孩子父母之间的关怀等等。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觉到了其中包含的种种的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朱利奥孩子的父亲靠帮别人抄写书稿来赚钱,生活十分艰苦。孩子看到父亲每天都连夜抄写书稿十分辛苦,非常想帮助他,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严厉地对他说:“好好学习才是你的正事!”可是朱利奥还是决心要帮助爸爸抄写。于是,每天12点过后,等他爸爸上床睡觉以后,他就悄悄地起床,坐到爸爸的工作椅上,拿起笔,模仿爸爸的字迹,认真抄写。日复一复,爸爸没有发现,可是朱利奥因为每天睡眠不足,脸色越来越苍白,成绩也一落千丈。爸爸看到这样的情况,动怒了,大声地想他喊:“你现在怎么这样了,一家人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不要对不起我们!”爸爸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发过火,朱利奥的心情难过极了,可是他还是继续在夜晚熬夜帮助父亲抄写,终于有一天,在抄写的时候睡着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被爸爸抱到床上了,爸爸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朱利奥说:“爸爸,请原谅我!”爸爸说:“不!是请你原谅我,好孩子!”从这个故事,我看到了孩子对父亲、对家庭的关爱,自己非常想为这个家庭付出努力。

我的妈妈是一位教师,她上班十分辛苦,早出晚归,我要向朱利奥学习,我虽然不能为她减轻工作的劳累,但是我在家里帮她多做一些家务事,让她多休息一会,我还要努力学习,不让她操心。这就是我对妈妈的爱!

本文网址:http://m.1467.com.cn/fanwendaquan/55779.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