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国学教育读后感

国学教育读后感5篇。

长大后读书,心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随着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灵感爆发之后。不同年龄读这本书的感触都不同,不妨写篇读书心得,记录下现在读这本书的感悟,作品的读后感在哪里寻找模板?这里是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准备的您可能需要的“国学教育读后感”,感谢你看完我的作品希望你喜欢这些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国学教育读后感(篇1)

品性,就是人性的品格。也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词,比如人品、品德、性情、德性、品格、人性等等,虽然有点差异,但是大家的意思大致差不多,总之就是,国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我们说国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品性,主要的目的还在于说明国学教育不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目的。

知识和技能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与此文有着身同感受,作为八零后的我,孩子的基础教育更为重要。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关在钢筋混凝土房子里,生活在电子产品中,沐浴在电磁波下,呼吸着汽车尾气。这些孩子也真可怜。与自然亲近的机会都少之又少。人乃天地之间的灵魂,可人又把自已活埋在自已挖的坑里,真是可笑。教育就像土壤一样,一旦被污染,很难再种出好的苗子。现在综合教育不是很好,把什么都细分划,专业化,似乎也少了些人性。我不是想说教谁,我们大家人类都只是这个时代的产品,未来也许有更高雅的新人类时代。感恩生于这个黄金时代。

感恩古圣先贤,感恩智博老师,感恩伏羲学堂所有老师你们辛苦了。

国学教育读后感(篇2)

国学经典是相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3月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三字经》、《**规》、《千字文》、《论语》及优秀的古诗词。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续五千年不间断的国家,是因为汉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犹如一道强韧的纽带,把中华文明的各种珠子连接在一起,彰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界各地的人类共同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的人和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同时,也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育他们尊老爱幼,爱护弱者,使中国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播。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M.1467.cOM.cN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

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与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虚伪、阴险、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话,言简意赅,教人自觉,让人守德或教人摒弃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人生观为指导,教育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教师必须自我修养,勇于面对各种不良现象。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

”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如今的教学,已不能再采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首选是教于乐。“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

”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不断参与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

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教育读后感(篇3)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强化语文教育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趋势。什么为“国学”?其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涵盖着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领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留给后人的文化书籍不胜枚举。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旨在提倡中国文化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儿童的人格,提高了儿童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汉学基本上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安顿下来。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了解它,才能脱离学生的共同意识。

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把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只是纯粹的把学习内容局限在课本上,缺乏生存教育、协作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自学意识与创造精神,隔断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生们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又一次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和有效实施。

国学教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善于变通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依据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爱表现的特点,增设教材中没有的国学诵读模块。我们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分阶段有计划地给学生开列国学书目。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诵读简单一些的国文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名贤集》、《神童诗》、《**规》等。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诵读难度大一些的国学名著,如:明朝洪应明写的《菜根谭》,清朝梁启超写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清朝蘅塘退士整理的《唐诗三百首》等。每节语文课上诵读一段国学经典,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背诵,领略其中的文化精髓, 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黄济先生在《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就其如何教授国学,也提出了他的看法。首先,这是确立正确方向的关键。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复古腐朽教育,有人会深切地担忧国学教育会培养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来,或者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国学教育绝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原则学习国学;另一方面,在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代素质紧密结合,谱写出更多优秀文化。中国教育是要自主发展,不是追随他国,在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学教育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及心态的积极调整。其次,解读日常教学中包含的国学思想的精髓,国学是一个综合各家各个学术流派思想的文化体系, 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和礼治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各个环节都包含着这种精神,只要我们去深刻解读,就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加强语文教师的培养,中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的成功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开展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应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就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熟读古诗,并且了解古诗的大概含义,这样还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其次,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的疑难解答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背后的深层含义,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全诗的经典之处。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这只是一小部分,反映了汉学的主要特点。

日前已经是21世纪,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要想吸引孩子的兴趣,国学教育须注入现代元素,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总之,在中小学时代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人生哲学的培养有益,而且对学生日后的做人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代教育在注入新鲜血液后,一定会焕发出光彩。

国学教育读后感(篇4)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教育读后感(篇5)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如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学习《国学经典》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诵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国学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56828.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