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大学电影观后感

大学电影观后感3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大学电影观后感3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

原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的虽考了令人羡慕的高分却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有的因没有考上自己热衷的专业而感到不满足,有的愿意放弃舒适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到农村为百姓服务,有的回到祖国用尽心血弥补国家的科技短板,有的即使高龄也坚守岗位不停奉献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远大的追求,他们的心里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我们的祖国!

当看到严韫洲出考场时的自信微笑,看到他说想要冲满分的坚定双眼,他有实力,有野心,有精神,正是青年该有的模样!他的拼搏向上不断刺激着我的心,为什么别人可以有这样高的天赋,可以有这样高的追求,而我过去却从不敢想,甚至不敢给自己确定一个高目标。人与人之前的最大差距可能就在于是否敢想,敢做,敢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放手一搏,就算最后会有遗憾,但奋斗的青春总是最美的,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就应当肆意挥洒。

迎面一辆电动三轮车缓缓驶来,开车的是一位身穿白色短袖的年轻小伙,脸上灿烂的笑容随车靠近越来越清晰,大概很少人能看出这竟然是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本来他可以在清华留校任教,然后拿到北京户口,不用再回家乡吃苦,但他心里所想是祖国的发展,所以就算面对家人的反对、陌生人的不解和指点,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他也曾纠结过,也曾怀疑过自己的想法,他也认真了解过农村工作的复杂艰难,但是他最终坚定自己所想,相信自己所选,勇敢奔向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要想领先的话,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中国绝对得有人做,不然你永远是花钱买别人的数据吗?于是,蔡峥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票,开始潜心研究建造中国的第一台地基望远镜。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做一件事有多么不容易,但他还是选择要坚定地做下去。他想的只是要发展中国的技术,即使很难成功,他还是会去做。有人评价他说:喜欢看星星的人是真的浪漫。是的,他把浪漫献给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我们应追求的偶像。

一头华发梳得整齐,一袭素衣低调谦逊,她是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清华第一位女院士钱易教授。她说:做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她的确也把教师这份职业做到了极致,虽然已经高龄,每天依然坚持站着上课,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只要还能为国家做事,她就不会停止。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应该有活力、有理想、有担当、能做事,行动起来,而不是舒适躺平、无所事事,只有贡献,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记录了清华四个人的追求和选择,虽各不相同,但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相信像他们这样奋斗的人,中国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有他们,中国才能日益强大。他们的追求和行动促进了祖国的发展。往后,中国的发展还得要我们去持续,我们应担当、应自强、应勇敢,去追求、去拼搏、去进取,一路播种,一路开花!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2】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刻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发奋,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礼貌之愉悦,不得不经礼貌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能够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兄弟姐妹,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能够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能够换来女儿的愉悦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愉悦生活,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能够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能够不用受列强侵略。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刻,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好处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能够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期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忙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务必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礼貌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好处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咱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发奋和牺牲,也了解和平愉悦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发奋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咱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此刻的发奋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发奋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咱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此刻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咱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咱们自我去思考和探索。而且咱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3】

5月27日,我们收到学校给予我们去学校电影院**《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红色经典,我们怀着敬畏和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敬畏,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畏,忐忑,我们在为我们身上的不足而忐忑。这部电影短暂的22个小时周总理的停留,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经典。

本文从周总理重返延安的独特视角,回顾了延安的红色岁月。它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感情,歌颂了不忘初衷、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周总理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在离飞机还未着陆之前,已经在飞机出口等着下机,飞机一停,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周总理缓步出去,放眼望去这片曾经的革命圣地和那些飞机下早早等待的延安百姓。

他眼里含着泪水,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他快速下去,迫不及待的与百姓“交织”在一起,一个一个握手,“我回来了”“我周恩来回来了,大家”。“周总理回来了,总理回来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传递了一份份真情。

我们离开延安老区已经26年了,但周总理仍然记得他在延安的老朋友和老邻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可以脱口而出,说明总理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叫来老朋友老邻居一块吃饭,来后紧紧的一个一个握手叫着昵称外号。“总理还记得我们?

”“记得记,都记着呢,老大哥们。”激动的心情,周总理久久不能平息。与老百姓一块吃饭,我也感动的流下眼泪。

周总理和他们一起吃饭,好像他们饿了很久似的。他们吃的越来越快。周总理忍不住哭了。他心里明白,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很少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饭。看着,看着总理很心酸,犯下自己吃了半碗的饭,将那剩下的一大盆都端过去给百姓,亲自给他们又盛了一碗饭。周总理时刻心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这点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

还有个片段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上前**,发现是周总理,在路边等待周总理的人全部上来都自发的为周总理帮忙,大家情绪高涨,把汽车从泥潭里抬了出来,周总理激动的通过窗口向群众招手致意。“123,123”一声声的呼喊,让我们看到了百姓的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那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

周总理在延安待了22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有意义。每一分钟都奉献给人民。他每时每刻都想向延安老区人民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周总理在离开前,一个老邻居将自己嘉仅有的一带小米装起来给总理,呢是给他过生日家里人给他准备的,也是唯一一次能吃饱饭的小米,他起初抓出来一部分,又放了进去,全部给了周总理。仅因为一句话“家乡的小米香”。

周总理的心系人民,百姓的朴实无华,周总理百姓心连心。都在为着一个复兴的目标努力着。周总理身患重症,但仍牵挂着很多很多,正如他所言他还有很多没有梦想实现。

“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这次我们看了这部红色经典,让我们积极分子更加的对党的指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这会让我们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树立当代的爱国主义。

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今后的学习中,即使遇到大的挫折,我们也会努力坚持下去,坚持前进,永远不忘初衷。回首周总理,周总理一生都受到尊重,因为他爱人民,是人民的心,这更值得我们学习。

“赤子之心”大概说的就是周总理吧。

1467.CoM.cn编辑推荐

大学电影观后感11篇


大学生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学电影观后感。我们需要观赏一些好的作品来沉淀自我,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新的收获,撰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你知道如何写出让人信服的作品名观后感吗?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

观看电影《1921》使我深受感动,联想颇多的一个剧情,就是李达与其妻子王会悟的一段关于火种的对话。剧情中,李达回忆与同学们抵制日货、焚烧日货时,当划燃火柴时,看到的却是日本制造。他深受触动极其悲愤,偌大的一个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一根小小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这样的用来反抗和抵制外辱的一个小小的火种都没有。李达与妻子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看到此时无不另人心酸。

甲午海战对日战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尤其巴黎和会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国人的愤怒,以北大师生为主导的爱国学生、社会各阶层和仁人志士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场不甘于外强欺凌、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不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火种吗?这是思想之火种,是“无自由,毋宁死”的战斗之火种。在五四前后众多的不甘沉沦、不甘当亡国奴的革命先驱者们,他们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在漫漫长夜中苦苦寻求改变中国命运的光明之路。包括一大批旅法、旅俄以周恩来、邓小平、瞿秋白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信仰者们,他们走出国门希望放眼看世界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

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首先在俄国扎根,一声炮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各国看到了解放全人类的曙光,这就是照亮世界、点燃真理之光的火种啊!

泱泱5000年华夏文明在岌岌可危之时,有幸在100年前的1921年,以李达、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们在上海望志路,后来转移嘉兴南湖,历经磨难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接过十月革命的火种,在中国自己的大地上,点燃了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的熊熊革命之火炬。

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凄风苦雨中高擎火炬同,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生?历史给了中国共产党一张史无前例的考卷。正如同电影中,中共一大代表们在会上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一样:共产党应该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彻底推翻一切旧制度。看到此时,我想:当时有谁能够想到日后中国革命,不仅仅要依靠工人阶级,最后还要团结农民,开展农村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情的革命道路。若没有毛泽东,若不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列主义来武装自己,中国的历史又会怎样发展呢?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浴血奋战,开天辟地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作出的历史答卷;此后,邓小平接过火炬,开创性地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富了起来;到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带领14亿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走向了小康社会。这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的百年火炬之光,它照亮的是人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而另一方面,人民又是这火炬永不枯竭之源泉、之动能。而这火炬也正在温暖全人类,照亮全世界!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2】

巨大的银幕播放了尼克的纪录片,他一生下来就没有四肢,但他并没有被他的父母抛弃,他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要挑战学习,更要面对自卑和孤独。他有着过人的毅力,在20_年里,他学会用他唯一的小脚跑步、踢球、打字、游泳、骑马、开车,甚至成了一位演讲家。看了片子,我很好奇,尼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终于,他出场了,尼克穿着蓝色衬衣、黑色西装,但西装没有袖子,更为惊人的的他有一个只有两个趾头的小脚。

尼克的演讲持续了一个半小时,非常风趣,观众席上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大笑声。尼克讲了一个关于他成为演讲家的故事,让我很难忘:一天,尼克的父亲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尼克说:“当然是演讲家。”他父亲又问:“你会演讲吗?”没等父亲说完,尼克就去打电话。他打了52个电话,前面的51个都被拒绝了,直到第52次,他成功了!一个学校终于同意他来演讲,给了他50元的报酬,因为家离那个学校很远,尼克请他弟弟车他过去,把那50元给了弟弟做运费。他在路上来回花了五个小时,只面对着十个学生讲了五分钟,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演讲,并且成功了!刚回到家,尼克就接到了其他学校的邀请,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尼克告诉我们,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你就永远无法成功。就算第一次失败了,如果不接着往下试,你也不会成功。因为不论是哪一个人,都不知道你试验的下一步会不会成功。

听了尼克的话,我想到了自己。每次遇到困难,有的时候是碰到难题,我要么就空在那儿不做,要么就叫妈妈:“妈!快来帮我看一下这个题,超难呀!”比比尼克,我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人家没手没脚的都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各种问题,而我只会开口找人帮忙。要是我自己试一试,错了再试,再错再试,总有做对题的时候的。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3】

刘天润

晚自习大家坐在一起观看清华大学的纪录片《大学》。故事中所选取的四位学者,有刚迈进大学门,未来一片光明的大学生;也有年近将百却仍站在教育一线的荣休院士;也有一心回国发展天文事业的学者;还有心怀理想、下基层、为人民的博士生。虽然他们各自角色不同,人生轨迹不同,但他们都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散发着光和热,都做好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准备,这可能就是清华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吧。

最让我动容的是,102岁的老先生退休后仍心系学术,反复嘱托钱易先生,让她一定要写份提案给人大。老先生虽然自己无法站在三尺讲台上,却仍以自己的方式致力学术。看完电影,他们每个人身上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我,他们每个人在完成自己工作时的自信令我着迷。人生就是要放下些安逸享受,挑起些祖国需要的担子。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向更优秀的自己出发。这让身为高三生的我对大学的憧憬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感受到大学的魅力,我也要如同他们一样迈向自信而出彩的人生。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4】

看完电影《杨善洲》之后,我对党员所应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有了更高的认识。

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是一个合格党员应有的基本品质。杨善洲是一位地委书记,按常人观点,他能够说是有权有势的,很多事他一个口头指示或一个电话就能搞定,但是他却没为自己和家人搞过特殊。民办老师流失,很多孩子没学可上,他解决了代课老师转正的问题。而他的同是身为偏远山区的教师的二女儿,从结婚到生子,与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他的女儿哭着请求他帮忙,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杨善洲就是这样,从来没想过用关系办私事。

于公,为了百姓,杨善洲老书记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于私,为自家女儿盖一个章就能够办到的"农转非",他却左右为难,坚决不帮。他将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而又将得到的大部分奖金用来做慈善。在杨善洲老书记的心里,有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他时时刻刻在想的是国家和人民,却从来不为个人和家庭谋取任何私利。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杨善洲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他为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树立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激励着我们去反省自身缺点,改正不足,努力做一个纯粹高尚的人,一个执着无私的人,努力做一个坚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以后入了党,也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

杨善洲,多么响亮的名字。他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大方善良,作为领导干部却以普通群众的心态穿梭于人群中,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他既贫穷也富有,粗茶淡饭,衣着简陋,却将得到的奖金大方捐献;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

人的一生很短暂,如何让人生过得圆满有意义?老党员杨善洲用自我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自我在鲜红党旗前的入党誓词,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彰显得熠熠生辉,为我们所有入党积极分子指引了方向,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2012年2月3日,杨善洲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不正是杨善洲一生的真实写照吗?杨善洲在家里对三个女儿交代后事时,说要把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撒在清平洞,那是他开始革命的地方;一份撒在大亮山的雪松下,那是他工作结束的地方;还有一份要交给女儿们保管。我的内心深深被触动,潸然泪下。

杨善洲老书记用光辉的一生,犹如灯塔般照亮了我们年轻一辈前行的道路,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值得我们敬仰,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值得我们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学习。

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并且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党员前辈高尚的精神品质,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以老党员杨善洲为榜样,并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准,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5】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今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100周年,我们伟大的党迎来了它一百岁的生日。

很幸运,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纷飞,没有尸横遍野;没有颠沛流离,也没有心惊胆战。按照父母的话说,我们这一辈人,是在蜜罐里泡大的。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全都来自于书本,它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历史书上详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革命,失败,重头再来。革命的代价是巨大的,惨痛的,血淋淋的。它的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有无数的同胞倒下,然而坚定的信念让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为此奋斗,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最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

生活是苦难的,封建的旧社会里,底层人民每天处在水深火热中,资本主义,官僚主义都在吸着人血馒头肆意生长,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一个个有着先进思想的年轻人站起来了,他们为了人民奋斗,企图创造一个新的神话,让一个人民可以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诞生。

电影讲述的是1921年前后,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人历经磨难,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间出现了各种波折,最后辗转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自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的故事。

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使命走到一起,不惧鲜血的代价,共同努力。以至于在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回想起这些经历的种种,写下了名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地活在地球村,不禁感叹:生活真的很美好。

成立新中国,是每一个革命者最终的夙愿。

而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就放松警惕,不思进取。历史已然过去,但那些发生的事,革命的精神,应该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时刻的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看过全片,我更深刻的明白,每一个参加革命的先驱,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则是完全一致。在寻找正确前进道路的路上,需要一种理想主义精神,不屈服于现实苦难,从而以更坚定地决心,从容面对道路探寻中时刻会出现的流血与牺牲。我们作为今人永远无法体会当天为新中国成立付出一切的革命者的心境,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动于他们曾经付出的一切,并对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到幸福时,已然是对那些先驱的一种回报与致敬。感谢他们为这个国家的所有付出,作为后来者,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

但这终究是一段我们不能忘怀的历史,在衣食无忧、祖国安定的当下,曾经的血与火才在今天格外鲜艳。

回首百年前,破碎山河,内外动荡,前路未知,但有一批热血青年走在前列,探索着,摸索着,并为之努力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身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自己的命运已经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历史书写光辉,未来在我脚下。听党指挥,必能破浪前行。让我们齐声同心高呼“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6】

《大学》是一部历时三年精心打造,讲述理想与青春的励志电影,以纪实手法拍摄,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清华园。

影片讲述的是在清华园里四个面临人生抉择的清华人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离开象牙塔、面临人生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其中,面临人生抉择的博士生,就是现任孟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宋云天。

影片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出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真实再现了大学校园里永恒的青春与理想。走出影院,知行小侠内心激动不已,也对四位主人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影片《大学》的英文译名The Great Learning取自四书五经中《大学》的译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也是一个人成年生活的奠基。人们对大学投去关注的目光,千万学子和家长为之奋斗和焦虑,乃是因为大学承载着超越当下,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宛如一座雪山,屹然耸立,给人以至高的召唤。

这种至高的精神往往很难阐释和呈现,而本片的三位导演,选择非虚构的方式和连续三年的坚持,把这种精神融入在这四个普通人身上。恰是这种人本的立意和入微的记录,让向来空洞的大学精神变得更加真实、鲜活、具体可感。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7】

何一恒

昨天晚上,全体高三学生观看了电影《大学》,我很有感触。首先站在最高点来看这个电影,我看到了两个字——格局。清华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正如一颗鼎盛期的大树,不仅将枝叶伸向中国各地,还努力地伸向世界之林,从中国基层到国外名校,清华人的胸怀和视野相当广阔。

在面临选择清华留校的安逸之路和走向基层服务人民、自找苦吃的基干之路时,宋云天选择了后者。在选择花去多年时间辗转奔波为祖国走向科技前沿建一台巡天望远镜和清闲教书之间,蔡峥选择了前者。是选择荣休后的退休生活,还是满头白发却仍站立授课的繁忙日子时,钱易教授选择了后者。不同的选择彰显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选择铸就了不同的人生。

最后,所有的人物最终汇聚成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无限渺小短暂,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只做一件事的一小部分,贡献自己的萤火微芒,以无穷的微光汇聚成一团星火,推动着人类文明艰难前行。青年的未来从未被定义,因为未来总有无限可能,而我们将面临未知的远方,应当为此做好万全准备。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8】

在北京如此寂寂的冬夜,独自一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影院观看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影片结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的片尾曲响起,满场观众仍在动听的旋律中久久不肯离去……

特殊的心境和际遇,更容易和文艺作品发生碰撞和共鸣。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演绎着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虐的时代车轮所碾压的善良和芳华,看似是那样特殊的背景,看似是那样个性化的经历,却无不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这句旁白,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句话。在满地鸡毛、破落不堪的现实面前,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忽然想起今年暑假,在上海浦东,朝阳义塾孙源源校长的一句话: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

这多么像历尽沧海桑田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宣言?

当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刘峰拖着假手,被联防队员推推搡搡,却不得不低头“被讹”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活雷锋、一个战斗英雄的悲惨“结局”吗?

刘峰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每次出门,大包小包不辞辛苦地给大家带东西;战友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自己修好;食堂煮破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结婚没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别人也是第一时间喊他去帮忙。

就是这样一个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却没有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只是“理所应该”。在他被下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竟然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但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认同,他只得跌落到社会底层,拖着残疾的身躯,苦苦挣扎。

他的善良,像撞到了一堵厚厚的冷冰冰的墙。电影中,没有清晰地展示刘峰在那样的境遇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能够承受吗?他,会后悔吗?

他的内心,究竟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扛过这一切?

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真相会永远被埋没。

刘峰与林丁丁如此。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峰深爱的林丁丁选择了落井下石,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并制造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细节,让所有人把刘峰当做了“流氓”。几乎没有人站在刘峰这边,大家就那么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从“活雷锋”的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人间。这样的时候,真相还存在吗?

何小萍同样如此。一个“假胸事件”淋漓尽致,没有任何证据,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认定,那个让胸罩耻辱地飘舞在蓝天之下的人,一定是何小萍。于是逼她交代,甚至粗暴地扒她衣服,渴望她的丑态被曝光而后快,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于那个“假胸”到底是谁的,还重要吗?

生活中的事情大都如此,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选择自己所期盼的“事实”。真相,往往取决于权威,取决于地位,取决于僵化的思想,而与事实无关。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红色江山都是我们家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

这样的逻辑就赤裸裸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是决定真相的人,那个人,可能永远不是你。“溅你身水”,如果换成“泼你身泥”,换成“给你一个臭名”,是否照样理直气壮?

所幸,故事并未在灰暗的情绪中落幕。

当影片结尾处,刘峰与何小萍在站台长椅上安静相依,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化为乌有,美好终于像黄昏的阳光一样,温暖地洒下来。旁白声起: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人生仍然值得期待:青春的芳逝,但人性的芳华却可以永恒。虽历经苦难,但最后的“知足”和“温和”,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何尝不是命运给予刘峰和何小萍的最珍贵的馈赠?作为好人,两颗善良的心足以相互取暖,过去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何必纠结于苦难,纠结于真相,纠结于内心的挣扎和不甘,并在纠结中产生无尽的怀疑和幻灭?

多年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求乞的少年,跪在冷冷的风里。当我递给他五十元钱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愕和惶恐。要知道,那时候的我,一个月只有不足三百元的工资。朋友说,你太善良了,那很可能就是个骗子。

我笑笑,不语。真是骗子又如何?我只知道,孩子与我对视的眼神里曾有一瞬间的温暖闪过,如果那样的情景下,我没有伸出援助的手,或许我的内心留下的将是不安。

善良,不是为了寻求回报。一个人拥有金子般珍贵的善良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

巧合的是,看电影前,刚刚在北师大聆听了于丹老师的分享。她也谈到了《芳华》,谈到了善良的话题。

她说:当老师是奢侈的,我们要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被那么多纯洁的心灵所期待,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做好人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待,呕心沥血,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坦然。

的确,做老师不容易,做个有良知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来自社会、领导、家长、学生的重重压力,时时刻刻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喘不过气来,随时可能发生的质疑、误解、伤害,甚至会让我们在某些时刻心生绝望,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和茫然。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善根的,做一个老师,就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全更多好人的人。面对孩子,面对复杂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净化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若干年前,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后来离开了那里。几年后我去那里办事,坐在长途客车上,突然发现路上一个小伙子,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边追边喊,截停了客车。在满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三两步冲上客车,冒着满头大汗,跑到我身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王老师,我太想你了。

而那,是我任教班级里中途辍学的一个孩子,我家访,我给他垫付学费,但最终无果。

那一刻,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北京开往常州的高铁上。我的邻座,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大姐。聊起来,她竟然也是教师,而且是15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20--年,仍然坚持没离开教育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她谈到对目前教育中只考虑成绩,不关注做人的深深的忧虑;她谈到高考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新的思考和启迪;她谈到自己和学生间发生的那样一些细碎却意义深远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坚持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熟悉新的教材;她甚至谈到自己复杂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风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聊天中我知道,她原来在北京海淀区工作,曾经是第一批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表彰的优秀班主任,而她七十一岁了,每周都要到丹阳来四天,原因竟然是为了帮助一个出了问题的小学生……恍惚间,我突然幻想,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也能像施大姐一样,那真的是教育赐给我的幸福。常州下车,她转车去丹阳。我坚持帮她拿行李箱,将她送到出站口。我想用这样最质朴的方式,向真正的教育人致敬。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在于人格。而良好人格的核心之一,就是面对再多的无奈和无助,面对再多的不解和困难,也永远不对这个世界丧失信心。

哪怕生活已是破败不堪,哪怕未来仍然混沌不清,哪怕“江歌案”、“杭州保姆纵火案”、那些“扶不起来的老人案”仍然在身边上演,但: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困惑,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委屈,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因为,善良,才是一个人永远不会衰旧的芳华!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9】

杨善洲同志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每一个岗位上始终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群众对他“草鞋书记”、“总农艺师”的称呼,既是对他兢兢业业、公仆本色的褒扬,也是对他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能力的肯定。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创造资产几亿元。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大家很受感动。

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最重要的是要从杨善洲事迹中汲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如果作为干部,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官老爷,也不是公仆,就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让百姓不好过,也让自己更不好过。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让人民群众爱戴,更会让自己的心终始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工作在实际中。杨善洲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二是要从杨善洲事迹中汲取运行的动力。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一干”,如果作为干部,只会说,不会干,工作还没有做到一半,仅仅是个开始。只有干,才能是把工作做的彻底,做的细致,才能让人民群众受益,得实惠。杨善洲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扑下身子、沉到基层,视百姓为父母、待百姓为亲人,真心实意关心百姓疾苦,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谋利益,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大家学习杨善洲,就是要通过其的事迹汲取动力,从中学习,从而把动力化作力量,转化为工作,这样才能让学习杨善洲是一种真学,更是学活了学深了,才能从他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动力,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0】

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我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我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我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感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我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活力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1】

其主要剧情为:1980年,老华侨许景由从美国回来,找到了在西北牧场工作的儿子许灵均,决定带他去美国继承遗产。而三十年来,许灵均经历了孤儿到右派分子的痛苦,他是在牧民的关怀下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结婚生子,走上了教师的讲台。这一段无法忘怀的往事,使许灵均留在了祖国的大草原,而许景由最终理解了儿子,找到了他并重温父子之情。该片为谢晋导演代表作,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该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牛犇)、最佳剪辑奖,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奖(牛犇),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影片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歌颂了劳动者的质朴、纯真,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影片对李秀芝和郭蹁子两个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思想与鲜明、生动的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因面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影片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泪”的特点,让人们在酸甜苦辣之中去深思和回味。在细节表现、影调和色彩的把握、音乐和配合等方面也都努力追求新意,深化了主题。影片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歌颂了劳动者的质朴、纯真,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大学电影观后感集锦


大学生范文网相关专题:“大学电影观后感”。

小编特意为你呈上“大学电影观后感”,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好电影往往是深入人心的,陶冶情操的同时让我们产生自己的感悟。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观影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写出的观后感是不合格的。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

为了迎接和庆祝即将到来的科技节,我们看了电影《怪兽大学》。

独眼斯基是本电影的主人公,他因为跟着一个经过专业训练后的怪兽来到人类世界却没有被发现的良好表现,被推荐来到了当时最有名的怪兽大学。他来到这所大学后,知道了“吓破胆”计划。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进去了。可是好景不长,才进去几天,他就因为犯了错误被赶了出来。他十分生气,找那个赶他出来的怪兽打赌,只要能在“吓破胆”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可以再次进入“吓破胆”计划中。紧接着,他找来了许多朋友和他们组成了一个队伍,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比赛和进入“吓破胆”计划的征程

在这个故事里有许多情节使我感动,但是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处:

一是独眼斯基在遇到挫折时没有轻言放弃。

在刚听说自己被取消进入“吓破胆”计划的资格时,他十分生气,当他认识到自己应该乐观面对,证明自己强大实力时,他每天晚上不断的学习吓别人的技巧,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带领队员走向了成功。

二是独眼斯基和他的队员们在第二关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的队友长毛怪莽撞地去拿旗时,巨形怪兽听见了他的声音,她飞快地向长毛怪跑去,想把长毛怪扔出去,就在这危机关头,他的队友们,纷纷大叫,分散了巨型怪兽的注意力,冒着被扔出去的危险来帮助队友脱离险境,这表现了他们的团结协作和对队友的不离不弃。

三是独眼斯基得知自己赢得比赛时队友帮自己时,他十分伤心,也十分生气,便来到了人类世界,想证明自己是不是可以吓到别人,可是他失败了,他并没有吓到别人,反而让人觉得好笑。人们一点也不怕他,想把他捉起来。长毛怪得到这个消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最终,在他们的合作下成功脱离了险境来到了怪兽世界。

与独眼斯基相比,我又如何呢?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只要遇到的问题一复杂,我就想退缩。上次学校要选人去参加区里的跳绳比赛,老师让我和张勇一组跳。每天我们都不断的接收训练,不断地测试,可是结果总是不理想,每晚拖着沉重的腿回家的时候我都不想第二天再训练了,可是体育老师不允许,我只好硬着头皮再上。比赛的时候我和张勇团结一心,发挥了最好的水平,为学校赢得了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使了自己的一份力。看来坚持和团结对人成功来说太重要了。

独眼斯基的经历让我不断的提醒自己:做好自己,团结朋友,永不言弃!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怪兽大学》。

本电影主要讲述了独眼斯基对“吓破胆”计划的向往,但由于自身的外表,只得把希望放在知识上,从而奋发努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他与长毛怪一起被开除了。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惜向当时的权威进行证明,在与长毛怪等队友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胜利。当他知道自己的胜利是朋友作弊换来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有足够的恐怖,他居然跑到了人类世界,而长毛怪则跑到那个凶恶之地救他。最后他证实了自己并不可怕,但可贵的是他有长毛怪的友谊,于是,他们开始享受生活,更准确的是享受双方的友谊。

现在我们看来,他们是真的好朋友,是一对不可多得的好朋友。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朋友,可真正的朋友又有几个呢?特别是与你性格相合、爱好相似以及拥有共同志向的朋友,那真可谓是亿金难求。

在电影中,独眼斯基一直对“吓破胆”很热爱,但在与长毛怪的交往中,心中最重要的却悄然变成了长毛怪,改变一个人的心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说简单,很简单;说难找,也难找,那便是友谊。

我也明白独眼斯基为什么会改变,因为我深有体会。只有认真感受到友谊,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友谊的宝贵。

我与我的好朋友王飞,既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又是生活中的伙伴。有一次,因为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其实很简单,但老师却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我与王飞开展了一场辩论,我们俩怎样都看对方的解题不顺眼,不仅不承认对方很简便,而且不承认对方做对了,吵着吵着,我俩居然像吃了火药一样,向着自己以往最好的朋友挑刺。那些优点全没了,而那些刺眼的闪闪发光的正是对方的缺点。

接下来,我们闹了几天别扭,后来又都忍不住了,主动去找对方说话。因为我们都体验到了那种与平常迥乎不同的生活。每天的争论打闹都成了现在最美好的回忆,从前的画面也似走马灯似的在眼前晃来晃去。我与王飞都从这件小事中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如果你有幸交到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请像独眼斯基和长毛怪一样,与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享受属于你们自己的友谊吧!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3】

我看了《微观世界》以后,特别佩服摄影者的技术,他能够把一只小虫子的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哪怕只是螳螂蹬蹬腿,蟑螂、跳蚤蹦一蹦,我们都能仔仔细细地看个一清二楚。

松毛虫最好玩,它们都是笨虫,领头虫往哪走,它们就往哪走,我一定要保佑它们都不撞墙、撞树,或被一些动物吃掉。它们毛绒绒的,绿油油的,真让人恶心,我希望它们能进化得漂亮些。

我还看到蛾变成蝴蝶的过程。蛾脱皮后是一个椭圆状,渐渐地就干了。忽然,有一个小脑袋钻了出来,慢慢地,身子、翅膀、尾巴都出来了。真漂亮,看起来好像猫头鹰,看那是猫头鹰的眼睛,那是猫头鹰的头,多么可爱呀!

《微观世界》拍摄得真有趣!

母爱不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在动物世界中它仍就存在。在还未看这部影片之前,一直都认为蜘蛛产卵只局限于地面,也从未目睹其产卵之势。在《微观世界》里播放的蜘蛛水中产卵及护卵片断让我记忆深刻。蜘蛛在水中将卵产下,粉红色的幼虫被一层薄薄的空气罩裹在其中,透过空气可以清晰地看见幼虫的全身的纹路,就好象一块透明的粉玉。当看到此景时,你也会纳闷:难道就凭着这一层薄得不能再薄的空气真的能孕育一个生命的延续吗?母蜘蛛浮出水面蹶起屁股,然后游回水中,当它在水里时,屁股就会牵出一颗空气泡,它将此泡覆于幼虫外,几次下来。幼体被一个大大的空气泡围着,在里面东飘西荡,这可苦坏了一旁守候的妈妈,一旦有较大的水纹冲破了空气泡,母蜘蛛又立即重复以上的工作,一直让幼儿保持在空气泡里。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些画面是多么珍贵,能在水下拍出这么高难度的镜头,哪是一朝一夕之事,能把如此微小的瞬间记录成一个写实片断,你能不心动亲眼目睹这有趣的影片吗?

蜻蜒、蚂蚁、蜗牛、屎克朗等等这些平时视而不见动物,在这影片中演绎着极为平常的事情,但我们看着多么的有意思,就是因为微距给微观世界染上了神奇色彩。当观看完《微观世界》之时,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每个有生命的生物都有自己生存宿命,都值得我们尊重。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4】

3月30日晚上,在学院党委组织建党育人的项目下,我们观看了爱国电影——《杨善洲》。这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杨老书记热爱人民,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在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认为入党动机特别重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入党不能从众,入党也不是毕业以后工作的敲门砖,入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入党是毫无报酬,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我们应该做一名有理想,有情怀,有纪律,爱学习的当代大学生,学院毕德书记跟我们说过,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们的荣誉,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电影开头,是杨书记帮一名素不相识的大哥挑水。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就教我们,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杨善洲同志身上就特别能体现出来。常年无雨,天气干旱,杨书记就帮助村名打井取水,天公作美,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杨书记不管风雨多大,都冒雨坚持去工作,慰问百姓。他毫无领导架子,脱掉皮鞋,挽起裤脚就下田帮村民插秧。在杨书记的带领下,地里的粮食高产,大伙一起丰收粮食。杨书记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好领导,亲民为民,深得人们的爱戴。

近年来某些党员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虽然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抓非常严,必须老虎苍蝇一起打但每年都有好几个大老虎落网。权钱交易,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利益,公款吃喝,旅游,公车私用等现象屡禁不止。十九大以来反腐倡廉义不容缓。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带领村民植树造林,自己也亲力亲为,把小树当成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培养,当一棵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杨书记也年事已高了,他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交给国家,自己一分钱不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党着想,为国家人民谋利益,鞠躬尽瘁,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是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该如何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校的我们就该遵守校规,不迟到,不旷课,不挂科,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培养高雅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接近片尾的时候,杨善洲同志和党员们再次高喊入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当时我看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举起了自己的右手郑重地向着党旗宣誓,也想着最后也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后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我希望能在大学实现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九大的召开再次揭开了新时代的面纱,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与物质增长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当代的我们,拥抱了这个美好的时代,驾驭着这个时代,在当今的时代舞台上,我们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引领时代的前进,展现自我风采!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5】

电影《孔子》想要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圣人形象”,更多的,依然还是从传记电影的受众角度出发,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情感里的孔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将孔子称之为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实在是太过遥远和飘渺,我们对他最直观的感受估计还是“仁义礼智”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头,估计很大一部是因为我们深受儿时课本上插画的影响。所以对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而且经过了每个人自己的不同想象。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对导演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无论她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观众都有可能接受,因为观众并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仪态和举止。但另一方面,这种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会让很多观众反感,毕竟,通过现实的荧幕表现出来孔子这个形象,未免会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依旧执着于孔子圣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样也没有放弃对孔子个人情感细节的表达。导演希望借于此,向观众们重现一个既为凡人也为圣人的孔子,所以才会放入那么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卖点的周迅版南子。

导演大胆的给孔子配了一个小三,而且是一个跟孔子一样非常聪明的小三。“子见南子”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被导演处理的暧昧不已。史记里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面对弟子子路的不高兴,孔子是发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见南子的时候发生了何事,历史上并没有定论。因此导演做此番演绎,虽说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维护了孔子的形象,将其对南子的态度处理的不卑不亢不过不失。同时,又让其间充满了想象的意味,照顾了商业上炒作点,让两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这一段,是让导演煞费苦心的。

撇去这些争议点不谈,导演将孔子的一生浓缩在了这部电影里。从孔子在鲁国开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游走列国,直到最后孔子驾鹤西去。很明显,电影有限的长度必然容纳不了伟人真实的一生,导演胡玫是抓住了几个关键的片段,时间的变化就交给了字幕推进。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绘了孔子人生历程中所遭遇的幸运和坎坷。而将这些片段整合起来之后,导演是想用孔子这一生的进程,塑造一个心怀家国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伟人,将他此生的贡献和遗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孔子秉持着“仁爱”的理念仕官与鲁国,但这些在当时那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紧张年代,这样的思想未免太过于超前。因此,他游走他乡,传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时间,他都在各列国游荡。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再也不过我政事,而是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却无从施展,还不时的卷入政治斗争当中。这里面,孔子该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虽然致力于构建有血有肉的圣人,却还是以十分单调的方式进行。对于孔子心理细节的刻画,实在太少,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感受到那种悲切。导演虽然想拉近孔子与我们的距离,但看电影的过程,我们到底能否如导演所愿,亦或如周润发所讲看了这部电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怀疑。

正如大家所说,这个影片太平,就像一个没有发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样。让我又想起那个关于父亲是建筑师的笑话,从电影看来,《孔子》这部电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称得上是一个好导演,但绝对是一个好的建筑师。在她的手下,电影以四平八稳的姿势向前推进,配角个个要么有勇,要么有谋,而且表露的都异常直白,十分打击我们对孔子弟子的想象。当然,他们对老师的忠与诚在电影里是一览无余的,就像孔子出走鲁国时众弟子用行动支持,这里虽然是一个刻意制造的煽情点,但实在是直白的像舞女,远不如轻解罗裳来的有韵味。

而对于伟人伟大的描写,电影也是为伟大而伟大。电影里的孔子字字珠玑,即使生活中,这样的讲话方式也不在少数,这样刻意的将人们熟知的名言表现出来,也许具有历史的可信度,但却造成了观众观看时的别扭。毕竟,虽然电影是描述历史人物的电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应该贴合现今观众的心态与欣赏方式。

对于孔子这个人物,我们心怀敬意,对《孔子》这部电影,我们却心态复杂。首先,对于导演将孔子这样一个非常厚重与伟岸的人物搬上荧幕,我们钦佩她的勇气和魄力。而对于电影中对孔子不遗余力的全方位描写,我们也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一部国产片来说,《孔子》仍然还是继承了国产片的传统,就是大气有余、回味不足,总会缺少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对于国产片的失望,其实也是大家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少一些噱头,多在电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与真诚的工作态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给观众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干涉,反倒会激起观众的反感。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6】

观看了《美丽的大脚》我感慨良深。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在平凡中超越

以前,我总觉得伟大的情感与凡人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英雄只属于太过华丽恢弘的史诗,不在凡人之列,更不在凡人眼里。但是当片子展现那灰黄的背景和那群灰不溜秋的人,他们寒伧着、嗑碰着上演这些伟大的情感时,除了得到很多的思考外,泪水还是抑不住流了出来,我被美丽真切地感动了。影片的主题丰富,让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张美丽没有平平常常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她总想“成功”,正因她深深知道生命苦于短暂和无常,总得做些有好处的事,来慰藉平凡的人生。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完成了她一个平凡人的超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豪情,一种英雄气质。英雄气质在她身边光芒四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二、在粗糙中体现美丽。

何为真正的美丽?有人说,人是正因美丽才可爱,又有人说,人是正因可爱才美丽。张美丽常说自己不成功,一是“脚大心大”,二是长相不美。对一个唯美的人来说,那一群黄土地上灰暗粗糙的面容和衣着,实在谈不上美丽,当城市丽人夏雨靠他们一站,更显得他们的寒伧。而影片探讨的正是这“美丽”二字,把这种美丽放到外形缺失的背景中去展现,使她在粗糙中体现出这一种美丽,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美的主题。张美丽的心灵是至纯至美的,她没有选取城市,而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守望那一片贫瘠的土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真正实践她人如其名的美丽人生。她所展现的“大美”让人震撼。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也唤起了普通人心底的酸楚,被这真实的美丽所感动。

三、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我们国家已经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农村的发展刻不容缓。对乡村人来说,城市是他们的期望,正因贫瘠,城市显得那么高远,只有不懈的发奋,获取教育的机缘,才有机会进入那个新世界。当我们安逸舒适地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美丽的大脚》中那些因寒伧而起的诙谐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里涌起的一阵酸痛!?是否想到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事情,支持教育,帮他们改变他们贫瘠的命运,实现他们美丽的梦想,尽一个平凡人应负的社会职责!?献出你的一份爱,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7】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夜晚,群星闪烁,点点光芒却不如一双双眼眸的泪珠那般晶莹通透、明亮透彻。漆黑的夜晚,课室里透着沉重的呼吸声,全体入党积极分子都被一位瘦骨嶙峋的老爷爷一言一行所感动!他,就是一心为民,身怀两袖清风的杨善洲。

杨善洲,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本应颐养天年之时,却选择了为百姓弯腰曲背,植树造林,只为给后代留片绿水青山。自古为官者,解甲归田,愿讨得悠闲安乐的生活,可他却说了句令人暗生敬畏的话语: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照一片绿洲。这一刻,平凡朴素的话语扣动了我的心弦。人常说六十花甲,享年已无多,可他却把后半生最为宝贵的时光奉献给百姓,只为尽微薄之力造片青山。

他徒步上山时,靠着硬朗的身板,扛着锄头便踏上那片光秃秃的大凉山,身后的几十号人对他总是百般叮嘱,万般关怀,但他却迈着踉踉跄跄的步伐自己挑水、自己扛锄头,还带着帐篷,风餐露宿。面对如孩童般淘气的天气,忽然刮起阵阵狂风,漫天黄沙,覆盖了整个湛蓝的天空,恍然间我明白了:也许他们无力改变突如其来的遭遇,但恰恰是狂风的到来磨练了杨善洲坚定的内心,迫使他意识到当前急需改变的恶劣状况。于是,他为了开山垦荒与大伙一起吃杂粮,与大伙一起上山栽苗培土,当他看着漫山遍野的树苗时,心生欢喜。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的楷模。

当然,平日里对树苗百般呵护的他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恰恰相反,他的内心时刻牵挂着关注着山下的一切。

记得在一次例常巡山时,他的贴身秘书周波抓住了几个烤红薯的孩子,杨善洲耐心询问孩子不上学的缘由,得知是民办老师流失,他忧心忡忡,为孩子的未来、为祖国的花朵而担忧。是的,幼小天真的孩童在最美好的年纪应该享受知识的乐趣,但却因生在偏远落后的地区而丧失教育的机会,他实在于心不忍。因此, 他筹划将相关部门干部共同邀约上山,解决这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如此爱民如子的伟大举止令百姓感动万分,赢得村民的爱戴。

这事在二女儿得知后,他的二女儿不惜步行几十里来到茅屋寻求帮助,可作为父亲的杨善洲时刻谨记自己更是一名党员,坚守职责,恪守岗位。尽管女儿从结婚到生子,一直为两地分居烦忧,自己为村里的孩童解决了七十个民办老师的指标时,也不肯为女儿打一个电话。是的,他是一位父亲,他怎么可能不心疼自己的女儿,怎么会不懂女儿生活的艰辛,但他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又怎可做滥用私权,为自己谋利益的事呢。这,就是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的老干部。

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曾经经不起飞机草毒害的幼苗在杨善洲过去十多年地精心庇护下终于茁壮成长,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大亮山不再是秃顶的模样,仿佛带上了令人敬畏的军帽,如军人般威武雄壮,在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时护佑百姓,使其顺利度过大旱。

这,就是杨善洲,百姓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他展示了共产党员两袖清风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形象,是共产党员和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两袖清风为百姓的高贵品质。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8】

看完电影《杨善洲》之后,我对党员所应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有了更高的认识。

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是一个合格党员应有的基本品质。杨善洲是一位地委书记,按常人观点,他能够说是有权有势的,很多事他一个口头指示或一个电话就能搞定,但是他却没为自己和家人搞过特殊。民办老师流失,很多孩子没学可上,他解决了代课老师转正的问题。而他的同是身为偏远山区的教师的二女儿,从结婚到生子,与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他的女儿哭着请求他帮忙,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杨善洲就是这样,从来没想过用关系办私事。

于公,为了百姓,杨善洲老书记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于私,为自家女儿盖一个章就能够办到的农转非,他却左右为难,坚决不帮。他将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而又将得到的大部分奖金用来做慈善。在杨善洲老书记的心里,有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他时时刻刻在想的是国家和人民,却从来不为个人和家庭谋取任何私利。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杨善洲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他为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树立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激励着我们去反省自身缺点,改正不足,努力做一个纯粹高尚的人,一个执着无私的人,努力做一个坚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以后入了党,也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

杨善洲,多么响亮的名字。他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大方善良,作为领导干部却以普通群众的心态穿梭于人群中,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他既贫穷也富有,粗茶淡饭,衣着简陋,却将得到的奖金大方捐献;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

人的一生很短暂,如何让人生过得圆满有意义?老党员杨善洲用自我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自我在鲜红党旗前的入党誓词,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彰显得熠熠生辉,为我们所有入党积极分子指引了方向,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2012年2月3日,杨善洲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说: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不正是杨善洲一生的真实写照吗?杨善洲在家里对三个女儿交代后事时,说要把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撒在清平洞,那是他开始革命的地方;一份撒在大亮山的雪松下,那是他工作结束的地方;还有一份要交给女儿们保管。我的内心深深被触动,潸然泪下。

杨善洲老书记用光辉的一生,犹如灯塔般照亮了我们年轻一辈前行的道路,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值得我们敬仰,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值得我们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学习。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里,对我们青年寄予殷切希望,要求广大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勇于担负党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谆谆嘱托,为广大青年,尤其为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奋勇投身新时代,接力建功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并且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党员前辈高尚的精神品质,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以老党员杨善洲为榜样,并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准,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9】

这部片子最触动我的话是苏利文坐在夏令营湖边说的那句其实我内心很恐惧。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形式主义,这恰恰反映了很多青年人为什么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

苏利文乖张的表现看似满不在乎但却莽莽撞撞,不知道学习才是对自己真正有用却总是注重人们对他的眼光和一些毫无意义的光环。这其实就是一种青年病,是一种内心自卑的外化表现。这种病在当代尤其流行尤其是在不成熟的社会,比如当今的中国,当然美国也是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然而今天的中国恰恰处在这个阶段。

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些人一夜暴富一些人仍庸庸碌碌,早期的大同理想崩塌,人们的精神家园遭到毁坏,多数人毛毛躁躁心浮气躁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两只眼睛叽里咕噜左右乱转都是在看别人怎么做别人说什么,一旦一个冷眼抛来自己便心灰意冷一旦一个热情掌声的鼓励又骄傲自满。大部分的青年人缺少关于淡定的教育,急功近利和攀比贯穿了孩子们的成长,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在影响着稚嫩的心灵。

我为什么对这句话感触这么深?其实,这样的青年病如果是个例那么对这个社会到没有危害,个体的精神虚无可能是本家族的问题,但如果这种浮躁脆弱外强中干的青年病蔓延到整个社会那这个民族就应该小心了。如果一个社会的后续发展力量都沉浸在一种消极黑暗的情绪每天战战兢兢左顾右盼那么谁来进行社会各领域深层次的研究呢?

看看今天的社会,不说别的,单说食品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良心的问题,而是一个素质,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人们的眼高手低已经深入精神内核,一种官本位的思想认为只有官才是住在其余任何职业都没有地位感和稳定感,他在做食品却并没有把这当成一个神圣的事情,做食品只是糊口,自己是多美悲惨沦落至此,带着这种自贱的心情怎么能够做出感动人心的美食呢?好的食品是用心做出来的,哪怕是一碗面条如果是给心爱的人精心烹调,其味道肯定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如果做到此地步,又怎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呢?

青年会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带到自己的壮年、中年,然后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又会有新的青年内心恐惧畏手畏脚左顾右盼愤世嫉俗,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事情。

大眼仔这种人是中国现在很稀缺的,一个人潜心做事肯定会有外界环境来破坏宁静,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悲惨生命一股脑推卸到这个理由上。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天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乱其所为。台湾著名的豆导也说,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并不是外界导致而是自己的内心,要勇敢的揭露自己。

也许看完这部片子,成年人都应该坐下来静静的挖掘自己的内心,你我恐惧的是什么,阻止你我前进的是什么?

大学电影观后感【篇10】

生命是短促,他也有尽头,眼一眨一生就过去了,我们人就像一个大石块,不可缺少生命与健康,生命是一个赌局,不可以重来。我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命没了,什么功成名就,什么金牌第一,全部都是子虚乌有,在生命的车站中,有一个车站最为重要,他就是青春期。

向我们六年级同学都已步入了青春期的门槛,我们更加要珍惜这个黄金时代,错过了,会后悔一辈子的。青春期时通向成年的过渡期。到了青春期,我们会有强烈的成人感,有许多的闭锁性,敏锐的批判性。青春期要多吃些谷类食物、牛奶、鱼、大豆、瘦肉,让自己在这青春期多吃些有利于成长的食物。在这青春期我们还要多做些运动,是自己在运动的过程中把不良的垃圾转移了,积蓄正能量,是自己投入到这种自我快乐的境界。在运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量的运动,适量的休息,这样才能长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在青春期的自己,不能一直太紧张或压力山大,这会影响自己的生长。让我们在这个青春期好好的生长,让我在这个黄金期成长成一个新的自我。

老师还讲了,我们和异性朋友交友中,要注意场合,注意动作,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在与异性交友中也会释放烦恼,促进学习,增进健康,会有一个心理放松空间。

听了老师一席话,对我受益良多。让我对青春期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让我对青春期也有了一个慨念,让我们打呼:“呵护青春,珍爱生命。”

电影勇士观后感


编辑特别为您准备的“电影勇士观后感”给您带来了一种耀眼的感觉。写好一篇对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多多观影所学的知识绝对不逊于多多读书。为了抓住当下的情感和思考,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下来。观后感是对文化差异和多元性的接受和体验,所以写观后感时,我们应该得出有意义的感想才值得一写。建议您保留本文以便参考!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今天晚上六点,在锦绣会堂观看了《勇士》这一部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和以前看过的相似的“抗日神剧”或是其他题材的抗战片类似,便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可是影片远比我想象中精彩得多。我们中的大多数只知道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事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飞夺泸定桥前,红军战士们经历了信念、未来、理想!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而我今晚所看到的勇士们,更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我看到了,一群坚守命令、视死如归的红战士一路披星戴月就雨水嚼生米、边跑边用餐在彼时山路崎岖的环境下“奔”到了泸定桥。“信仰”,还原了历史本真,完整反映夺取泸定桥的过程,给观众带来了超棒的试听体验。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无不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当下缺失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愿坚韧不拔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在当代继续传承,与时俱进,熠熠生辉。也真诚祝愿我们亲爱的党和国家能更加繁荣昌盛!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2

xx年战争类电视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今天,我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马石山十勇士》,我才看到了一会儿,就已经完全投入到里面去了。

故事讲的是有许多乡亲们被鬼子困在山里,当时是天黑,鬼子准备天亮把乡亲们聚到一起,杀掉。快天亮时,来了十个八路军,他们要护送乡亲们逃出去,所以,他们看天黑,就把乡亲们护送出去了,回来时,他们才发现还有一些被冲散了的乡亲们,然后他们又把其余的乡亲们找到,一同护送出去了。

当他们也想走时,班长说:“不行,乡亲们还没有走远,我们干脆把鬼子引上来吧。”于是他们和鬼子打了起来,打到最后同归于尽了。

他们的行为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本可以回到队里,但为了救村民,他们死了。我认为他们的死值得拯救这么多人。我向他们致敬!

xx年战争类电视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根据我同学父亲部队真实故事拍摄的《马石山十勇士》(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我同学妹妹导演)首映式于今天下午四点钟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军委及其总部领导、驻京部队代表、各界人士和文艺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了首映式。我和我弟弟全家,我们同学王洋洋,黄新原,张晔璎等代表及家人(我夫人同学李夏平,小五,小郝及亲属也来捧场)也来到现场**了影片。

影片音响效果一流,演员表演出色,特技效果及战斗场面震撼,真实故事感人,特别是电影采用了大胆的拍摄手法,使用黑白形式表现整个过程,使人回到了过去年代,结尾再还原彩色回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有个别地方稍显粗糙,但是其振奋人心健康向上的题材及影片中几个催人泪下的高潮,我给打90分)。

故事情节如下:

王殿元,胶东军区第五旅13团7连2排6班班长,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掩护被日寇包围的xx多人转移,王殿元带领班上9名战士,几十次自己与日伪军战斗了几个小时,全部英勇牺牲。

1942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拉网式的大“扫荡”。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数千人也被敌人困在包围圈内,围困在马石山等地。

王殿元带领全班战士到东军区执行任务,在回队途中经过马石山。他们看到数千人被敌人包围,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决定留下来,带领村民突围。王殿元坚定地对大家说:

“各位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乡亲们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夜色中,他们利用事前侦察好的路线,分几批带领上千群众先后冲出了包围圈。

天快亮的时候,战士们回来救被困在马石山前的村民。当护送最后一批群众突围时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

王殿元一看情势危急,立即向战友们喊道:“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

就在群众突围的时候,王殿元果断命令全班战士:“同志们,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后,边打边退,上了马石山主峰。

在战士的掩护下,大多数群众突出了敌人的包围,王殿元和9名战士陷入了重围。

清晨,在马石山主峰上,第六批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有利地形下战斗了5个多小时,抵抗了敌人飞己的几轮轰炸,一次又一次敌机退了敌人的冲锋。子弹不见了,他们用刺刀搏斗,用石头砸碎。他们与敌人进行了短期的白刃战,打死了七八十名鬼兵。战争结束时,只剩下共产党员、重伤的班长王殿元和另外两名同样重伤的士兵,以及最后两枚手榴弹。

就在日军再一次冲上阵地时,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后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村民们来到烈士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等十位勇士的遗骸,将他们埋在山顶的平顶松附近,并为十位勇士立下了纪念碑。“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其实,在这场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何止“十勇士”,那个夜晚和十勇士同样壮烈的是数百勇士!

十六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政委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政委和参谋长陈志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十六团一营三连刘指导员带领20余名战士,在马什山北麓组织第四批人突围时被日军发现。在激烈的战争中,刘指导员和20多名士兵都在马石山的悬崖上丧生。

第十七团第二营营长孙涛和该团敌工业股股长赛自,来带领第七连突围到马石山以东。他们遇到数百人,立即组织部队封锁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齐牺牲了自己。孙营长被士兵强行拖离阵地。三连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杀,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十七团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杀害。当得知一小队日军在海阳郭镇扎营时,为了给死去的村民报仇,17团决定

八、九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八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在马石山南麓战斗的胶东市公安局保安、指导员王殿元带领16名战士分三排连夜营救1000余人。天亮后,他被日军包围。从血战到中午,16名士兵全部牺牲。王殿元受伤倒地。他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放在头下,用右手系好绳子,就和日军一起死了。

为了挽救被敌人追击到半岛最东端的人民,东海独立军两连一排与日军作战,直至弹药耗尽。剩下的7名士兵宁死不投降,抱着枪跳入大海。

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夜晚:八路军营救了6000多名村民,5600名官兵为此献出了生命。

岂止是那个夜晚,在抗战八年的日日夜夜里,胶东八路军夜以继日地和侵华日军进行战斗,烈士的遗骨埋遍了胶东大地;岂止是胶东大地,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民抗日武装都在进行着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神州大地。

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青山遗骨可以作证,那个夜晚可以作证,抗战的全部历史可以作证: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是世界上少有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

他们用最坏的共产主义者打败了最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人民,来自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有了这样一支人民军队,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可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个结论,印证着历史,也昭示着未来。

看完电影,大家都很激动,电影真实再现了烈士们战斗牺牲的英雄场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用他们伟大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让我们不要忘本!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xx年战争类电视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红***——《马石山十勇士》。影片讲述了九名性格各异的战士在其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帮助马石山的乡亲们突出重围的故事。七名战士先后身亡,三名战士被逼至尽头,但他们视死如归,藐视敌人,纵身跳下悬崖。

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正义的味道。同时也为十位勇士的牺牲感到难过。

影片中有一人虽不时十位勇士之一,镜头也不过几个,但我记住他了。他叫冯源书,只是一个被鬼子强迫做翻译的马石山的青年人而已。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告诉了王殿元。

面对村里人的愤怒与不解,甚至还要打死这个“汉奸”。冯源书跪下来由衷地说道:“乡亲们,俺不想看到你们受到伤害,俺也是中国人哪!

”最后,冯源书为了帮助王殿元而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冯源书的爱国精神,说不定我们这些后生也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看完此片,我也为自己而感到羞耻,革命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我,却是如此不争气,整天贪婪地“吃”着前人给我的“苹果”,我错了,彻彻底底地错了,“或许我该为祖国做点什么”我这样想着。所以,我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为祖国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3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一电影《勇士》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特别重要的战役——飞夺泸定桥。看了这部爱国主义教育片,我经历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曾在小学课文上学过的故事,当它以血肉身躯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不禁为之感动流泪,心中缓缓升起两个大字——“信仰”。

这感觉就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样无法遏制,茁壮生长,愈发坚强。

这是一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红军只有走泸定桥,才能有继续北上的希望,这也是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当然,在飞夺泸定桥这场战斗中最为世人称道的,也是载入了世界军事史的,那便是红军用一昼夜奔袭240里,完成了这个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奔袭战例。其中,日夜步行120公里相当于跑了3次马拉松,红军还带着枪炮,更不用说在过去的生活条件下,即是在现代,也绝对不可能。

为了达到这个极限,无数的士兵跑向死亡。这也是电影最感人之深的地方。这场行军简直堪称“神迹”,就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创造了这段传奇,这段神话!

什么叫英雄?什么叫惨烈?什么叫舍生忘死?

什么叫大无畏精神?火与钢刀、大渡河与冰冷的铁索、生死一线之间。如果你不喜欢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总觉得对时代缺乏信仰,那就会溯80年前,看看飞夺泸定桥吧。只有一场战斗会让你对生活充满希望。

多少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才造就今天我们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所以,《勇士》代表的正是这种精神和信仰。因为信,他们就无畏;因为信,他们就前进。

记得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战士们行军时,会各自背上写着字的木牌,来让大家相互间识文断字,共同学习。在他们身上的木板上,也在那些可爱可敬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勇敢”、“未来”、“信念”、“刚强”、“坚持”、“信仰”……是的,我们也会把这部影片,这个故事,这些词,刻在自己内心的木板之上,时刻警醒着自己,今天的来之不易,明天的更要珍惜。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二今天学院集中**了长征系列电影《勇士》,讲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杀敌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部分。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的牺牲,我利用午休时间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长征部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对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对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对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国民d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出身和官职,但他们彼此关心,平等相待,因为他们心中有仇恨,心中有理想。

他们痛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土地,痛恨战争使他们流离失所,痛恨人民阻碍祖国统一,痛恨人民不能保护自己的亲人。

带着这种仇恨和打赢战争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奔跑,粮食带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只好扔掉。他们日夜跑了240里,这就是坚持。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士们在两天之内长途跋涉了两百四十里山路。连夜的兼程,战士们穿着草鞋都磨破了脚。一路上,**军来来回回,山路崎岖泥泞,战士们历经艰难困苦来到了泸定县,他们中的一些人终于累倒了,倒在了泸定桥西岸,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敌军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扒在索链上交替匍匐前进。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我们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电影真的很震撼,战士牺牲的片段让我们看得抹眼泪。

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勇杀敌,才有我们的现在。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怀。

原来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私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长在一起的一群人罢了,各种过活,各取所需。但原来,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在千万的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下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

电影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要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三《勇士》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这一段故事,以飞夺泸定桥作为收尾。影片取名《勇士》,那么,何为勇士?战士也会愤怒、悲伤和绝望,但他的区别在于他有能力保持理性,分析形势,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战友牺牲?抹一抹眼泪接着前进。桥板被拆?

用铁锅做的盾牌开辟出路来。一句”前进“的背后当然有恐惧,只是勇者知道害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敌人就在身后,前进才能迎来希望,这份坚韧正是勇者的美学。胜利之后的从容淡定,总是令人向往,让人以为这就是勇士该有的模样,但胜利之前的血与泪才是成为勇士的必经之路。

震撼!最深刻的感受还是震撼!有血性,有党性,《勇士》,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首先,就取景来说,很美,有竹林有动物有生气,有石滩的气势磅礴,有大渡河的波浪滔天,从头到尾渗透着中式纪录片的大气与意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细节掌握得十分到位。

其次,电影情感丰沛而多样,使观众身临其境,无论是神枪手老余与女儿的亲情纠葛,还是红军哥哥与小女孩的战场兄妹情谊,亦或是团长与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义,都催人泪下,直击人灵魂的最深处。然而最动我泪点的,还是**军炮手田生才与红军青年王冬宇的故事,红军小弟为了向炮手学*****,在炮手行进途中想要放弃的时候,选择了背着炮手奔跑,只是为了学***技能,然而,终是体力不支离开人世,这一打击,让炮手坚定了内心,为了红军奉献自己,最终完成红军小弟的心愿。那一幕,看得我眼眶湿润,心中酸涩却不知如何言说。

最后,如果说只有一些不足,那就是有些镜头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意,导致情绪表达有些僵硬,但总体来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值得群众多次品尝和欣赏。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4

勇士,是指勇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有这么一群勇士,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看过一部名为勇士的电影,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时刻在我的脑中浮现。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当时,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压迫下沿大渡河往上游进军两支军队为了泸定桥拍了多只队伍为主角分别从大渡河两岸的树林里穿行任务十分艰难又为了抢在国民党军队前面到达泸定桥下令红军在一夜时间必须赶到泸定桥也阻挡国民党的大部队进攻一接到命令团长就命令部队立即出发一刻也不能浪费让我来的突然但这几个站着几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并没有吓到红军队伍一路上除了约恶劣的地形作斗争外还是不时的遭到敌人伏击,因而这些因素在红军眼中也变成了动力,经过一夜迅速进军,红军赶在老国民党员到大陆进桥之前,然而这是红军已经疲惫不堪,可见到胜利就在眼前,红军的气势再次被点燃,大家终于占领了泸定桥打赢了这场战争。

这次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体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他们个个坚强勇敢不怕牺牲,最后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老一辈人的付出,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5

布兰登和汤米是一对亲兄弟。父亲是一位拳击手,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因为无法忍受父亲对母亲残暴的殴打和对他们兄弟两的无情,他们和母亲计划好一起离开,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

但是哥哥布兰登最后选择了留下来,最后在这个地方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弟弟汤米跟母亲去了另外一个地方,过着特别凄苦的生活,汤米当了兵,母亲最后生病去世。

好多年以后,汤米回来了。也许他是为了原谅父亲回来的,以前那个喜欢酗酒、搏击、好斗的父亲已经老了,戒了酒,没有力气再去搏击,也没有了好斗心。他得知父亲每天都去教堂祈祷原谅,但不是为了对年幼时的他和他的母亲所犯下的错祈祷,他的内心又一次开始倔强、愤怒。

汤米在服役时,无意中在危机时刻救了战友的命,被其他战友崇拜、尊重;另外一个战友死了,家里剩下老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为了战友遗孀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决定去上搏击场,赢得了比赛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哥哥布兰登是一名物理老师,女儿得病需要花很多钱,几乎让他倾家荡产,房子马上要被收回了。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他选择去搏击,尽管妻子责备他、学校想要开除他、教练刚开始也不看好他,但他还是不顾一切想赢得这场比赛。

最后布兰登和汤米从场场搏斗中胜出,兄弟两个成了最终的对手。

汤米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部队战友,为他唱歌喝彩;布兰登的身后,是妻子、学生、上司、教练为他鼓励支持。

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原谅”与“亲情”,所以注定了最后的赢家是布兰登。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6

电影《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勇士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近日,轨道公司工会组织**了电影《勇士》,《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了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剧情感人至深。影片中,黄开湘带领22名突击队员和士兵,通过枪战,冲破自然险境,夺取了泸定桥,用血肉之躯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篇章。**《勇士》,我被剧中的人物深深打动,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受到了启发并深有感触,将自己的感想总结为如下三句话:

一、舍生忘死的精神。

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消灭敌人,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军歌中总结的,正是《勇士》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

舍生忘死的精神,不仅是战士的精神,更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学习的精神。

二、锲而不舍的精神。

面对敌人的围剿,不怕艰险,战士们一夜行军240英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徒步行军。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世界的奇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发扬、永葆的精神。

三、团结合作的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影片中,影片中小士兵在自己体力已经透支、没得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背起投降的敌方炮手,在体力严重透支时仍坚持,最后活活累死,场面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最后炮手被生生打动,主动加入了红军队伍,为小士兵报仇。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体现。

我们意识到这种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创造我们公司的未来,超越困难,创造我们公司新的增长业绩。

1921电影观后感


许多人对于“1921电影观后感”有些困惑吧,不过别担心,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会一一为您解答。当我们观赏出色的影视作品时,会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感受。影片的观后感能够为未来的观众提供指导,电影将悲喜剧情完美融合,深深地触动人心。那么,您真的懂得如何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吗?

1921电影观后感【篇1】

《1921》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变化。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杰克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这个年代,美国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社会阶层的分化、股票的发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杰克也经历了这些变化,他从一个平凡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富有的商人。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理想也逐渐破灭。电影中描绘了很多社会阶层的分化,有些人成为了富人,有些人成为了穷人。这让我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自由和平等。

电影还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美国从一战后的废墟中恢复过来。在这个时期,美国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和政策,比如《辛丑条约》等等。这些法律和政策对美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1》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希望我能够多看电影,了解历史,为我们的未来做出贡献。

1921电影观后感【篇2】

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葛沽镇市场监管所全体党员及预备党员于7月7日前往影院观看了《1921》这部优秀的电影,它讲述了首批共产党人,在风雨飘摇中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从工人罢工反抗到江西南昌武装起义,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每一次的反抗都体现了这群年均二十几岁的青年心怀壮志,在国际共产主义的指引下,为了改变中国被剥削侵犯的现状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以及为了新中国,为了让中国人民抬起头来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虽然电影时长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但是却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排除万难、不畏艰辛的情景。他们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先进的思想,团结所有先进的积极分子,奉献自己的全部才有了我们现在安稳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更应该展望未来。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我们必须履职尽责、为人民服务,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致敬为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奉献和牺牲的每一位革命先烈。

1921电影观后感【篇3】

看完《1921》,让我们从不同方面看到了党的成长!值得每一位中国人看。

有这么一种电影,永远不怕被剧透。那就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这种电影虽然有很多缺陷,但同时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唤醒人们心底的感动,也能勾出对家国的眼泪,而《1921》便是这样的电影。

该片的故事架构由三条线索平行推进:欧洲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日本警方对来沪的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国内来自五湖四海、背景迥异的代表汇聚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风云变幻中,各种势力交错激荡。

回望百年之前,一群青年满怀理想和拼劲,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为改变这个国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是伟人,都为了共同的理想在拼搏。

整部电影有点类似有散文的感觉,所以有些小伙伴在前期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无聊。

但是整体电影还是值得大家去看的,王仁君所饰演的毛泽东,形象塑造上就很相似,青年毛泽东热血笃定的眼神都要溢出来了。

电影里有感动也有惊喜,多线叙事,类型混搭。建党一百周年在即,电影《1921》是一众创作者对党和国家的拳拳心意,在这里感谢电影的主创和演员让更多年轻人知道100年前的中国是这样子的!

1921电影观后感【篇4】

忆往昔,持心如初;看今朝,使命在肩。悠悠近百载,弹指一挥间,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艰苦磨难中成长,在披荆斩棘中壮大,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无畏的奋斗、无悔的青春、无私的奉献,将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铸成了承载着亿万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当继续发扬我们党讲信仰、强本领、抓落实的优良作风,以实干实效为党献上最好的“生日礼物”。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干事有方向。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信仰就如同空气一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必不可缺。留下不朽名篇《清贫》《可爱的中国》的____,为了革命信仰而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二字的分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党员干部要想干成事不出事,关键就是要自觉筑牢信仰之基,永葆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以及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没有正确的方向不行,没有“金刚钻”也不行。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克服本领恐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提到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员干部要将锤炼过硬的能力本领作为当务之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刻不停、一天不误地增强能力本领。要善于以学提能,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篇一篇地学,一遍一遍地读,一句一句地研,在真学真信真懂中找到推动工作的“金钥匙”。要肯于钻研工作,立足岗位职责,在专业训练上再聚力再用劲,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真正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

实干实效核心在一个“实”字,“实”体现的就是一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作风。实践反复证明,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落实就是虚招。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疴”,大力发扬抓具体抓深入的工作作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着眼于制约发展的堵点,影响全局的痛点,奔着问题去,揪着问题改,在解决复杂问题、化解突出矛盾中推动发展、打开局面。同时,要摒弃治标不治本的工作方式,否则一旦措施失去“药效”,短板弱项就会反弹回潮。要自觉树立制度思维,在抓常抓长上下功夫,对现有的工作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总结和完善。要一以贯之地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做出一番让群众真心点赞的实绩。一百载书写华章,勇担使命再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9000多万党员的勠力同心下,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终将劈波斩浪,驶向美好的远方。

1921电影观后感【篇5】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100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中国共产党从19xx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100年的颠簸道路,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多万的党员,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不知多少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漫漫长征让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建党与长征一中国革命历的两件大事穿越历史的时空,启迪着我们,昭示着未来。

在平时我们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的出来,紧要关头豁的出去,当选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老红军袁林回忆说:“面对敌人冲锋在前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缺衣少食,把粮食节省下来让给战友的也是共产党员。

19xx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基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成立共产党。

1921电影观后感【篇6】

亲爱的党,100岁生日快乐!

党100岁了,我们为党的历史之久而高兴,更为党在100岁之际,依然干劲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无量而自豪。

党100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谁都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开始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谁都不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个成立初才一二十个人的中共真正携起了广大工农和各个正义之士的手,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乃至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空;我们更不可能不知道,是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今天的社会主义,走进了幸福和民主……

说起党的奋斗历程,总不会忘记想起那一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一直认为南昌起义是奋斗的真正的开始,因为从那一刻起,我们再也不是靠着几个人来掀起小小波澜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武装。

我们也总不会忘记说起二万五千里长征,特别是让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独立的遵义会议,艰苦的长征走出了共产党人宝贵的乐观、奋斗精神,淘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播下了生命力顽强的革命火种;遵义会义更是开出了我们自己的个性。

在经济迅速繁荣的今天,我们也并不会忘记祖国成立初的荒凉破败,我们更不会忘记是党的改革号召将祖国人民从困苦中解救……

党的历史也是一部挫折史。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的一样,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革命年代,国内有反动派、国外有帝国主义,这些强大的势力无不致力于将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一切都让我们党的革命历程走得无比艰辛。

曾记得,有好多次,我们的事业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有好多次,我们在生死存亡的路口挣扎、抉择……

只是幸好,我们有一代代的伟人,一代代的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有乐观且坚强的人民,我们有着正义的思想指导!所以,在每一个生死关头,我们都能走出错误,获得成长,因而,我们走到了今天。

时至今日,党给了国家真正的解放,给了人民尊严和幸福,这些,无不缘于党的成熟,党学会了真正实事求是。

走在校园,我总能看到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同学争取着成为党的一分子,我也在努力争取着,我真的为党高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未来,我想说,少年爱党,我党更强!

1921电影观后感【篇7】

公司组织观看了电影《1921》,看完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9世纪之后,中国的农业文明趋于衰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僵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陷于停滞状态。而一些欧美国家却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为强国,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国自然也未能幸免被侵略的命运。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中华民族也逐渐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第一个历史任务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造成巨大冲击,再加上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世纪下半叶,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战争,给予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同时,一批志士仁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先后发起了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和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10月,由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然而,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新式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还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期望落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的泥潭中。

事实表明,旧的革命思想和旧的革命力量已经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需要新的革命思想和新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就是在这种历史逻辑的主导下继续艰难前行。

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新的革命思想在哪里?新的革命力量在哪里?救国救民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历史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新的革命思想正在涌入,新的革命力量开始崭露头角,新的革命政党正在历史催化剂中加速孕育。

辛亥革命之后一段时间,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彷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期待,期待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

正在这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权。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家园的诞生,让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从主张学习西方转向注意俄国的革命经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随后,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中国的联合压迫及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充分暴露了西方列强的野蛮本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两者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迅速产生剧烈的聚合反应。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党——工人阶级政党即将破茧而出。

历史条件一经成熟,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及时伸出援手,派人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共同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共同研究推动建党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四运动结束后不久,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分别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建立起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积极在进步青年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在工人中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工会,提高阶级觉悟;建立青年团组织,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中国形成了一批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建立共产党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把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作为使命,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和欺辱的悲惨命运。

1921电影观后感【篇8】

2021年是党的100岁生日,历史记载着她前进的每一步。回首这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党从血雨腥风中走来,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谁都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党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强大了国家。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弹指一挥间”100年过去了,旧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的景象。

鲜红的旗帜上一把镰刀和铁锤似的图案——便是党的旗帜。它凝聚了多少人的鲜血与汗水,多少中国人民铿锵的誓言。回眸党的历程,它是艰辛的,是坎坷不平的。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铁索桥锁链支支吾吾的声响,言说着往日的艰辛;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狰狞的面孔,寒光闪闪的刀,她坚毅地喊出:“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还有监狱中的`叶挺,尽管敌人百般折磨,他却轻蔑地说:“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中爬出!”多少像他们一样的华夏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的自由和人民的解放,抛却头颅,洒尽鲜血,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凯歌!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100年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请记住党的历程,将党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1921电影观后感【篇9】

从1921年成立之日起到20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00年。在这个有着特殊寓意的日子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当为党骄傲、为党自豪,我们更应当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新时代党未来发展的崭新篇章,真正做到爱党长长、祝党“100”。

爱党长长就要常思立党之责,祝党“100”就要始终不负韶华、扛责在肩。回首党走过的100年,始终把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作为历史重任。走进新时代,党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带领人民取得改革发展的辉煌成绩,中华民族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完成新时代党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每名党员肩上。我们要不负韶华、自觉担当,坚定扛起这历史的重担、光荣的使命。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坚定砥砺、努力奉献。

爱党长长就要常践入党之诺,祝党“100”就要始终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回首党走过的100年,始终把推动改革发展、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终极目标。走进新时代,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社会安定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脱贫成效、深化供给侧改革等等任务,依然艰巨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始终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目标任务推向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剖析,一个一个地研究,一个一个地落实,以入党之初心践行为党之使命,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爱党长长就要常怀忧党之心,祝党“100”就要始终先进纯洁、自我革命。回首党走过的100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本色,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面对无数党员奉献青春、抛洒热血,面对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成就辉煌,我们也应当看到,党内还有极少数“害群之马”,党的事业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我们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做到讲政治守规矩;要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行为准则,认真开展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经常红红脸出出汗、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清风正气、严规实矩深化自我革命,提升先进性和纯洁性。

1921电影观后感【篇1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作为一名入党申请人,我有幸一同参加此次党日活动,跟随党员同志们一起观看了影片——《1921》。

100年前,在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剑拔弩张。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将青春理想化作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进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这个改变了亿万国民前途命运的政党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共产国际歌的主旋律贯穿全片,让人心潮澎湃。在那个危机的年代,有这一群人在追寻,在探索,在奋斗。他们感慨偌大的国家造不出火柴,偌大的国家没有自己的火种!他们寻求希望,寻求改变,寻求新生。他们聚集在一起,在1921年,在上海,在嘉兴南湖的画舫上,踏破万难,胜利召开“中共一大”!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

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老一辈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日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挺直腰板,自由地看我们想看的世界!

我为身为一名中华儿女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誓为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奋斗,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21电影观后感【篇11】

风云激荡百载去,龙腾神州七十年。一百年前,无数革命先辈目睹满目疮痍、经历战火的洗礼,用镰刀锤头铸下金星五颗;一百年前,多少位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救亡图存,让中华民族得以薪尽火传、滋养出累累硕果。

《1921》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是历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深刻道理。也展示出一个个早期党内俊杰解危倒悬、奋袂而起,荡涤山河、革故鼎新的青年风貌与革命品质。

昔日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已然劈波斩浪、一路引航成为承载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百年筚路蓝缕,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伟业。现而今,金戈铁马已被高速公路不息的车流取代;战火硝烟也被街头巷尾的璀璨霓虹消融。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勇立潮头的革命精神始终永葆青春。

懂得来处、知晓归途,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我们更应继承红色基因,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牢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使命,实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牢记百载峥嵘,奋力擎笔续写。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电影《1921》观后感精选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国电影大学生观后感系列3篇


您也在思考怎样去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观后感是一种挖掘创作背后真正含义的过程,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有哪些心得,今天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是一篇关于“爱国电影大学生观后感”的文章,我们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享受我们精彩的内容!

爱国电影大学生观后感(篇1)

爱国电影是指表达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电影,这些电影通常通过描绘祖国的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对于大学生来说,观看爱国电影是一种很好的爱国教育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观看爱国电影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多好处。首先,电影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电影艺术。其次,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描绘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人物和事件,向大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最后,观看爱国电影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观看爱国电影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电影只是艺术形式,不能替代实际的学习和实践。其次,大学生观看电影时,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最后,观看爱国电影时,也应该注重与其他爱国行为相结合,比如参加爱国活动、支持祖国的事业发展等。

观看爱国电影对大学生来说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电影艺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爱国电影大学生观后感(篇2)

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观后感

最近,我们班级举办了一次特别的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通过这次观影活动,我受到了很大的感悟和启发。电影中展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视角,使我对爱国主义这一伟大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观影活动中,我们观看了《建国大业》这一部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影片通过复杂而真实的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建立过程。电影中的情节真实而感人,角色扮演准确传神。通过主人公和其周边人物的塑造,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批批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英雄人物。

电影中的一幕幕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例如,电影中展示了长征的艰辛和危险。我看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者带领中共中央一路奔波,每一步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为了中国人民和民族利益而奋斗。这种精神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看到的镜头中,这个国家的前辈们为了独立、民主和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在电影中,我们还见识到了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和广大民众的伟大牺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我。在影片中,有一幕幕令人热泪盈眶的情节,比如义勇军的壮举,平民百姓的抗争等等。这种爱国精神和生命的宝贵并非教科书上的文字可以形容,而是在这部电影中通过形象和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激动。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如何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等。通过电影中所展现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富强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我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

通过观看这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我的思维和情感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深深感到,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增强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只有内心深处真正燃起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我们才能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观看这部电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以及个人在家国建设中的重要性。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在继续提高自己的同时,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每一个中国大学生都应该理解和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爱国电影大学生观后感(篇3)

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同时也能够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

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电影中通常会展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元素,例如国家的形成、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等等。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 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电影中通常会展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法规,例如国家的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等。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3. 了解国家的发展前景。电影中通常会展示一些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例如国家的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外交政策等等。通过观看这些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前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同时也能够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在观看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9篇)


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观看优秀的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观看时,我们都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不妨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用来回味这个作品吧,你也许需要"电影《大学》的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1)

XX年4月2号,我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看的我泪流满面,热血沸腾,感到世界是那么精彩,人性是那么美好!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40年风雨变迁,40年沧海桑田,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 片中患有严重肝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吴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他带头废除了干部生活调节费,为补助一些一辈子任劳任愿而犯所谓的“错误”去别的县买米。因此遭到了无所事事之人的诽谤和中伤。但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到增强了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决心。每当他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采取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压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旧病复发,一阵一阵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却不哼一声。

这是多么刚强的性格,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韧拔的气节。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

他是群众利益的代表,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更没有为求什么政绩而去弄虚作假。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予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再一次认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人当怎样活着?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作为一个生于80年代的独生子女,我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从来没有体验过贫穷和饥饿,但今天 我感谢革命先辈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航向,树立了前进的路标,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学习的榜我们当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以前在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次通过实地参观,可以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通过参观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结合参观学习情况,个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有40多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民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关键就在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百姓,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要学习焦裕禄精神,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习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多办利民之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焦裕禄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艰苦奋斗作了生动的诠释,这也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发展困难增加,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上,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无价之宝。

第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犹豫去改,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想、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积极有所作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2)

观看了《美丽的大脚》我感慨良深。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在平凡中超越

以前,我总觉得伟大的情感与凡人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英雄只属于太过华丽恢弘的史诗,不在凡人之列,更不在凡人眼里。但是当片子展现那灰黄的背景和那群灰不溜秋的人,他们寒伧着、嗑碰着上演这些伟大的情感时,除了得到很多的思考外,泪水还是抑不住流了出来,我被美丽真切地感动了。影片的主题丰富,让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张美丽没有平平常常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她总想“成功”,正因她深深知道生命苦于短暂和无常,总得做些有好处的事,来慰藉平凡的人生。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完成了她一个平凡人的超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豪情,一种英雄气质。英雄气质在她身边光芒四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二、在粗糙中体现美丽。

何为真正的美丽?有人说,人是正因美丽才可爱,又有人说,人是正因可爱才美丽。张美丽常说自己不成功,一是“脚大心大”,二是长相不美。对一个唯美的人来说,那一群黄土地上灰暗粗糙的面容和衣着,实在谈不上美丽,当城市丽人夏雨靠他们一站,更显得他们的寒伧。而影片探讨的正是这“美丽”二字,把这种美丽放到外形缺失的背景中去展现,使她在粗糙中体现出这一种美丽,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美的主题。张美丽的心灵是至纯至美的,她没有选取城市,而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守望那一片贫瘠的土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真正实践她人如其名的美丽人生。她所展现的“大美”让人震撼。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也唤起了普通人心底的酸楚,被这真实的美丽所感动。

三、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我们国家已经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农村的发展刻不容缓。对乡村人来说,城市是他们的期望,正因贫瘠,城市显得那么高远,只有不懈的发奋,获取教育的机缘,才有机会进入那个新世界。当我们安逸舒适地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美丽的大脚》中那些因寒伧而起的诙谐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里涌起的一阵酸痛!?是否想到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事情,支持教育,帮他们改变他们贫瘠的命运,实现他们美丽的梦想,尽一个平凡人应负的社会职责!?献出你的一份爱,让心灵的光环照遍每一个贫穷的角落。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3)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4)

观看了影片焦裕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深深感觉到,虽然焦裕禄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但是他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大形象时刻浮现在眼前: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催人泪下;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敬仰;那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鼓舞人心。焦裕禄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焦裕禄在兰考县当县委书记一年多,他一言一行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带领县委班子到兰考火车站开现场会,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战风沙 ,堵风口,抗洪灾,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他风里来雨里去,上门到困难群众家里结亲走访、嘘寒问暖、排忧解难。他永远心里装着群众,是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好书记、好公仆!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爱戴。他一来到兰考,就先去各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剖麻雀,-难题,他“不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想方设法为当地干部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忍着病痛用桌角、茶杯等硬物顶住疼痛部位坚持工作,虽然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可他依然忠于职守,工作第一,人民至上,不怕“累死”。他的勤勉务实,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令人扼腕、动容。

焦裕禄同志清正廉洁,这是他的另一个写照。他带头取消县委班子的特殊待遇,送回别人送给他家的鱼和大米;他艰苦朴素,吃穿从不讲究,一件旧大衣是他抵御严寒唯一的物品,自己吃的是窝窝头和咸菜;他经常教育儿女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焦裕禄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从不搞特殊化,从不谋取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座永远伫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对照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感许多差距和不足。今后,要始终把学习“焦裕禄精神”当作自己一生的学习追求;要始终把“焦裕禄”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当作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做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第一、要做为民表率。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践行宗旨,当好公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强化为民举措,回应社会关切,响应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积极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农村、深入社区,访贫问苦,结对帮扶。

第二、要做务实表率。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要带着责任、带着任务,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切实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要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重点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干部作风建设、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权力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从源头防控、环节监督上切入,积极推动形成长效机制。要雷厉风行抓落实,使本职各项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在工作中推动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三、要做清廉表率。正人先正己,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清廉表率。要以高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增强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能力,始终保持一股浩然正气。要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一颗平常心,自觉抵制“四风”。要保持八小时之外的廉洁自律,坚决与不良风气划清界限,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心理动态,虚心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批评教育,敢于听“刺耳”的直言,认真纠正存在于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5)

张美丽的丈夫因为愚昧无知,去偷铁轨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孩子也因病死亡,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去办一所学校,教育孩子们,使他们摆脱无知。村子里的条件极为艰苦,然而在这个因为贫穷而无知的山村里,张美丽老师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正是在这个地方才显得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来山村支教的夏雨老师,由最先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不舍,以及带孩子们去北京玩,最后到扎根山村,投身山村教育,这一形象的巨大转变,正是在张美丽老师的影响下发生的。张美丽老师献身山村教育不仅影响了夏雨老师,更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张美丽老师的人生虽是平凡的,但却无不展现着伟大,她在乡村教育这一热土上,处处演绎着一个教师的传奇人生。当她听说电脑对孩子们学习有帮助,她就“用计”饮酒,喝的大醉,为孩子们买到了电脑:当她的一个学生被骗学驴叫时,她严厉的批评他,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的和北京一样漂亮”。

再到后面她帮村子里找到了土豆的'销路等等这一切,无不展现出张美丽老师的智慧及对孩子们母亲般的深沉的爱,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教导他们,从孩子们眼中那种心领神会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乡村的未来,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奋发有为,建设家乡的种子。张美丽老师的这种爱的教育对我启发很大,老师只有用心去教育,并爱护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敬,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回望那片久旱未雨的黄土地,那片因为愚昧而贫穷,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在这个怪圈里轮回,始终很难真正的摆脱贫穷的困扰,教育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它更多的是希望,一个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知识同样干涸,知识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像甘霖一样珍贵。缺少像张美丽老师这样能够扎根乡村的教师,缺少教学设备等等,严重制约着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夏雨老师同样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她生活在城市,然后去农村支教,到最后扎根农村。她为我们这些免费师范生演绎了一个去乡村从事教育的经过,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影子,吃不了苦,想舍弃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我们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逐渐忘记了我们的使命,忘记了去改变自己家乡的责任。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基层培养优秀教师,因此,我们要向夏雨老师学习,要勇敢地去承担,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改变乡村,去为那片干涸的土地浇灌知识,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美丽的大脚,美丽的老师,美丽的母亲,美丽的一生更留下了美丽的故事,她的一生都是美丽的,伟大的。所以我们更要将美丽的事业进行下去,让美丽永远留传。去践行我们的使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6)

正如电影的名字[篇1]样,这不是一部视觉电影,这是一部用心灵来感受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如果用票房来衡量的话简直就是对影片的侮辱。

影片在传记和剧情两种类型中切换自如,当纳什最终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完整地看到这个数学天才的一生,更会为影片展现出他如此富有戏剧性的坎坷经历感到惊叹。

影片没有塑造一个高大上的完美人物,但是也有意无意地隐去了纳什在艾丽西亚之前有过一段恋情和一个私生子的事实。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些细节加入和去掉并不会对影片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打动我们的不是纳什是不是数学家,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他与自己内心做斗争的传奇经历。

美丽心灵根据数学家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年少成名的他21岁就在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即使他连教室都很少进,毕业论文就是后来广泛应用的纳什均衡博弈理论。24岁就在麻省理工教书的他,在事业和爱情似乎双双丰收的时候,突然陷入了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幻想出了一个国家安全机构,要求他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在妻子的悉心照顾和同事医生的帮助之下,纳什虽然还是不能摆脱自己的这种幻想,但是他已经能够用自己内心来控制自己无法摆脱的幻想。

我觉得可能每一个人都在和另一个自己坐斗争,早上想不想起床就是一个理智的自己和一个懒惰的自己在做斗争,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无论是哪一方失败似乎对我们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的这样的外界条件约束下,我们很清晰地就做出了,周一到周五让理智的我战胜懒惰的我,周六周日那么就让懒惰的我获胜吧。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小的例子,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遇到太多需要两个我做斗争的场景,或者是进入自己假设的场景,谁没有做过这样的假设尝试呢?“如果我怎样,那么就会怎样。”

所不同的是,无论是我们和内心的自己斗争,还是尝试进入自己假定的虚拟环境。我们都显得不够专注,我们最终还是会被所谓的现实客观因素所牵制。我们会不自觉地并不按照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而是按照这个客观环境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我们否定掉了自己,而去迎合了这个世界。

这也许就是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差别吧,因为天才往往和偏执狂画上等号。

男主角罗素克劳,出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是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顶峰,2000年前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大奖的提名,怒海争锋,角斗士,惊爆内幕都是那几年的作品。美丽心灵当中,罗素克劳更是很好地展现出一个高傲中带着些许腼腆的青年到一个迷茫的颓废中年人再到一个行动蹒跚但眼神坚定的老人的全过程。据说罗素克劳本身就是一个极度自我的演员,好电影应该由合适的演员来演,这句话一点错都没有。

罗素和詹妮弗康纳利的爱情戏,其实戏份并不多。两个人的爱情和现实当中一样,艾丽西亚的的确确是纳什的学生,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艾丽西亚和纳什离婚了,但和电影中一样,艾丽西亚并没有离开纳什,而是继续照顾起了纳什,并最终复婚。其实我觉得如果能够将艾丽西亚和纳什离婚的细节还原到电影中可能两人的感情会更加真实饱满一些。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7)

电影《焦裕禄》,我在学生时代就看过,当时只觉得兰考这个地方条件太艰苦了!焦裕禄很了不起!今年暑假,应学校党支部的要求,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焦裕禄》,感受颇有改观。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离开了人间。

焦裕禄 —— 这位视人民为父母、抱病为改变兰考面貌日夜操劳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将被永远载入党的史册,铭刻在人们心中。一把右扶手有洞的旧藤椅,一支不是用于写字而是用于顶住肝部止痛的自来水笔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焦裕禄就是用这些来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对,跋涉--多公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和大小河流。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就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他是多么高尚啊!自从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的仍是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他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享受任何待遇。他象燃烧的蜡烛,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光和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尽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学习者,更应该带头继承和弘扬他的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新的成绩为党和人民争光。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的精神,就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虽然我们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工作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总觉得焦裕禄就在我们的身旁,总觉得焦裕禄精神就在我们的心里。我时时告诫自己,要把爱人民、为人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焦裕禄同志问候村里的困难户,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情形。因此我始终坚信,只有对人民群众有赤子之心,对群众掏出真心、倾注真情、使出真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8)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们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看,公仆精神是本质,奋斗精神是精髓,求实精神是灵魂,大无畏精神是重要内容,奉献精神是鲜明特征。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同志当年在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的兰考大地任县委书记,他既是一县之首,同时又是全县人民的公仆。他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为了这些穷苦百姓,正是为了这些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广大人民,他在兰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脱贫致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可翻来覆去的变化,但焦裕禄同志那种视人民如父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精神仍需发扬光大。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是对焦裕禄同志良好作风的精辟概括,是对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既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眷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焦裕禄同志逝世距今已有40年,40年来,我们国家风雨变迁,沧海桑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变化很大,但我们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员。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久经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就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归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为自己,为了兰考人民能摆脱穷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好同志焦裕禄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万里,造福了兰考人民、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予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再一次的认真的思索着人生的真谛。我感谢他为我指明了生活的航向,树立了前进的路标,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将义无反顾的以焦裕禄为学习的榜样,勤奋学习,秦风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9)

4月20日上午,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全体党员在大礼堂观看电影焦裕禄。亲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术员、送回一桶鱼、雨夜抗洪、治沙栽桐……每一幕都让人感动、每一幕都让人落泪,离开大礼堂好长时间,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看电影返回的路上,有几个同事的议论让我听个正着:“焦裕禄干工作咋那么大的劲?连命都拼在了岗位上图个啥?”。他们的困惑,也是我陷入沉思的问题。近几天,通过学习省委、市委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改进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等文件,让我对焦裕禄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焦裕禄的工作动力从哪里来?我的感受有三个:对党的忠诚,对岗位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我理解对党忠诚就是,坚定的党宗旨,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形象,严守党的纪律。1962年兰考遭遇自然灾害,30万人民群众衣食无着,县里的许多干部用围攻组织部长方式想方设法往外调,可焦裕禄却从条件较好尉氏县调到兰考,受命于危难之时,不攀他人,不讲条件。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许多人汗颜,我们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志领导安排工作皱眉头,完成工作讲客观。工作中,焦裕禄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气馁、不摞挑子,一如既往的干工作,因为他始终想信上级党委会正确处理他的问题。不像个别同志遇到一点挫折,就发牢骚,就向领导喊冤叫屈。焦裕禄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为我们后来人,确立了一个标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想既不能看官位,也不能看财富,要看他为社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

我理解对岗位的热爱就是,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干好工作为目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反过来又将学到知识,练就的本领,全部用到工作中。“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他上任之始,没有忙着树官威,建衙门,而是扛着背窝卷一头扎进了牛棚。为治风沙,牛棚里访到老园艺场长,火车站台上打动了技术员,身先群众,一锹一锹栽下泡桐。为抗洪,大雨滂沱,天黑水深,挡不住他前进的路,一首团结就是力量,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焦裕禄同志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也是一种教育。出工不出力,上班谋私利;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焦裕禄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部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理解的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是焦裕禄同志说得话:“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焦裕禄同志出身贫穷,当过学徒、干过长工。参军入党后,便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群众。“我是您的儿子,代表毛主席来看您了!”电影中一句话让人铭刻心骨。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办公室、会议室或招待所,有时下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有可恨者,没有摄影不出门,没有记者不发言,好象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之间,就是驾临,就是施舍。共产党是草根出身,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取得胜利的。领导干部要看焦裕禄,我们普通党员也要看,-说得好,只有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

电影中焦裕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同志爱、天伦乐、夫妻情一个个镜头让人感动,让人落泪。焦裕禄在兰考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也许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没有多大的政绩,可是琐碎集成求是,平凡造就伟大,当人民群众把见到焦裕禄,当成生命中最后一个愿望时,你不为之动容吗?时代给了他“毛主席的好学生”的评价。我再送他好人、好官、好父亲三个好称呼。

“我想信历史会给每一个做出公平评价的!”焦裕禄的话充满了哲理。焦裕禄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从毛主席到-几代领导人没有忘记他,先后有二十几位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赋诗。“花生、大枣、泡桐”成了兰考三宝,兰考人民更没有忘记他。焦裕禄精神———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是兰考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

红色电影观后感集锦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红色电影观后感集锦”,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1

“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今天,我们全校来到了电影院观看电影《英雄王二小》。

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对河北西柏坡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二小的奶奶在扫荡中,被日军残忍地用火烧死。日军在扫荡期间实行了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二小的故乡龙沟村顿时成了日本鬼子的屠杀场。最后,由于八路军赶到,将这小股日军击退了。看到这,我不禁愤慨,要是八路军早一点或晚一点来,这一切就不会变成这样了。可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二小十分痛恨杀害他奶奶的日本鬼子。一次反扫荡行动中,他受张营长的命令,向西柏坡传送鬼子来扫荡的情报,与鬼子撞上了车。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带领鬼子在山里转悠,专挑难走的路,为老乡们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他把鬼子带进埋伏圈,鬼子小队长发现中计了,抽出刺刀向二小刺去。虽然八路军全歼了敌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可二小他却永远无法站起来了……

二小的故事就像一面明镜,照亮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正义和伟大;也照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和丑陋。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无法战胜的。八年的艰苦抗战是值得的,打磨了我们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一次观影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2

红色电影是一种带有浓厚政治氛围的电影类型,通常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革命相关。这类电影以红色为主题,承载了对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向往,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牺牲。观看一部红色电影,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深入理解社会运动的背后,还能够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理念。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红船颂》的红色电影,这部电影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党的前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故事。这是一部真实而感动人心的电影,它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火热与激情的时代。电影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民众的苦难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压迫和不公。同时,电影也在镜头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电影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富强的伟大事业。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或是共青团员,或是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红色的含义。其中,我特别被主人公的英勇无畏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打动。他们在黑暗的岁月中不屈不挠地抗争,为保卫家园和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些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正能量和勇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者的伟大和无私精神。


电影所表达的情感也让我深感动容。红色电影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背后所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和温情。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性的美好,比如友情、爱情和家庭的牵挂。这些情感在动荡的社会中显得更加珍贵,让观众深深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人民的力量和团结是不可战胜的。


红色电影还向观众传递了思考的力量。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在追求进步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红色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观后感中的思考和讨论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红色电影观后感带给我许多深思和感悟。通过电影,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人民解放的艰辛过程。同时,电影让我明白了人民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所能做出的贡献。观看红色电影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红色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希望和勇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也为未来的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3

《建国大业》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背景的历史巨作。作为红色经典之一,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和强大的国家中所经历的磨难与努力。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建国的艰辛与伟大。


电影以辽宁省抗日根据地的一位共产党员为主线,通过不同角度的人物群像来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历程。从大革命时期的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到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再到建国初期的困难与挑战,每个时期都经历了痛苦和牺牲,但也见证了人民的力量与决心。


在电影中,我被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演所深深吸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大领袖表现出他们惊人的领导才能和忍受巨大压力的毅力。例如,在土地革命时,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虽然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但这些革命家们坚定地相信,通过革命和牺牲,他们能够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电影中也有一些平民百姓的故事,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无名英雄。他们无私奉献,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其中有农民、工人还有那些默默坚守阵地的群众。他们没有媒体的瞩目,没有闪光灯的追逐,但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祖国的解放。


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出色,通过穿插的手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家庭生活,每个场景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有代入感,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波折。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建国的艰辛和伟大。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压力下不断奋斗,努力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带领人民,完成了伟大历史转折的使命,实现了新中国的诞生。电影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让我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以及人民的力量。


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正如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他们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作为普通公民,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国大业》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激励人心的电影。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努力和奋斗,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人民取得独立和解放的艰辛与伟大。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对历史的致敬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相信,只要记住历史,铭记那段曾经的艰辛和奋斗,就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4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等着我们,我们要向冬子那样,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强的毅力去打败它。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鸡毛信》观后感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

海娃心里却想, 好哇, 让我引路, 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 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 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 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 越落越远。“小孩, 你的缓缓地开路! ”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 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 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 就大声喊起来: ”鬼子来啦!鬼子来啦! 八路军叔叔, 快打呀!”

果然, 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 爬起来就想跑, 刚跑几步, 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 "唉呀, 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 吃力地说: "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 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x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

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片子,是说一个小男孩藩东子爱祖国、爱党的事。

故事发生在1931年到1938年间的江西红色革命依据地,公民党战争产生在一个小木村,一个穷苦农夫的孩子,藩东子在党的教导和革命干部的关心下,经由剧烈阶层斗争的考验,成为一个刚强的红军战士的经过,在藩东子12岁的时候,他的妈妈成为了党的人,藩东子也成为了党的孩子。

看完这部影片,我浑身热血沸腾,我被藩东子那种豪杰气势所鼓励,被红军兵士那种不畏就义的精神所激动。当看到藩东子的母亲被活活烧死的情境时,我也伤心的流了眼泪。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多少个英雄先辈的鲜血换来的呀!我们都应当向革命小英雄藩东子学习,学习他的爱憎明显,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粹纯朴。

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大棚电影,名字叫《隧道战》,这是一部卡通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多少个孩子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叫“麦包”的孩子,固然十分的小,但他机智英勇,有着正确地断定力。他好几回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还常常把日本鬼子打晕,把日本鬼子搞的昏头昏脑,手足无措。因而,我对这位孩子无比的敬仰。

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穿梭在地道中,不仅非常感慨:这些孩子的年纪比我们小的多,还那么的机智,那么的勇敢。而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半点风雨,我们能比得上他们吗?

我们要学习孩子们自小保家卫国、机智勇敢,对恶权势敢于作奋斗的精神,终极成为国家的栋梁。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5

暑假,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红色电影《小兵张嘎》,里面的小主人公张嘎的调皮、任性、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老钟叔,奶奶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老钟叔为了掩护乡亲们,被敌人逮捕了。为了给奶奶报仇,为了救出老钟叔,嘎子决定去寻找八路军。带着老钟叔给他做的一把木头手枪,嘎子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查员。嘎子在一次战斗中用一把木头手枪缴获了一把真手枪。为了保护老百姓,嘎子不幸被捕,关在鬼子炮楼里。他不向鬼子屈服,配合八路军将炮楼炸毁,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嘎子的爱国、机智、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所感动。小嘎子那时和我们差不多大,虽然是个小孩,却十分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值得歌颂。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以张嘎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老钟叔、奶奶、嘎子这样的八路军、还有老百姓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一起不断继续努力,奋发图强,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024电影观后感范文


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挑选了标题为“电影观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也许你正在为写观后感而苦恼,但是一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你心中肯定会涌出许多感触。影片的观后感可以为其他观众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言之简练,感情真挚,逻辑清晰。所以请认真阅读本文,谢谢!

电影观后感【篇1】

9、我觉得,撞死城里人撞死乡下人价格不同只能证明我们这方面的制度太不合理,人的生命分三十六等分,怎么和谐社会?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昂贵的。

10、你以为我是偏激的,我以为你是更偏激的,没人能想到自己站在中间,每个人只是歪着脖子互相看着。我不支持你。

11、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现代诗歌。诗人一想,马上就会说:“用现代伟大而天真的历史责骂我是糟蹋诗歌,你不能糟蹋任何其他的写作形式,尽管你是用一种说明性的文体。”

12、作文不仅会削弱你写文章的天赋,还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告诉你,违背自己的意愿说一些话是正常的需要,是生存的关键。

13、我发现,在心理和语言耐力方面,强大的群体是脆弱的,而弱小的群体是强大的。

14、那时候,没有才能的女人是贤惠的。但总不能做一个没有美德的女人啊。

15、我一直喜欢能自嘲的人。有那么多人想嘲笑我,我也嘲笑自己。当然,杀太多的人是愚蠢的。

16、一根杆子可以打翻一船人,而不是一代人。

电影观后感【篇2】

中秋节下午去看的《我的战争》,网上买的票,15.8元,下午13:55分开始,影院排片 不多。散场的时候看了一下,上座率大概一半以上,估计40-50人,不算太多,不过凭 觉得也还可以,有些好莱坞大片在这个时段还不如呢。有些是全家来的,还有老 人。有熊孩子观影过程中大声说话,前排有人时不时打开手机发微博,影响观影效果。

主要观影感受如下:

1. 电影情节中规中矩,开始有些个笑点。但整体重点不突出,节奏不是很好,有些冗 长,中间犯困了。

2. 战斗场景中的具体战术表现,看看就行,估计也没找有实战经验的顾问。无非就是 飞溅的泥土,爆炸的汽油桶,没有什么突破;冲锋队形确实表现的太密集了;另外,美 国人的重机枪好像是马克沁,这个应该有问题。美军的火力很猛,志愿军不容易。

3. 就电影而言,本片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有当前中国电影的通病。导演努力想讲 些什么东西,但作为观众却不知道他到底要强调什么。电影看完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 地方并不多。导演们想学好莱坞战争大片里的人物表达方式,却只学得其表,反而丢了 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以前的老电影虽然人物刻板,但却又让人感觉表现自然,而非现 在的过于做作。

4. 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还有各种问题,跟《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抗美援朝老 电影比,差距还是很大。但本片是近几十年来第一部真正公映的直接描述抗美援朝战争 的片子,希望能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其实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的不错,《智取威虎 山》就挺好,不知道这方面,内地导演在干啥。

5. 导演是香港人,可能刻意淡化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九连里面至始至终只有连 长,没有指导员。当时部队里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客观事实,刻意回避反而显得 不真实。大战前喊的口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窃以为当时实际喊的应该是中国人民 志愿军万岁。

6. 连长一口一个弟兄们,极少说同志,这也是近年来此类影视片的通病,包括《集结 号》。按我的理解,在那时的TG队伍里,更强调的是阶级友情,同志这个称呼应该是更常用的,这从老电影里可以看得出来。TG的军队是政治挂帅的,而从电影里让人感觉不 到这是共产党的队伍,看不到当时百战雄狮的精气神,更多的是一股匪气。现在此类战争影视作品,都喜欢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去代入那个年代的人物,而妄顾那时的实际物质、精神层面的东西,老瓶装新酒,因此拍出来的人物总让人感觉有点假,感觉脱离那时的生活,是穿越到过去的当代人。

7. 电影大战结束时,孙北川问小神仙,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做的事,小神仙回答,会的,一定会的。 我想,这也是本片主要要表达的东西之一。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联想到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对抗美援朝的否定,对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的污蔑,我们有责任坚决反击。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都没丧失自信力,何况现在?

8. 电影最后火车站的场景很唯美,也很感动,感觉模仿了苏联老片《雁南飞》的最后场景。本来前面有点犯困了,但到这一幕时,在音乐的衬托下,却让人鼻子发酸,幸福来之不易!

9. 演小神仙的应该是个台湾演员,一口台湾腔,演的是个闽西孤儿。前面容易让人出戏,到后面却还不错。最后在车站和孟二夏拥抱在一起,一边是感动,一边觉得最后让这小子捡便宜了。不过影片前信那一场景,应该暗示他对孟三夏有感情。

电影观后感【篇3】

如果我不在这里,我一定在电影院。如果我不在电影院,那我一定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这是《世界电影》封面的一句老套的话,但却很耐看,因为总有一群狂热电影的人。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去电影里找寻结果吧。

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影评,它将每部电影都绑定在一篇文章里,从内容,从构图,从情感上,认真的分析了几十年来的经典电影。更多的,将这本书当作地图,更真实的风景在电影里。电影永远比我们的生活更清晰。

在这本书当中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实在是太少,但它却成了我喜欢的书籍,从中最大的收获便是态度,对电影的态度,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它讲纪录片:从行色各异的生命形态中瞥见了原生态的生活、瞥见了一个时代的气质,最终瞥见了自己。这是它所理解的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尽管这也是一种略为狭隘的阅读,但至少提供了一次故事片引发的给予的更为纯粹的阅读。这是一种纯粹的态度。

它讲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从来不生硬地告诉你什么或妄图说明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答案的人,尽管他知道没有答案。主题的深刻复杂并不会影响故事本身的张力,整个情节线索的.设计。故事的铺张错落有致,收放自如,在大胆实验的同时,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难能的大气与对复杂题材驾轻就熟的把握能力。这是成熟的态度。

它讲演员:我就是不能假戏,我知道电影是一种假象,也许演员的第一个规定是假装,但我不能这样,我需要处理一个角色的切身体验,包括胖或瘦。演员贡献了一种表演方式——演员要为角色牺牲和付出一切。这是认真的态度。

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影迷,其实充其量我不过是一个想在画面与画面的更迭里找到一些虚幻感受的人。以前遇到大师的作品,看不懂会骂它是烂片。而自己热衷于小清新的文艺片和喜剧片,还以为只有文艺片当中才会有好电影。其实,我根本不懂得怎样欣赏电影,而喜欢表面浮夸的东西。

经典的电影不只出现在文艺片当中,暴力片、心理悬疑片、武侠片、喜剧片等所有的类型都有着经典的不可超越的画面。如果说影响我人生观最大的书籍是《美国也荒唐》,那么《海上钢琴师》便是影响我人生观最大的电影。总有一些影片这样打动我们,它不经过你的大脑,而是穿过你的眼睛直接击中了我们心里的某个角落,然后你突然觉得生命有了意义,尽管我们四周仍然充斥着无聊与无趣的空气,我们仍然无法逃避生活的虚无。

看看如今的电影市场,大多都是豪华的明星阵容、丰富的画面、巨大的投资。然,真正上映后,只是赢得了票房,除了还有什么呢?难道如今的电影定位就是:大牌+大制作+大场面?

以前常有一个疑问,为何中国的电影迈不进国际的市场,没有获得过国际上权威的奖项,甚至提名。为何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功夫、章子怡、巩俐等等层面。奥斯卡、戛纳等权威电影大奖的获得者,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电影。以前会觉得那些评委是装模作样,但现在回头去看那些影片,才知道,不是别人装模作样,而是自己太肤浅。

电影至其诞生以来,它便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写照。它通过丰富细腻的画面展现悲欢,通过人物表情诠释心情,通过背景音乐展现人物内心的活动,通过人物语言诠释心理……当你走进电影真实的一面,你会领略到某种哲理,关于人生的哲理。

电影观后感【篇4】

寒假读了《失落的秘符》这本小说,光看书名也许没什么人知道它,但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写了《达芬奇密码》的丹·布郎,而且这本书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也就是《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在之前看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这两本都是以兰登为主角的小说,所以我很有兴趣继续看《失落的秘符》这本书。

和以往的风格一样,丹·布郎总是可以把科学与宗教这看似截然相反但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而故事往往发生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已经能让我们读者领略符号学的魅力。

《失落的秘符》亦是如此。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成握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一位着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接下来便是解密的过程,兰登众人先是在彼得被砍下的手掌里发现了“SBBⅩⅢ”的字样,接着按照指示来到了国会大厦下层地下室的SBB13,发现了一个石头制造的共济会金字塔,而在彼得先前托付给兰登的石盒中发现了一个纯金制造的金字塔尖顶石。金字塔、石盒和尖顶石上都有铭文,是解开共济会守护的古代奥义以及拯救彼得的关键。兰登凭着自己丰富的符号学知识以及解密过程中的灵光一闪,从石盒上的“1514AD”字样发现石头金字塔上的铭文是通过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名画《忧郁症Ⅰ》中的四阶幻方解密的,从石头金字塔上得到的答案想到要将金字塔尖顶石放入沸水中,从金字塔尖顶石被煮沸后显露出来的新铭文联想到要用富兰克林八阶幻方去得出最后答案。彼得·所罗门也被成功救出。

而最后得出的答案让人感觉很难接受——共济会所守护的古代奥义,指的就是圣经。作者想表达的是,人类自身就拥有很大的潜能,不必去追寻什么上帝,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强大的造物主,只是人类自己还不能发觉这一点。确切地说,是每天都念着圣经却不能发现这一点,共济会就是守护着这一点——圣经也存在着密码,能参透者便能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

而如开篇所说,丹·布郎总是能把科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这本小说中,他还提到一门名为意念科学的学科(这门学科真实存在),它提出,人的思想、灵魂、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具有其质量甚至能量。这也与这本小说的主题相符合,人类的精神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前提是加以训练),人类便是自己心中的神明,只是当人类发现这一点后,也许会带来好处但也能带来毁灭。所以共济会守护着他们的秘密,在等待适合的一天让真正强大的智者去揭示奥秘、改变世界。

虽然说这只是一本小说,书中所提不能尽信,但能从书中得到启示或者共鸣,那这便是一本好书。人类的心理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是我从前便相信着的一点。只要自己的信念足够坚定,即使它不能实质性的改变世界,但它肯定能指引你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道路。

读完《失落的秘符》这一本书,撇开一切情节不谈,我起码又学会了一点(也可以说是加深了这一点想法),那就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也许它就是改变自己的世界的关键所在。

电影观后感【篇5】

午夜柔和的月光透过窗帘射入室内,我回味着刚刚结束的《莎翁情史》,不觉留下惋惜的泪水。我擦擦眼泪,只为莎士比亚的遭遇而感到叹息。

《莎翁情史》是一部悲惨结局的'爱情片,表现出年轻的莎士比亚的恋爱经过。年少时的莎士比亚热爱写剧本,但却默默无闻。在一次招募演员时,遇到了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她表演出众,与莎士比亚一见钟情,但却因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将她许配给一位商人。莎士比亚心里十分悲伤,将自己与女主人公的传奇性的遭遇写在了一部不朽之作中,这部剧本就是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爱情遭遇让莎士比亚谱写出了一部优秀的爱情悲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使莎士比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古至今,又不少结局悲惨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为之倾倒,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政治婚姻是不能让人得到幸福的。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72330.html

上一篇:宝宝评语

下一篇:守信作文9篇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