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我是医生观后感

我是医生观后感14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我是医生观后感14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

我有幸错过了非典和埃博拉,但却没能躲过新型冠状病毒。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总有那么一群白衣天使,为我们的健康负重前行。

猝不及防,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感染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着,这让人们不禁惶恐不断。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被限行,每一个小区都被限行。然而,在这种危机时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穿着大白褂,戴着医用口罩,冲在了疫情的最前线。

几乎所有计划外出的人都退了票,改了计划,待在家里生怕感染。但是啊,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都纷纷拿起了护士资格证医师资格证,对各地的售票员义无反顾地说:“我是医生,我是护士,我要赶往武汉,那里需要我!”每每看到这种视频,我都会默默的.在心里祈求每位医护人员能够平安归来,希望新型冠状病毒那个调皮的小家伙能够识时务,早点消失。

也许医护人员的家人们才是最最担心最最难受的吧。当他们冲在最前线的时候,家人们都为他们深深捏了一把汗。我前些天看到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舍小家为大家,双双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还有一个参加过非典救援的女医生,有丈夫有孩子,但左右摇摆之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因为担心丈夫不同意,先上车再补票的报了去武汉的名,在最后的节骨眼儿上才给丈夫写了封信。我难以想象他们的决心和毅力,我也难以想象他们穿着防护服面对患者时内心的忐忑与恐惧。

有这么一张照片,狭窄的病房里,四周都是白墙,只有一张病床,和一个小柜子,患者正输着液躺在病床上,一个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年轻的女医生坐在患者旁边,靠着墙,身边还有一个随时记录患者情况的报告。就这样,一直坐着,就这样一直陪着患者。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她是那么的年轻,明明其他同龄人这时不是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就是睡觉打游戏。而她却要在这孤零零的病房里守着患者,一步也不能离开。这不仅仅是孤独和寂寞的精神折磨,也是在和病毒打交道的身体折磨,稍不留神,说不定就被病毒感染了。

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这些白衣天使们,扛下了救人的重担,忍下了救人的艰辛和寂寞,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照顾了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相信,我们的幸福生活一直都有人在守候,因为,白衣天使,一直都在。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2

5月18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在礼堂****优秀校友吴孟超事迹片。

影片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讲述了他仍在暗光下奋斗,每年完成200多个手术,与肝癌患者心连心,致力于医学发展的故事。影片以患肝癌的五岁小女孩和吴孟超院士的女儿吴翎两个主要病患为主,讲述了医生与病魔作斗争的使命和面对医学难题永不退缩的进取精神,集中反映了吴孟超院士爱国向党、悬壶济世、高洁仁爱、壮心不已、开拓创新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影片虽短,来观影的师生们却全身心投入了其中,情绪随着每一幅画面跌宕起伏,思索跟着每一个文字凝聚成形,师生们就观影的感动纷纷表达了感受。

郑加麟院长说到:“吴孟超院士作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为我们医学的师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九十多岁高龄依然奋斗在医学的前线,看门诊、做手术、搞科研,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激励着我们医学师生时刻发挥楷模力量,坚守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助力同济医学展翅腾飞。”

张军书记**影片后提到:“影片中吴老讲的‘背着病人过河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心中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驮着一位一位的病人过河,这种无私奉献医患关系背后正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师德师风建设的侧面完美体现,对待科研要永不言弃,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身体力行做好学生榜样,同时要注重学生培养,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科研,在教师岗位上鞠躬尽瘁。”

教工二支部书记、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青年课题组长沈利老师提到:“**了吴孟超院士的影片给了我们科研人勇气和信心,虽然科研工作艰辛坎坷,充满了无穷的未知,但看到吴孟超院士鼓励自己的爱徒放下手术刀,只管在科研的路上往前走的举动再次给了我们科研人信心。心怀大爱,救万千大众与病魔苦难之中是我们的使命,尽管结果未知,但一次次的实验和一个个数据,为推动医学发展,造福人民的功德是无穷的。

我们还将继承医学圣人探索创新的精神,把科学研究进行到底。”

生理学教研室李育娴老师说:“通过**影片,吴孟超院士身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电影中有一幕是吴孟超院士洗脚时都在翻阅文献,九十多岁高龄的他对待学术仍争分夺秒、不断学***度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医学院任课老师,我时刻反思自己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效果,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上课质量,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让自己保持终身学***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师德师风的践行者。

”教学办曹金凤老师说:“通过**影片,让我们从吴孟超院士身上看到了医学界的良心和光明未来,作为教务,要合理做好学科规划和学生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水平建设,培养有成熟职业素养的合格医学生。”

团委书记苏娜老师说:“中吴孟超院士一生都追求平凡生活,每日忙碌于医院工作,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这种精神对我们学工老师来说值得学习。我们的学工科教师要时终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认真严谨,以学生为本,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学生孙元婕说到,影片中吴老想的干的,都是别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比如说搞肝癌的免疫**研究。”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而搞科研,可以救千千万人。”于是他开始布他的局,建立基础研究所,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放下手术刀去做基础研究,通过”哑铃模式”召回不少国外人才。

虽然科研之路前途未知,但是冲向医学顶峰,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需要一代代人在困难和险阻面前倔强的死磕到底。

学生胡适玉认为要让“医者仁心”成为奇迹之源。吴孟超老先生用90余岁的身躯践行着“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使我国肝胆外科得以起步、发展和壮大。

同时,始终走在医学前沿的吴老深刻认识到传统肝癌手术的局限性和弱点,积极建设实验室,招募人才,开发癌细胞。这位坚持创新、时刻为病人着想的善良医生,值得每一位投身医学事业的医学生学习。

学生沈以昕看完影片后想列几条觉得感触最深的话分享感受。 “如果我今年七十岁,我去……”“冲刺医学顶峰,需要一代代人。总有一天,那根血管我会找不到,我老了……”每当影片中的吴老表现出与年龄相异的斗志时,我注意到周围同学的泪点也在急剧下降。

不是伤心,而是感动,也是为了自己未来的目标。这部电影很有意义,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愿我们在医学路上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为今人,也为后世。

吴孟超1948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开创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肝中叶切除术;首次提出肝癌**在手术的观点;第一个提出肝癌局部性**的**措施;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被视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虽已逾九旬,但一直坚守在手术台旁,与病人肝胆相照,在几十年的临床积累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为万千病人带来了福音。

吴孟超院士将临床实操与基础研究并重,潜心钻研、甘于奉献,是医学界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通过此次观影,医学院师生深度感受杰出校友吴孟超院士生平事迹及高尚医德,希望吴孟超院士身上所体现的赤胆忠心、医圣之慧、博学仁爱激励同济医学师生不断前行,勇担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振兴同济医学,再创同济辉煌!

吴孟超院士事迹电影观后感二

它是一部感人的传记电影,在其中科学精神、感人情感、运用艺术手法,经过巧妙的结合,达到了极具感染力的**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

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上影制作的一部高水平传记片,它没有简单化大人物,而是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展现了吴老的医生生活。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

作为医名医生,吴孟超在办公桌前摆了一个柜子,堆放着死去的病人档案。他用简单而极端的语言教育学生:科学本身就是事实!

即使对那些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病人来说,好的研究仍然可以使他们的存在继续在医学进步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些不能过河的病人往往没有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

”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吴孟超院士事迹电影观后感三

由上影集团出品、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电影点映以来,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今天,在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的评论家们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艺术地刻画和再现了时代的英雄主义风格,书写了时代的图景,弘扬了时代的精神。同时,电影艺术手法的诸多创新也为当前国内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吴孟超,95岁,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歌颂英雄、反映时代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使命。中国文学评论界主席仲呈祥说,英雄往往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良的生活品味和意境。影片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体现了中国电影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有一种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在于创作者对生活、社会和时代的深刻体验。据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介绍,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伟大,而且在观众面前慢慢展现了一幅发展中的时代画卷,让人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事实上,吴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胆研究领域,正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缩影。在中国科学家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这类作品在当前的中国电影界虽有所缺失,但它们回归传统,为当前的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橡皮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吴孟超90年的人生中,有太多值得回忆和呈现的多彩篇章。许多与会专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为此类影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写实手法凝练而克制地呈现吴孟超和学生、吴孟超和病患、吴孟超和女儿这三组关系,通过大量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引起观众共鸣。特别是电影设置的得意门生赵一涛这个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调性一下子活泼起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另一方面则以写意的、诗化的方式表现了吴孟超和他的老师这第四组关系。每当吴孟超感到困惑无力时,他的导师裘法祖就会在一片柔光中出现在他面前,为他解惑,给他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等专家评价说,这体现出创作者在遵守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在追求更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艺术表达手段,从而为影片增加了直抵观众内心的艺术力量;而这一穿越手法背后暗含的代际传承,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让影片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尹鸿认为,兼具主旋律、传记片和行业剧三种元素,每一种元素对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主创通过精心设计,找到了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将创作中的难关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过父女、医患、师生三种关系,将家庭、职业、传承三方面结合,为英模人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让科学有了温暖的情绪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以字幕的方式,将全球医学界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银幕上,让吴孟超及其团队所做的研究置于全球参照系中。

尹鸿认为,这一手法将影片表达的主题置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3

昨天下午,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xx、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4

吴孟超医师从医68年以来,直到如今已经89岁了他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在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病人至真至诚的态度和细腻入微的照顾,吴孟超医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实际行动,对忠诚使命、献身使命做了最好的诠释,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努力向吴孟超医师学习,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把普通的工作不普通对待的精神;学习他坚持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用在有意义的地方。作为一名医院工作人员,我们要时刻为一线的同事们着想,为广大的患者着想,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像吴孟超医师一样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回报给人民。

在《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经典的台词仍然在我的耳边回绕:“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作为一名党员,我会牢牢记住这句话,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更多更多的病人带去健康的福音。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5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氛围,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电影《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

这部电影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大家观后感到,要以时代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钻研,立足本职工作,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建设、单位发展有用的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6

6月8日下午,中心党支部组织中心党员集中观看了影片《我是医生》。通过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八,九十高龄的二军大外科医生、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老先生的先进事迹,看了以后除了震惊,有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感想。

影片主人公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今天,吴老已是有着几十年党龄和军龄的老党员、老军人,90多高龄的他目前还站在临床第一线为肝癌病人主刀,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

肝癌是癌中之王,长期以来,我国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吴老同肝癌斗争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仅4个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长存活45年,这一纪录至今还没被打破。每次一上手术台,性格温和的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很有霸气,被称之为不知疲倦的“开刀匠”,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剧中吴老女儿不幸患得肝癌,吴老亲自主刀,为女儿切除了肿瘤,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刻露出的笑容让人难忘。

吴老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他所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给患者减轻负担,一心为病人着想。那么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着吴老,在九十岁高龄依然奉献于祖国的医疗事业?我想吴老的精神力量就是来自于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来自对外科医学的热爱和强烈的进取心。

吴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斗争上,对弟子也是要求严格,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特别是赵一涛医生,最终离开自己最喜欢的手术台,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吴老的那句话打动了他,“手术成功救治的只是一个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万的人”,吴老的精神不光打动了赵一涛医生,甘愿离开自己最喜欢又受人尊敬、风光的手术医生岗位,也打动了我们观看电影的党员同志们,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一员的我,虽然和吴老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并不妨碍学习吴老那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有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有奉献社会、倾心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要学习他做一个爱党爱国爱民的忠诚战士,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胸怀远大目标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7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8

浩瀚的马来西亚橡胶林中,一双割胶的小手正在辛苦劳作,穿越时空,孩子成长为我国肝胆医学界的领军人物、而今已95岁高龄的吴孟超教授。

这是上海电影集团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医生》中的经典开篇场景,这是马来西亚归侨、传奇军旅医生吴孟超的故事继纪录片后,再度搬上大银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上影集团等联合举办专家研讨会,对影片的文艺创作亮点和进步进行梳理盘点。吴孟超教授亲自到场聆听,他说,“我坚持做一个中国人,坚持做一个中国医生,坚持做一个军人,坚持做一个共产党员,从这一次的电影拍摄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看过《我是医生》的吴孟超回忆,年少时遇到抗战烽火,全家在昆明无依无靠,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还去街头卖过报纸,靠每天一点点辛苦钱吃饱肚子。他说,后来学医报国就是为了为人民服务,现在拍摄放映这部电影,也不单是为了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给人启发。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析,吴孟超传记从纪录片到故事片,前后两次创作体现了上影始终坚定不移追寻信仰之美、英雄大义。“一个时代不能只产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医生》的创作体现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气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当代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绝对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引领时代审美的重要创作,《我是医生》的编导团队兢兢业业,演员表达准确贴切,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寻味的主旋律电影作品。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也对《我是医生》进行点评,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摄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题材影片,尽管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是医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医学“超人”吴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讨会上,“闲不住”的“超人”吴孟超还透露,最近身体微恙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吴老说:“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电影《我是医生》由谢鸣晓导演,赵有亮、胡亚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将率先在上影集团联和院线全国各主要放映点上映,并面向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举办展映特别活动。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9

我是医生观后感xx年6月8日下午,中心党支部组织中心党员集中**了影片《我是医生》。通过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十高龄的二军大外科医生、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老先生的先进事迹,看了以后除了震惊,有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感想。

影片主角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出国,与在马来西亚工作的父亲一起。抗日战争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在英国的学习,回到了饱受战火折磨的祖国。今天,吴老已是有着几十年党龄和军龄的老党员、老军人,90多高龄的他目前还站在临床第一线为肝癌病人主刀,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

肝癌是癌症之王。长期以来,中国肝癌患者约占世界的一半。吴老同肝癌斗争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仅4个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长存活45年,这一纪录至今还没被打破。

每次一上手术台,性格温和的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很有霸气,被称之为不知疲倦的“开刀匠”,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的女儿不幸患上了肝癌。吴菊萍亲自为女儿切肿瘤,走出手术室室的笑容让人难忘。

吴老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吴老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

他所在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廉价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以患者为中心。那么,是什么样的精神激励吴先生在90岁时投身祖国的医疗事业呢?

我认为吴先生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来自于洋医的爱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吴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斗争上,对**也是要求严格,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特别是赵一涛医生,最终离开自己最喜欢的手术台,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吴老的那句话打动了他,“手术成功救治的只是一个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万的人”,吴老的精神不光打动了赵一涛医生,甘愿离开自己最喜欢又受人尊敬、风光的手术医生岗位,也打动了我们**电影的党员同志们,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一员的我,虽然和吴老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并不妨碍学***那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赤子情怀,有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有奉献社会、倾心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通过**影片,我们要学***一个爱党爱国爱民的忠诚战士,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胸怀远大目标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是医生观后感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整部电影充满了吴老对病人、同事和家人的爱。它向我展示了中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的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的很感人,很震撼,很有教育意义。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他会给他寄卡片。即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即是医生没有生并,他仍然真诚地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

“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不仅体现了吴老领先的职业精神,也体现了他救人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因此,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预防和**疾病,救死扶伤,改善人体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病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职责。

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要严于律己,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风采。

对全科医生来说,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上海全面医改的机遇,投身社区卫生保健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0

《我是医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记电影。今年95岁的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5万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编剧黄丹说自己看了吴老五台手术,就站在护士身边,“那几天我的脑子里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术室皮肤上烧灼的味道,我从这些味道当中体会吴老所有的.感受,跟他进餐,到他家里。我觉得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好的。”

扮演吴孟超的是赵有亮。这位老戏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在片中吴孟超与学生赵一涛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扮演赵一涛的胡亚捷当天也来到研讨会,他表示这是他与赵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这部戏后,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老头”称呼对方,赵有亮也特别自然地答应。

据悉,《我是医生》6月初作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电影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2017我的电影党课”活动的10部“电影党课示范课”之一,在党员当中放映,获得了热烈反响。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1

由上影集团出品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这是一部有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蕴含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充满着动人的情感,以及高超的医学手法。尤其是影片没有喊口号,没有特意表现伟大,而所有的画面都让人非常的感动。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院士的真实生活,描绘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完成200余台手术,与肝癌患者肝胆相照,一心投身医学发展的故事。

影片中吴老讲的‘背着病人过河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心中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驮着一位一位的病人过河,这种无私奉献的医患关系正是我们所提倡“以病人为中心”思想的完美体现。

这部影片在我眼前展现了一位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要以吴老为榜样,努力加强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医德医风。我要坚持从本身做起,努力改善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加强医患沟通;从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个行为、每句语言做起,本着服务热情、语言文明、工作快捷的原则,构成细致严谨的优良服务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更加完善。从我庄严地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来,坚决拥护党的英明领导,积极向党靠拢,争取在思想上先入党,在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现在正处于党对我的考察期,我知道自己距离一名正式的党员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更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向片中吴老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作贡献。


1.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2.医生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3.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4.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5篇

5.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6.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400字5篇

7.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8.2017年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9.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10.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6篇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2

6月8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吴老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揭开了面纱。

影片中,吴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主刀手术近200台。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这一难题,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并把他觉得最好的学生——外科“一把刀”赵一涛派到这个研究领域。只因为他觉得“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句片中吴老说过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还有他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后辈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还记得片中赵一涛在饭桌上埋头苦吃努力完成老师委派的“任务”,却意外的来了个峰回路转,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吴孟超院士所获荣誉,最终解决困局时的画面吗?那时的我,由衷地佩服吴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能依旧坦然面对,并未因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的那份高尚医德,他无愧为我们大家的学习楷模。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吴孟超院士的性格特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的仁爱情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顽强斗志,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吴孟超院士为自己的榜样,不忘初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3

原来影片讲述的是吴孟超院士的感人事迹,影片没有使用煽情的手段,让我不断的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反衬出吴孟超老先生的伟大钻研,一心救死扶伤的精神。让我更为关注的是,并不仅仅是精神的伟大,吴老先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高超,迄今已主刀15000台手术,而如今已95岁高龄,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因为自身是学医出生,所以能身临其境,片中提到的“珊瑚”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但是我回来再网上搜索了一下,果然是非常不容易的开发研究,指的是肝脏的框架,吴孟超老先生用乒乓球研究出了能让肝脏血管全部充盈的方法,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因颜色不同,像珊瑚,吴先生就是这样历经4个月灌注出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当然吴老先生的事迹远远不止这些,看完他的介绍花了不少时间,完全不是玩虚的,每一项都是努力钻研的结果,作为一名护士和公卫工作者,心中突然很想在他旁边学习,可是这只能是个幻想,但毕竟激励了我继续学习的斗志,学习使人前进,钻研使人突飞猛进,不能停止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而活到老学到老在吴孟超院士身上更应该说是“活到老钻研到老”。

影片结束大家都破天荒的给予了拍手致敬,心中敬仰油然而生。好吧,不说了,我还想继续再看看吴孟超院士的事迹。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4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1.个人观看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2.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5篇

3.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4.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400字5篇

5.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6.2017年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

7.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6篇

8.医生党员观看我是医生观后感

9.2017年观看电影《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10.观看2017年我是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74451.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