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七篇。

这是一篇大学生范文网精心打造的文章为您呈现美好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读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作者写的作品便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多写读后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

在读完这十一条简明扼要的提纲后,我非常佩服马克思,他可以用这么少的文字把问题,而且是这么深奥的问题说的清楚明白。

我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实践是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思路。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是一个现实问题;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实践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第二条中他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应该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和力量,及自己思想的彼岸。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就是存在。实践之外没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存在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的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

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总是已经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使“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要求从客观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呈现出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于“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在第三条和第六条中提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

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类思维中的经验性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

金融071

丁拓 0713118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2)

*** 政务学院孙启蒙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誉为在其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实践观,平全面系统的阐释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其结果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反,发展了动态的方面,但只发展了抽象的方面,因为唯心主义本身并不了解真实的现实、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其思维的客观真理性。

接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和由此产生的抽象宗教观。它在肯定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宗教只能把人理解为人与身体、精神状态内在的、沉默的、主观的分离,批判宗教否定了人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同时指出,宗教不是人与自然永恒的本质,而是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人类的不断进步反应了这样一种观点。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3)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出发,在费尔巴哈之后走向了实践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实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的关系。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人与物质间的物质和观念转换。

关键词:实践;客观性;物质转化;观念转化

20世纪40年代初,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世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消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些实践问题,使我们能够不断修正和完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的关系。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交换,人与物质间的物质和观念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观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分为纯粹的主观和精神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回答了实践的本质,把实践定义为人类主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是人类具体的客观化活动;二是实践具有物质性、感性和形式性。

这个定义将实践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把握对象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任何哲学,只要涉及到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即陷入唯心主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不懂实践。他们不知道也不了解实践,这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历史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生产实践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阐述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了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实践的意义,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作者: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概论》作者:邬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学史新编》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学史》作者:侯外庐张岂之人民出版社.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页.

作者:刘顿,男,汉族,陕西安康人,201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如第10条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

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上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上解释实物的观念。旧唯物主义也通过对现实的认识来认识世界,但它只是通过表象现象直观地认识世物,因此单纯的感性直觉的结果是片面的、孤立的,不能有效地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联系起来。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很可能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感性现实被人为地分为两部分:自然和社会。它不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机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共存的、互动的、相互转化的、变化发展的。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因此,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下,我们应该认识到纯粹的自然人和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人。新唯物主义从人们参与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强调自然的人性化,即人类社会。在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里,人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到一定关系的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

马克思反对这种理解。他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产活动的认识出发。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发生关系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时,我们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

世纪上,公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用来表达当时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一个术语。马克思借用这一术语来解释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基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

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从阶级的角度看,新唯物主义是一种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只知道一味的解释世界,新哲学着重考虑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直观的理解是不行的,还要感性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正是批判的**当然不能代替**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在进行改造性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首先要对改造的对象,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须在正确或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改造性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使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内在统一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的环境不是仅仅指原生自然环境,还要包括社会自然,对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改造性实践活动。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这样的状态才得以存在。

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观从根本上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提纲》全篇是以时间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展开。

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新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有着根本分歧。

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周敦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的传统解说评析《广西大学学报》

刘国章马克思的新哲学观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求索》

写作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英勇斗争,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

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因而也是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我们熟知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先生的作品,是1845年马克思先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亲自手写而成,当时并未发表,是在其逝世后,恩格斯先生整理其资料时发不了该遗稿。本文主要反应了对费尔巴哈哲学体系(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我们知道马克思先生是很伟大的,他的最大的成就,被我们熟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其中他就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吸取不是简单的相加,是批判继承和有机的结合,是一种革新,而这里所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先生对费尔巴哈唯物论(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的文章主要扮演四个角色

1、 它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确立了完整的实践观。

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先生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先生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4、 最后,马克思先生要求我们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文章围绕最中心的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先生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先生指出旧唯物主义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那么结果如何呢?唯心主义似乎更具活力,而唯物主义则相反。其实,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马克思先生指出并纠正了这一缺点,马克思先生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先生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认为唯物主义应该认实到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客观表现,因此唯物主义实践观就是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还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判断人的思维真理性的问题,马克思先生指出这不是理论问题,相反,这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检验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有实践的客观性,人们只有在实践是才能看出思维的正确与否。实践之所以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质在于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就是说人们遵循一定认识去实践,就能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实践充当了主观与客观连接的桥梁;第三,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马克思先生在书中还提到的许多关于“宗教”的东西,究其本质,在全文中,马克思先生始终是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直观性和受动性猛力批判,并且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马克思先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实践观,为马克思先生后来把实践观运用于历史,创造历史唯物主义铺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5)

范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没有实践的思想就不能争论人们是否有现实。《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一切神秘事物,都可以在人类的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赋予了现实主义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范文二:

阅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有以下观感。

一、彼岸此岸

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即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和力量,自己思想的海岸。(《提纲》二)

如果真理是我们追求的另一面,这一面是什么?

即使失却思维的能力,人却无法逃避生活。单纯的仅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是我们存在的此岸。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人们可能会停留在简单的生活中,或者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说,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467.CoCN

但这不完全能够说明我们所在的此岸。所谓现实生活是一个与认知、感觉、想象和思维密切相关的概念。它可能会被所谓的实践所混淆。

生活是无意识的,但实践是由思维控制或有目的的。现实生活催生了我们的思维,实践使我们的思维受到考验。因而,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看作此岸,却不能贸然的让实践退步到此岸的位置。

二、谁变革了谁

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一致性,只能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化的实践。(《提纲》三)

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一句流行歌词,一个哲学问题。谁改变了谁,似乎是鸡和蛋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实践者总是指人,人的活动就是实践。所以,似乎可以肯定,改变的是环境,而不是人民?但显然不是这样。

环境必定围绕着人,人才是环境的主体。人们活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但相对而言,人们在变化中更为主动,而环境则更为被动。因此,就变革的主动性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现实是否需要升华

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自我异化出发,把世界二元化为一个宗教的、想象的和现实的世界。(《提纲》四)

宗教是有世俗基础的。她的基础就是现实世界。于现实世界的多样性相比,宗教想象世界具有纯粹的、极端的偏执狂,表现为现实云中的一个独立王国,从而极中了它的追随者。

在宗教想象世界中投射现实世界的自我**和自我矛盾,是宗教自我改造的要求,尽管它所宣称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四、抽象、直观、实践

费尔巴哈不满足于抽象思维,诉诸于感性直觉,但他并不认为感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和感性活动。(《提纲》五)

什么叫做感性的直观?而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又以什么为依据?现实就是现实,实践就实是践,统一可以说是人们的感性活动。

然而,现实是直觉活动的总和,缺乏思维的提炼,而实践并不简单。其背后,有抽象思维提炼出来的动机和目的。它是人们思维活动在现实中的曲折表现。

五、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在现实中,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六)

是否应该提炼人的本质?如果这是必要的,我们是否应该概括动物、静物和万物的本质?人在其生物性上具有基本的共性,但人性的复杂却无法用几个字来归纳,而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社会便密不可分,人的行为活动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更不用说人的本质是什么(不清楚是从生物道德还是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考虑),毫无疑问,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抽象的个体实际上属于某种社会形态。(《提纲》七)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深受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一个思维和行为模式(包括经济、教育、道德标准等)相似的群体是一个小社会。

宗教团体的力量在于能够把一群有共同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人团结起来,实现共同的信仰目标。这种团结有时会脱离现实生活,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联系。

七、无神论

所有使理论走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事物,都可以在人类的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提纲》八)

如果神秘的东西可以解释,那就没有神秘了。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使神秘主义的行径被放到了显微镜下面,尽管在实践中并非完全能够解释所有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这的确能够引申出合理的无神论。

八、非共性的直观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提纲》九)

直观会带来真相,也会有失偏颇。任何实践活动都会有其直观的结果,但我们无法从中了解所有的事实。我们可以用管窥的办法去理解一件事情,却不能把类似的理解加诸类似的事情上面。

九、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提纲》十)

个人认为,唯物论到了马克思主义阶段,其发展的最大突破就是抽象能力的提高。这是有如毕加索把一头牛化解为一组线条的进化过程。

十、为什么我们要改变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十一)

实际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不过是为了引出最后的这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世界?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总是高高在上,永远在云霄上试图排解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困扰和痛苦,心灵的出路容易找寻,但现实的出路则是充满荆棘和艰辛的过程。既然真理并不在我们伸手可得的地方,那么只好用我们的双手双脚去实践。

或者这就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意思。

范文三: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39111202郑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

(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

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现实世界识认识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转化与转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辩证性内在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说明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过程,建构起以实践为根本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既然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那么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例如,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本体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同志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按照“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建设任务的逐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会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也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提纲》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之根出发,在现实社会和历史社会中汲取经验,锻炼自己。

它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成为有价值的人。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81949.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