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着》读后感

最新《活着》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图书犹如一盏神灯,照亮人们心灵最深处。作者的笔下,亦或是温暖如春风,亦或是激荡如惊涛骇浪。每一页都在启迪读者的心灵,让人感慨良多,流连忘返。读完这篇《《活着》读后感》,我深信它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让您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活着》读后感 篇1

人类所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无常和多变,更来自于由人类社会自身所制造出的动荡与纷乱。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中,有几人能成为弄潮儿,又有多少人的沉浮能够自我把控?面对“活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凝重的命题,多数人交出的答卷也仅仅是“活着”。早已窥破其中奥秘的上古先贤们从此将命理与儒道薪火相传,并最终变成了一个民族的DNA,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繁衍生息,但却始终难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活着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人生观,它始于周而复始的苦难,却也造就着苦难的轮回,没有民族的牺牲和反抗也许很难跳出这样的轮回,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挣扎才做出如此无奈的选择,这究竟是智慧还是奴性,恐怕也很难轻易地给出定论。历史浩瀚、人生短暂,人究竟为何而活、怎样去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千古难题,然而唯有活着才能思考,才能继续。是烈焰燃烧、百炼成钢,还是细细潺流,滴水穿石,在灼热与宁静、富贵与平安的选择中,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后者,这种文化上的取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世界的融合,面对列强的环伺,强权政治和狼性文化步步紧逼,生存的空间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挤压,活着,谈何容易!

余华的小说拨开了所有的粉饰,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清血淋淋的疮疤,也触发我们去反思面对苦难我们是该继续的坚忍,还是要去尝试挣脱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宿命。

《活着》读后感 篇2

初一八班:李家悦

读《活着》这本书时,恰逢春节,烟花盛放,繁华入景,欢声笑语时,又是一年。人们充满希望地活着,但是生活不过是一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每时每刻,别无他由。烟花总会黯然,随着绽放

故事开篇讲述“我”在乡间看到一位叫徐福贵的老人,老人拉着牛望着夕阳缓缓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说出了自己的一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因为作者认为老人的故事不需要他人转述。徐福贵的生活可以说是凄美的。没关系。活着就是活着。

徐福贵是当地的地主,但他沉迷于赌博。他所有的家产都丢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他的父亲不久就去世了。然而,他只能租5亩地为生。战争期间,福贵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两易春秋时期,福贵从死人中爬出来,回到了家。

却物是人非,母亲重病去世,女儿在一场高烧中成为聋哑人,妻子和他也只能为生活辛苦劳作,不断挣扎。此时龙二作为地主在土地改革活动中被批斗枪毙,机缘巧合使福贵活了下来。生活还得继续。福贵的妻子患有骨软骨病,没有药物**。

儿子也在为镇长夫人献血时不慎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在生产时意外去世,同一家医院,逝去了一对儿女。女婿在工地工作时意外身亡,只剩下一个孙子,也被豆子扶着,只有福贵还活着。他亲手埋了一个一个亲人,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渲染福贵在坟前的悲伤,简单的宣告了那些人的死亡,福贵还是活了下来。

在前言中,作者强调时间改变一切,一切也随之改变。去年,在今天的大门里,人类的脸是相配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切最终都会消失。

但活着就是活着,所有的感情都是多余的附属品,会随着时间而褪色,但活着的事实是抹不掉的,如何活着不能说,解决不了。

在书中,徐福贵从不向往死亡,从不想绝望,他活的辛苦吗?命运的羁绊使他在时代的变迁中蹒跚而行。他活的无所谓吗?

他承受住了生活数次打击,已经安然。他活的痛苦吗?至亲的离开他无法挽回,却只想着无人为自己收尸而活了下来。

他不去寻找生命的奇迹,却能够千钧一发。他没有探索生命的意义,但证明了没有绝望的地方。生命的浩瀚是无法想象的,生命的韧性是无法阻挡的。

活着就好。活着的意义,超越一切。

《我与地坛》将死亡定为必会到来的节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认为死亡是新的开始。有人认为死亡带来无尽的孤独,代表沉默,这是一种必然的悲剧。在《活着》一书中,活着,是永恒,活着的所有意义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这个词充满了力量,它不是通过抵抗或战胜一切而产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适应和持久而产生的。“活着”一词代表着活着、伟大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和充满无限希望的活着。顺应一切的活下去,就是一个人能够做出的最大反击,最伟大的成就。活着是死亡无法达到的高度。

活着是一个人最后的祈祷,是一个人唯一的机会,活着,不顾一切的活着,是生命的歌唱,是时代的无边。生命是高尚的,死亡是卑微的,活着,好好生活。时代不断更替,有舍有得,活着就好,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实现活着的意义。

活着,为了承受一切。生命不会荒凉,烟花拥有绚烂。活着是一种意志,是不会消失的意志。

活着,只要活着,世界是温柔的,生命是无限的,因为活着代表希望。活着,不顾一切的活着,是为了发出最后一声呐喊,是为了指引彷徨的游灵走向轮回,是为了证明渺小与伟大不过千古的距离,是落日与朝霞一色的满足,活着,是为了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我特意看了《活着》的电影版,更加艺术化的结尾留下无限可能表现出的是活着的希望,是一只鸡可以变成良田千亩,是福贵老来一人看到的远方,是天边最后的朝阳,只有活着才能活着。

在我看来,生活可以在新的一天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可以增加我自己的见识,可以继承民族文化甚至人类文明。运动强身健体可以使自己阳光开朗。活着可以探索生命,可以走向远方。

活着看到明天更灿烂的太阳,活着代表无限的希望。活着是美好的。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活着,不可磨灭。

大地呼唤丰收,母亲呼唤孩子,为了生命而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春雪消融,清水难断,暖阳依旧。

《活着》读后感 篇3

原件:杨文霞,四川诚谨和律师事务所

高中语文老师每周安排我们两节课时的阅读课,于是第一次拜读了余华的《活着》。大二闲来无事,再一次翻阅了这本书,后又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版《活着》,这样下来,多多少少有了自身对这本书的理解。当然,千家万户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活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福贵因为痴迷赌博,在赌场上输光了家产,于是从一个败家地主儿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从过去的奢侈生活到真正面对人间苦难,他才真正成为一个多姿多彩、有血有肉的人。从老房子搬到茅草屋的那天,他年轻时也爱赌博的父亲死在村口的粪堆上;祸不单行,母亲病得很重,福贵去城里求医时**;回家一年多后,母亲已过世,妻子家宝佝偻病,女儿凤霞也因高烧成哑巴;在随后的生活中,小儿子有庆因与校长血型相同,在分娩时抽血过多死亡;后女儿凤霞嫁给了偏头搬运工二喜,好像生活快有了好转的时候,凤霞因难产死亡,过后不久,妻子家珍也因病死亡,二喜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被水泥板砸死;凤霞、苦根、福贵所生的孩子相互依赖。不幸的是,苦根7岁时发高烧,死于吃豆子。

从一场又一场的死亡和变故中,福贵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经历,无论你觉得是轻是重,是大是小,是快乐还是悲伤,其实最终将趋于平静。有人说余华的书涉嫌故意堆积悲伤。在我看来,有时候生存比死亡需要更多的勇气。人类对这个无情的世界从不缺少悲剧文学和指责。

作为一个**家庭,有成千上万种折磨人的方式,而死亡是最不寻常的一种。在这样强大的苦难之下,本来一死了之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但人却生来,有一个名为希望的生存本能。希望有很多副产品,比如它会让人相信痛苦的价值,因为如果苦难没有价值,那我们为什么要承受它?

但真相是,我们不得不承受。所以,在我看来,《活着》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堆砌悲伤,只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底层的农民生活本是如此。这本书描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剪影。

只是可能是时代间隔太远,加之作者在文章中对死亡的描写太过于冷淡和平静,总给人一种惊讶之感:原来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可以如此淡定从容。

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事不可避免的,那一定是死亡。借用余华文章中的原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奇妙的事情,即使痛苦的时候很多,但可能多多少少,生活会给我们一种寄托或者是希望,让生活总有个盼头。

摘抄这本书文末的几段话: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抱着钱去了新丰。那是一个很大的牛市。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老牛哭得很伤心,我很伤心。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后来,福贵与这头牛相依为命,人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些活下去的理由,文中福贵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悲痛,只是描述事实,当所有亲人都离开人世,年岁已高的福贵生活得更加平静和淡然。这个世界,归根结底,经历生死是必然的。

有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想要探索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这本是一个哲学问题,可是问题在于,即使有人能给出一个客观上较为满意的答案,想要得到答案的人估计也只能将信将疑,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探索活着的意义本身可能就是活着的意义,正是在这种不断思考人生的态度,才使得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经历与辗转,可能是悲伤这种东西使人太难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渴望喜悦,渴望幸福,或者说,幸福是在不幸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反之亦然。

所有的故事不一定都是不幸的,但都变成了故事。

《活着》读后感 篇4

生而为人,好好活着

活着,我喝水;活着,我吃肉;活着,我想;活着,我吃药;活着,我什么都不吃。

题记 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本身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不就是被生活推着按部就班地过完这辈子嘛。但是,生,活,活本身也许才是最大的意义。

看完余华的《活着》,我的心情很压抑。福贵的这一生,年少富有,他浪荡挥霍。沉迷于烟花柳巷赌场,让青楼女子背着他在岳父面前耀武扬威,这个时候的他绝对没有想过他的后半辈子将会与这些地方再无渊源,此时的他,忘记了家中的娇妻、老人还有他的责任,放浪形骸,纸醉金迷。

换过来想想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年轻气盛,酒吧里摇骰子的我们,无节制购物的我们,马路上飙车的我们…我们难道不是在挥霍自己的青春吗?福贵的青春和财富在自己的挥霍下转瞬即逝,于是他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幸福田地。我们年轻时的挥霍和他又什么区别?

从失去家庭财产,失去父亲,然后失去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成长了,他学会了收敛,学会了耕地。人在容易活的时候,往往活的不安稳,但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必须努力活下去。他看着老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不止一次地诅咒自己。

这个时候他想要好好活着了,他也在真真切切地活着了。

他妻子带着孩子回来了。他感到惊讶和感动。他们终于成了一家人。但是活着哪有这么容易,母亲生病了,福贵进城请医生,他想要他们一家人都好好活着。但上帝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被拉去做一个强壮的人,他离他的家越来越远。

尔后,战火纷飞,福贵幸免遇难,活着回到家中,看着一双长大的儿女,他终于知道了活着有多重要。

这本书我最不能接受的是福贵儿子有庆的死,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望。他非常热爱生活,希望过上好日子,即使是在贫苦的生活中。

我无法接受有庆的突然死去。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当今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有待商榷,但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努力让这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过上好日子。

福贵周围的人都相继死亡。福贵亲手埋葬了6位亲人。我不知道是命运的特殊恩惠还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经历了那么多难以想象的痛苦之后,他学会了忍受,他只想为了生活而生活。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会死去。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说过:

生活是生活本身的要求,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目的,不是为了生活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坚持活着,好好地活着就是我们活着最该做的事了。

《活着》读后感 篇5

《活着》是作家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于1993年出版。此文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崎岖的一生。文章语言简洁无华,却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悲苦辛酸。

01

内容简介

福贵是徐家的败家少爷,嗜赌成性,他娶了贤惠的老婆家珍之后,不懂得珍惜,家珍怀孕了跪着求他不让他去赌坊,还被他打了一顿。他在赌场把家产尽数输给龙二,父亲被他活活气死,佣人被遣散,家珍也被气走了,他跟母亲搬到了一间茅草屋里,开始贫困潦倒的一生。

家珍对他不离不弃,生完孩子后又回来找福贵。福贵意外被拉去当兵,死里逃生回家后发现母亲已去世,女儿因发烧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被医生抽干血,福贵想讨个说法却发现县长是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只能把苦咽下去,家珍因此大病一场。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虽然是个偏头却勤劳本分的二喜,两人过着美满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去世,家珍也因病去世,二喜从凤霞去世后就变得消沉,在一次搬运中被水泥板夹死,留下四岁的儿子苦根。

福贵一个人带着苦根艰难度日,有一次给苦根煮了一些豆子,苦根因为吃的太多竟给撑死了。

从此福贵只有一头老牛与他作伴,耕作于田间地头,寂寥而落寞。

02

阅读感悟

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然后是悲伤,再是为福贵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感到钦佩。对书中的人物投入了很多的情感,但人物却得不到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对于读者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他们每一个人离去的时候,心就像被狠狠揪住,再用钝器一下一下闷捶着。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总缠苦命人。当我以为福贵的生活会逐渐好起来的时候,老天爷又开始捉弄这可怜的一家。福贵的家人离去总是毫无征兆,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给你一颗糖,你满心欢喜地打开却发现其实满是玻璃渣。

全文十几万字组成了一个苦字,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我的悲伤情绪在看到有庆被抽干血而死的时候达到第一个顶峰。“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这一句看得泪流满面。对抽血的医生,用“痛恨”这个词都不能将我的愤怒和厌恶表达完全。

看到有庆凄惨的状态和福贵埋葬有庆的情节,觉得人间再苦也不过如此,但当我读到苦根的时候,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残忍的时刻。苦根是福贵最后的亲人,他竟是被撑死的,第一时间我感觉有些荒诞,但是回看苦根的生活与境遇,只觉得悲从中来。命运就是那么残忍,不肯放过这个可怜的老人,连他最后的亲人都要夺走。

读到文章结尾,我仿佛正坐在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身旁,看着他在夕阳下回望他的一生,带着一丝通透的语气向我叙述他的经历。他的一生不乏苦难,但他铭记着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和幸福时刻,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文章语言朴实接地气,却又能给读者强大的冲击力。那些出乎意料的死亡,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只要能活着,就绝不选择死亡,这才是生的力量。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已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好好地活着。若感叹命运不公,厌恶事事不易,那就去和这糟糕的命运抗争。命运想打压你,想制你于死地,那你就好好活着。活着,就是一种反抗,接下来还有什么苦难,就尽管来吧!

《活着》读后感 篇6

读《活着》有感

四川省崇州市三江中学刘忠惠

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还有一头老牛,也叫福贵。他们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福贵历经沧桑而又坎坷的一生,他年轻时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亩土地和大宅子的地主少爷,但他经常在城里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的吃喝嫖赌,不久便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全都输给了龙二,他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走投无路的他只好低声下气的找到地主龙二,向他租了五亩田来耕种,从此过上了又苦又累但一家人在一起内心踏实的生活,终于浪子回头,在贫困中彻底觉醒的福贵,让大家对他以后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可厄运的阴影追随着他的脚步,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被迫跟着**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一次次死里逃生,为的就是今生今世还能见到他可爱的家人啊,终于在一次战役中**败了,想家已久的福贵被红军解救,得以回到家,此时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无钱医治,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但至少女儿还活着,这让他的心里有了些许慰藉,他原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相亲相爱,永不分离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余华的**就是过于冷酷,常常给我们一些美好的希望,却换来更彻底的绝望,常常让我们觉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可最终却是难逃厄运。例如,他唯一的长跑天才儿子在一次采血事故中被一个冷漠的医生杀死;女儿凤霞终于长大了**,找到了一个在分娩中死去的慈爱丈夫;妻子家珍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却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孝顺勤快却死于工地的事故;7岁的孙子苦根聪明懂事。他是吃豆子死的!

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都是那么的好,却一个个相继死去,还有什么苦难能比亲身经历至亲一个个的离去更痛呢,带着这颗伤痕累累、鲜血淋淋、支离破碎的心,他将如何熬过余生啊,这时死倒容易,而活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忍的精神。是什么让他活了四十年?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呢?

这是他的乐观和豁达,他的财富和对活着的感激。正是生活本身吸引着他,让他愿意承受生活的沉重,现实给生活带来幸福而残酷剥夺幸福的痛苦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没有真正的艰难困苦,这个故事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初读之时,压抑、辛酸、无奈、沉重之感、挥之不去,如影相随。细读之下,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让我明白了,活着就要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就要相信绝望的不存在就要对世界抱以乐观的态度,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本身足够美好,生活本身也足够幸福。

《活着》读后感 篇7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时,屋外已是华灯初上了,不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太喜欢悲剧,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从那种心境中恢复过来。而今,再次读余华的活着,我却多了几分感动与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笔触在记述的,仿佛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向我诉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这世界。

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少爷,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落为一介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她的儿子有庆,因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时福贵内心该是多么的沉痛。

始终觉得文章作者是有点残忍的,在描写生离死别时是那么轻描淡写,也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为悲痛不久就离开人世了,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心情稍转晴又来一场灾难,情绪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料想,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而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纵观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评价他的命运的话,我觉得他既可怜又幸运。可怜在他身边的亲人最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年轻时的荒唐债,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惩罚,要知道其实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运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的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她,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活着》读后感 篇8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今天晚上在自习室一口气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就像书自序中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这样写只需要福贵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而不是在别人眼中看来的苦难或是幸存。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如此一来因为恰好突出了作者的本意: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或许还不是很深刻,我的理解是,人活的幸福与否,只取决于自己的感受,跟别人的看法应该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着每个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就可以去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是说每个人对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定位和要求不一样罢了。简单来说就是: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在别人看来的苦难,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幸福呢。呵呵,我个人的理解只能到达这个深度了,希望不会误导大家…

我们总会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9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勇敢地去追逐的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不要等到以后才去悔恨,不要因为现在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吗?不要让你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篇9

读这本书前,就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其实,我也只是需要一个悲伤的理由。但是,读到有庆死的时候,我真的很伤心。难以置信那个纯真的善良的少年,每天不辞幸劳的赤脚在学校和家之间飞奔,只为给两只羊喂草,自己吃不饱却从不忘记给羊儿喂草,他居然因为救人献血,活活被抽血过度而死!无知又善良的孩子,怎么不让人心疼?再也看不到那在乡间飞奔的身影,怎么不让人揪心?中年丧子怎么能不痛?!可是还是要活着呀!主人公富贵就这样一个个送走了所有他爱的人,夕阳下,白发苍苍的老人富贵和同样苍老的一头叫做富贵的牛,相依为命,渐行渐远。

就这样,薄薄的一本书写完了名叫富贵的一生,就这样,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啊~原来人生本就有诸多不容易的事,比起那个时代,生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是该感恩了。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本就有许多起起落落,而每个人的人生中,本就有命数的差别。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其实用不着去羡慕别人,那些在你眼里成功的人,背后付出的血泪是难以想象的。

刚刚踏入社会的我,对于社会,人性,人生,真的是所知甚少。找工作中各种揪心,伤痛,迷惘。我害怕自己的一生会一事无成,害怕这个社会连一次机会都不肯给我,我也怀疑过,本科生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我甚至都想要放弃,因为当初的踌躇满志已经消磨殆尽了,我看不到希望了,因为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该是一无是处的。

可是,我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啊!只要努力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吧!富贵年轻的时候挥霍,虽然以后也艰辛,但是至少充实,那样接二连三的打击,他还是活着。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啊~时候到了自然会发生。为什么要去考虑那些呢?为什么一点点挫折就想放弃了呢?现在是迷惘,是忧虑,最难过的是空虚,是没能替父母分担让父母失望,是当初的自信只换来如今的失落,是怨恨太过学生气的自己处事太不圆滑……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很快改变这近况,我只是想活着就要不停努力,努力就会有希望的吧,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呀!

《活着》读后感 篇10

有幸看过余华的《活着》,差不多是高一的时候,我从未因为读或者对文字表达的渲染力而掉过眼泪。《活着》让我感受到了贴切现实的底层人民生活的寒酸。来自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心酸历程,我想现实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像富贵一样的经历吧……失去亲人也好、经历过暴富破产也罢。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的,生活的不如意并不会打倒每一个人,如同最经典的一句话“生活会像磨刀一样磨平你的棱角,降低你自己心里对生活想要的满足感、幸福感”。我想“人”大都该如此吧,也只有经历过那些痛苦的、真正触动内心的,才会对生活的理解升华到一定层次。

《活着》中揭示了一个最明了直观的主题,“无论生活给予你怎样的不公平,总会有人去慢慢接受它”。人人都能像富贵一样或许每个人都会如清风般自由吧!可悲的是,最后陪伴富贵的只有那头老黄牛。余华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和释怀,《活着》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许这个过程中会让你感觉到富贵真的好可怜,相继失去至亲,这样的过程和里面细节的文字描述既给了读者视觉冲击感,也会有真情实感和生命脆弱的碰撞。然而一切终归是美的,富贵依旧用平和的语言叙述着他一生的经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最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为感激,同时又相互仇视;但是又无法抛弃对方,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生活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化成泥土。《活着》讲述人生如何承载巨大的苦难,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他的人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他的苦难经历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儿女是世界上最好的。还有女婿和外孙,还有曾经一起生活的朋友,生活的点点滴滴……

《活着》讲述人生如何承载巨大苦难,人就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命运。《活着》里的福贵:生活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也许应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活着》读后感 篇11

儿童看待人生的一种特殊态度,叫做“绝缘”。即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所见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织利害与智谋的世间因果之网。

在孩童的眼中,这个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订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皇失措。

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很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轰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越响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子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晨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喜欢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活着》读后感 篇12

《活着》这本书是我偶然从网上买回来看的。书不厚,但算是一部长篇小说。虽然读过的书并没有很多,但《活着》确实是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并且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很喜欢反复地读它。

这本书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他喜欢收集民间歌谣,与田间的几个男人说几句废话,正好碰见了书的主人公--“福贵”,福贵讲述他既痛苦又坚韧的一生:因为吃喝嫖赌败光了所有家产,从富家弟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但只有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当福贵想要重新做人的时候,厄运却接踵而至,破产后丧父,为母亲抓药结果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就不在了,而女儿凤霞也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家里的东西全部上交,妻子又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妻子献血中因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在生产中死亡,只留下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剩下福贵和外孙相依为命。最后,死神却连苦根的生命也夺走了,福贵几乎经历了一切所能想象以及不能想象的不幸。不得不叹息,命运真的太残忍了,在经历了这么多不幸和痛苦后,福贵好像看淡了人世间所有苦难,到最后连孙儿的死他都能从容淡定面对,命运似乎早已榨干了他的眼泪……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说的题目叫《活着》真的再合适不过。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生存还是活着?但即使是福贵,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追求,仿佛活着就是目标。余华的文字很朴实,他简单地写出了那段艰苦时期中一个不幸的穷人家庭的故事,让人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人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书看起来又很残酷,一个人的命运竟可以苦到这种地步,仅仅是活着就好……

我很佩服福贵,他也在时刻敲打这我,要坦然地去面对和接受生命所给予的苦难、幸福、无聊和平庸。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83587.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