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最新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6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这篇文章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认为值得一读现推荐给您,在认真品味了作品,相信您的收获一定不少。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1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至于设计类书籍,我觉得都是理论或历史方面的东西,我实在读不下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类书籍。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

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认识作者,日本中生代国际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原研哉。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

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介绍太多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作品内容中了解他很多。现在我总结一下这本书,也谈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

笔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造,向我们反映出许多问题,然后逐一弥补这些问题,并逐步加以改进。

坂茂和厕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厕纸,中间的纸筒被改成了正方形,卷好的纸最后变成了正方形。传统的圆筒纸设计出的纸张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纸则起到了减少因阻力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并传递节省下来的信息的作用。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

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染污质占据的区域可能只有拇指那么大,但通常我们害怕脏手,我们会知道更多。最后,干净的地方会变成垃圾,因为它被扔进垃圾桶。

这些不必要的浪费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无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

所有这些都是遥远的。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够在微妙的地方改变人们的习惯,让人们自己思考,那么做这么多的宣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努力。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和出入境印章,他设计的传统印章被印在飞机的形状上,这真的很新奇和惊人,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一章很有趣。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

这一次,kengo kuma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胶带,可以放在蟑螂喜欢出没的橱柜缝隙里。当昆虫爬进来的时候,它们不能出去,只能被困在里面。非常感谢您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精彩的设计,让我们的生活确实会有很多小麻烦。

面对烟火,他将火柴直接插进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笔者的想法是,现在大多数家庭很少看到火柴,而且有一定的怀旧感。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是用火柴,但我发现我们的打火机很容易腐烂,而且里面的煤气也浪费了。目前,打火机回收利用的作用并不那么受关注。

有一份实验报告说,每一个用过的打火机都被回收利用,其中剩余的天然气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我记不太清楚具体的数据。现在我家用火柴。对于不懂的人来说,这是非常过时的。但对于像我家这样经常用烂打火机的人来说,火柴的是用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有保证。

津村农家纸尿裤、高科技新材料引领社会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将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比如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人类是制造垃圾的能手,人总是嫌泥土很脏,可是泥土却净化了那些垃圾,使地面回归干净。

有必要发明新的材料来取代今天存在的不可回收的材料。这位装饰设计师,发明了这套像纸一样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当老人有一天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他就不会被迫穿那些有损尊严和羞耻感的尿布了,对吧?

这个类似裤子的尿片至少消除了们的抵触情绪。这个设计更体现了一种关怀,连作者自己也说:“现在即便是明天我就不得不开始穿尿片,我也无所谓了。

津村耕佑的尿片证明,设计连我们的心理忧虑都能妙手解决。”看到这里时,我就想真正需要的就是像这样的以人为本,和谐的设计吧。

深泽直人和茶带。茶腰带现在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品。深泽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作者对他评价很高。我不会写他,但我只能说他的产品设计非常成功。

“再设计”的展览也达到了世界性的影响力,作者有一个观点就是“让世界未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设计的成果,但是设计师们试图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环境,好像它们仍然是未知的。我们的设计也许不需要凭空创造新事物,而是用新的眼光重新设计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更加环保,更加节能!

“设计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或许这个展览就是要告诉我们这点吧。

建筑师的通心粉。

这个展览也是作者策划并制作的产品设计展。通过对通心粉的再设计,体现建筑师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因为是食品,每一个设计都请了食评家,插画家竹冈美穗提供一个配菜谱。

这让我在看着节时多了一份兴趣。

通心粉最开始是意大利的一种面食,现在被传到很多国家,但中国视乎出现的很少,我是没有亲眼见过的。据说中国在唐代时,意大利使者很喜欢中国又细又长的面,于是皇上就赐给了他们几位拉面师傅。可惜回去后拉面师傅不管怎么教,他们都学不会。

没办法,怪不得意大利只能做宽面了。肯定里面有关的建筑学,在一个食物产品中体现,我是无法分辨好坏的。但通过这次的设计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幽默,对设计无穷尽的思考。

在我们的国家,因为五千的传统,是很难做出让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新设计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探讨,谁也不能否定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所居的位置。

第二章五感的觉醒

零四年作者策划并完成了一个项目“触觉展”。展览是同个各个方面的感觉给我们以触觉的感受。

作者设计的“haptic”展的标志,“h”用猪鬃植在硅胶的表面,让人看起来自然的觉得很别扭。这次的展览还不能画草图。

津村耕佑设计的是“灯笼”,从图片了解到,他将头发植在灯笼上,光从中间发出,头发的质地清楚展现。可是却太像头,长短的发型,让人觉得这是“鬼灯”,实在恐怖。连作者也说,这个灯笼是没办法吸引别人有触摸的意愿的。

祖父江慎设计了一个蝌蚪杯垫,透明的圆玻璃,里面整齐的排列着小蝌蚪。像是做生物实验。

伊东丰雄的门把手,是一种叫“凝胶”很软的材料做的。门把手本身造型也像手,我想到小时候一个玩具,也是手的造型,还很软,甩出去可以粘在墙壁上。这个门把手很可爱,比起一般的门把手,触感肯定不一样。

我觉得有种生命力,像是在说:“欢迎你回家,握个手吧。”

现在的遥控器都是硬的,没有任何变化。panasonic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变化多端的遥控器。不用的时候就瘫软在那里,当手触碰到时,又会立刻变硬,并发光。

这让我觉得它像是未来的东西。不知道前后的触觉是怎样的,不知道这个产品能不能流向市场。

让我举得很有意思,且有点小惊喜的是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的肌肤”。形状就是一般牛奶的形状,附带吸管。而他把盒子和食品本身融到了一起。

香蕉汁的盒子外观就是一个香蕉皮,只是有点方方的。草莓汁的盒子就像草莓表皮一样,不仅是颜色没变化,连小点点都是一样的。猕猴桃汁,盒子外面也是毛茸茸的。

看到这样的盒子是不是很想去尝尝果汁的味道?看是不是真的一样。这样的包装直入人心,但或许大量生产时这样的材料与制作过程会很费神吧。

挟士秀平设计的木屐,形状没有变,只有脚踩上去的部分被铺上青苔,还有的是松针,枯叶,雪,泥沙等等。估计脚踩上去会不自主的发凉吧。设计师是想让我们重新回到光脚的时代,真正去接触这片土地。

作者很喜欢他的设计,作者觉得我们认识事物不是靠一方面的感觉,而是五感的结合。每一个感觉都会形成大脑意识的积累,向搜集的信息。当我们有一方面的感觉带给我们时,大脑就会搜寻与这个感觉相关联的一切信息。

比如书,看到是白色,会想到它的触感是光滑的。作者也举了例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分析我们的感觉意识,这样以后讨论事物我们可以分解成很多方面。就像作者说:

“设计不仅跟颜色和形状有关。研究我们如何感受颜色和形式,或是研究感觉,是设计的一项关键课题。而观察人如何感觉物体将会给予社会新的方向。

”铃木康广设计了一个圆白菜的碗。很美观,打破我们队常规事物的看法,这样的碗或许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吧。

山中俊治设计的指南针,是纸做的,但是涂了一层防水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现在纸也不怕水了。

作者设计的谁弹珠平台,也是防水材料,看到这里时我就想到了荷叶,被称为“荷叶效应”。现在的飞机外表用的就是这样的材料,不会被雨水等污染。如果将这样的材料运用到我们的建筑的话,就不会出现,水垢污染前提的现象了。

我队这个材料没有更多地了解了,为什么没有被大量使用我也不明白。

对于作品我就说这么多,作者说:“如若我们要从感觉这一侧去重设物品再造的驱动力的话,我们的设计过程就不是始于技术,而是始于感觉认知,它是与各种科学法则平行进步的。”现在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我能感觉的退化。

我很喜欢画画,但是我的专业让我更多的接触电脑软件处理图片的技术。但是我知道软件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图片的效果是在自己脑海就该形成的,而不是软件做出的这个效果好看才觉得就是这个效果。

我们的感觉认知必须建立,而不能只依赖于软件。这就是作者说的对事物的感觉,对事物的敏感。这种微妙的感觉,不经过训练是无法达到的。

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引人兴趣的媒介

作者在这章介绍了媒介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会千差万别。我们全身都不满了脑神经,作者通过各种媒介向人们传达信息。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节目表册,作者将册子封面用上一种白色松软的纸张,在上面压上凹陷的文字,看上去清澈如冰,摸起来很舒服。他想通过这个册子作为媒介,想来参会的观众表现好客。雪白的册子上红色的火焰有颜色,像在跳跃,观众无不称道的。

梅田医院的视觉指示系统。这是一所产科和小儿科专科医院。作者为体现医院干净卫生的环境,对妇女儿童健康负责的态度,对她们的关怀,将指示文字图标等印在白布上。

白布能给人柔软的感觉,能让产妇的心理压力放松,并且白布的干净整洁的信息。我很佩服作者,大胆的创新,和细腻敏锐的分析,还有那颗关怀的心。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3

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ofdesign变成了designing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4

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设计的不仅是“设计”还有你的生活。从设计本身来看,一个好的设计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设计师,但是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让这个设计商业化或者让别人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在自己的生活中。

看完之后总结一下,《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的内容从“设计是什么?”这个宽泛的话题入手,涉及到设计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red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领域的在配置等方面;实践是以理论内容为前提,用了许多自己与他人的实践示例来解释,证明并且延伸了设计的含义。

我认为这本书有三个主要观点,即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应该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这点作者多次提出,全书都以它为中心来论述,所以我认为他是最主要的一点)2.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3.

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人们以各种感官为媒介,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品味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日本设计师。在我看来,日本的设计很简单。日本设计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自然材质的珍惜与爱护,以简约的形式发挥材料的本质,既体现了其“极简主义”美学观,又体现了其纯粹之美。日本设计以其具有的典型性和民族性在当今世界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当今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环境急剧恶化,自然资源也因此愈加珍贵,所以尊重自然、追求简单朴素设计风格的设计美学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当然这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日本极简主义的最大特点是空白。然而,在原研哉看来,空白并不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而白色本身就是一种美感。和想包容一切西方意识不同,日本的传统空间意识是空白的部分叫空间,在那里

有闲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空间的取舍、

空间意识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背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背景性和包容力,现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之中。

日本的优秀设计,大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无印良品是日本一个优秀的设计品牌。他的观念是由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出来的。无印良品追求极简主义的审美意识,甚至简化生产工艺,创造出一批简单朴素的产品。

而之所以简洁,不只因为单纯地喜欢简洁,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太在乎材质美了,而一个产品体现材质美的最好方式往往是使用简洁的造型。简单的形状可以使材质的纹理和纹理显示在最大的区域,而不是被切割成更多的小块。简洁也使视觉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不是分散,而拘束的张力则使造型更加内敛低调,弱化造型注意力,使视觉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材料上。

日本的看似克制的简洁设计其实是对物质的本质探索之后让它发挥更大的魅力。

而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书中原研哉先生举得一则小例子:在日本一次呼吁对“取火照明”这种原生态方式再关注的设计会上,面出薰先生做出一个非常有趣且另人感动的提案。他把掉在地上的树枝收集起来,在树枝的顶端涂上一层底漆,用来做火柴。

让这些树枝在返回地球之前为人类做点什么。落在地上的树枝形状很美,人们用这根火柴,可以让人们忘记忙碌的时光,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火、人以及时间万物的印象。其实说是印象最深,也不是说看到了之后印象深,在之前我就听说过这个小故事,只是再次温读起来觉得震撼不亚于第一次听到是的感觉。

只要一根火柴被点燃,大自然就会烧毁一段小树,给人类带来光明。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哲学设计啊。

读完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了作者的大智慧,他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完整,带着我们畅游在他的思想之中,原研哉从现代设计先驱johnruskin和williammorris讲到包豪斯,再到现代和后现代,一步一步的叙述欧洲,美国,日本三条路线,串起过去一百多年来现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史实。我想起书评中的一句话:“这是在设计本身之上向地域范围,影响深远程度和时间推演三个维度上的俯瞰,以“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一样的姿态带领读者走入这本《设计中的设计》。

”而这句话更是印证一般的说明了原研哉在本书的开篇第一句写的“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以一种设计。”

而这之后脑海中也是充盈着各种的想法,我认为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以生活的视野来看待设计,拓展设计的视野和范畴,是作品富有生命力,使设计与作品相互交融,交织在一起。将日常的事物通过重新的设计,再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是十分可贵的,设计源于生活,设计精髓也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将事物陌生化,当一件作品的设计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时,任然令人感到完美。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设计师只有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日常设计的本质,进而提高作品的设计质量。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5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篇6

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我没有把自己深深融入这个时代。学习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说把握未来的脉搏。

学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将书名定为“设计中的设计”,想必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书中的字句均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是原研哉设计观念的精华所在。它是经过无数的理论和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起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领悟“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出“设计中的设计”。

**:cooper

作者:张娟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99887.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