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8篇)。

以下是由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不少人读完作者的作品,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他们许多感悟。每当这个时候,选择撰写一份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更好的梳理思想和情绪,怎么样才能写一篇读后感?感谢您来品味这篇文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1)

还没有进入大学的,迫切想知道进了大学,究竟能学什么,想读什么,要干什么;正在读大学的,想对比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别人的有何不同;已读完大学的,想清楚大学生活留下什么遗憾,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补回来,亡羊补牢……

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就有所耳闻,到过图书馆找过,但没有借到,更多的原因是看书本来就少,进到图书馆的次数也不多,借书的次数就更少了。与此书的缘分只能拖到毕业后,听说本书出版后受到大学生的热捧。我看完后,很理解很认同这种追捧:

此书的18个话题,都是热点的问题,叙述的都是大学里的人人事事,每个大学生都不可回避,仿佛叙述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特别熟悉,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与自身有关的肯定特别关注。另一方面,作者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资本,可以从长辈、老师或师兄的角度对这些话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启发。剖析问题深刻,揭露弊病赤裸裸,用语幽默风趣,比喻形象生动……总之,肯定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起薛涌的《谁的大学》,将两者作个比较:《谁的大学》也是在讲读大学,究竟要学些什么,它是从学校的宏观角度,阐述大学的理念,想要培养人才的目标,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视野,将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关卡,如所学专业、恋爱、考验、就业和创业等等,需要做出抉择和取舍的话题,与大学生分享了作者的经历和看法,对大学生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仿佛就是生活自己身边的一个师兄,告诉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以及怎样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深入且具体。

作者站的很高。在他看来,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几年,自己当老板,是非常正常和适当的。然而,普通人并没有摆脱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没有这种能力。事实上,整本书是一个隐含的先决条件,我们经常听到并说:

在大学里,不懈努力,刻苦学习;在工作中,也是不懈努力,刻苦学习。只不过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大学里,作者每天研究多少时间和读多少书;在工作中,作者每天工作多少小时,用心研究多少时情。

这些是保证作者有今天成就的基础。作者这方面没有多讲,只是轻描淡写带过,或许是觉得那些都是应该的,应该的就不需多讲了,但这些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

大学生活才四年,经过四年的洗礼,我们做了什么改变!在这短短四年里,我们带走了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一本小小的学生证或毕业证?

p1”大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作为一个过客无法带走那些曾经引以为荣的大楼时,他们也已经无法带走原来可以带走的东西了。p13”“你只是你自己!没有雇主会认为你代表你的学校或专业。

p35”当看到“学艺不精”时,我感到非常惶恐,好像就是对着我说的。大学里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不知从何下手开始,感觉怎么也学不完,而且没有长进,整天在矛盾中虚度,惶惶不可终日,真是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现在回想起来,很可惜很遗憾:

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思维(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做什么),分解要达到的目标,然后逐一打破,这也是行为主义的一种小步方法。同样,我们应该把需要学习的东西分为具体的目标,然后逐一实现,即积累、进步。或许受到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学东西的时候,都想一步到位,无法一步到位就不做,把无法一步到位就认定为既定事实了,是无法改变。

看见其他同学能做到的,就认为那是天赋,是顺理成章的,却看不到人家背后的辛苦积累和准备。而自己做不到,是情有可原,从而逃避了该准备的责任。事实上,一切都在改变,我们想要的也在改变。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无法控制变化的速度,但我们可以控制变化的方向,并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变化。

在大学里,学什么?记得以前跟一个读法学的同学探讨过:首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当毕业后,碰见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带着所学专业的显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含于专业知识和理念中。

如学心理学的,别人讲他们的问题,得有理解他们的同理心,如果还是经常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不认为他是学这个专业;学法学的,要求思维严谨,说话有理有据。其次,专业技能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能力的差距以专业技能体现出来,技能是要靠练出来的。

我觉得:大学里对技能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需要自己多练习。现在,毕业后,我们只有遗憾。

人生短暂,大学四年短暂,大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大学虽然相对社会而言比较清净,但其实也是一个大染缸,再怎么忠厚老实、积极进取的人都可能在大学里变得堕落不堪。p80”对于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这种诱惑的杀伤力更强,大学之前没机会接触过,没有免疫力,并且这些诱惑在短时间里集中爆发,更难防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下,诱惑多了,肯定就会顾此失彼,被分散的精力多了,还剩下多少精力可以去做真正应该做的呢!电脑绝对是消耗大学生精力的“第一杀手”,“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变成影碟机,大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游戏机。p79”还有更多人将电脑当成聊天的qq电报。

我不得不佩服商人,让人们在学习的幌子下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以前的霸王学习机,现在的电脑,都很公正,而且充分的理由让家长付出:学习!

但是要买回来干什么,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就是糊涂,用了两三天后也是心照不宣了。电脑和电视最厉害的特点:让人被动性地沉溺。

人如果是看书或做其他事,累了之后,就会停下来休息,可是电脑和电视看多了,人也会累下来,但是自我的心理暗示却是:因为我累了,所以要看电脑或电视休息,而这样下去,认识越来越累,越累越看,无法自拔。大学生最流行是郁闷,郁闷也跟累一样,越郁闷越要盯着电脑或电视“摆脱”。

用这种方式摆脱它,你摆脱得越多,你就越沮丧。你只能在沮丧中浪费时间。看了书本,结合自己的经历,感觉大学已经是这样一种上课模式(文科类):老师通知下节课的内容,提供资料或者参考书,学生回去做功课(也就是作业了),下节课先由学生介绍相关内容的知识,还有相关的评论(包括自己的看法),再评论相关的评论,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最好老师再做补充和点评。

这种模式可能更适合小班教育,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和机会。

大学,即是广大的学习,广泛的学习,用心的学习,这里不仅仅指学习课本上的东西,说通俗点就是大学生应该知识渊博,但现在不知道是我们大学生进步的太慢,还是社会进步的太快了。现在很少听过,几乎没有听过大学生知识很渊博。古时候,寒窗十年,便是饱读诗书,可当先生,现在呢?

读了小学到大学十七八年的书到研究生就是二十年了。也没有听见一个人自称为才子,饱读诗书的,至少少的连我们都不知道。

读大学,就是在读一些自己的东西,经过自己大脑思考过的东西,要不然只会喊口号,就像复读机一样,这些东西也没有任何老师教我们,也教不会。当别人经过思考2分钟记一副扑克牌,当别人一天记1000个单词,我们还在那里机械的记几个单词。……事例太多了,都是由于我们思考的太少,一个劲的复制,复制书本,读大学,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持续思考的过程。

长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需要的是我们要以一种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只有空杯,才能装更多的水。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真实的大学生,因为我们在读真正的大学。

当我们毕业的时候要听见说:“我的大学真精彩”而不要叹气。

这就是我读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一些感想。当然这短短的几千字无法表达更多的内心真实感受,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全国所有大学生:

同窗四载,往事悠悠,情谊浓浓,永难忘。

相约十年,硕果累累,名声赫赫,再相逢。

愿所有中国大学生强大!快乐!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2)

这个话题很吸引人,尤其对我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一直很困惑。我曾经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虽然我不得不交作业去想这本书,但一开始我就被吸引了。很快地,就把这本书读完了。

口语化的语言似与作者面对面谈话,紧贴于现实,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现状,并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令人受益匪浅。

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区别是什么?不仅仅只是一本毕业证那么简单,也并非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书中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学和技术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大学生只掌握书中的空内容,他们的技能可能不如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大学生真正需要学析的是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需要的是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我们应该从教材中学习,但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大学生有理由使自己更深入,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首先要读有深刻思想的书;其次要把自己的思想植入现实的土壤。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

书是良师益友,读大学,必先读大师。大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知识,还能做到文以载经,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以书会师,延伸自己。

而若没有对现实的关注,如果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那他只会被这个社会孤立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和了解。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你就会发现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十字路口,为了避免犹豫,尽量避免走弯路,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明确我们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因此,生活规划是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仔细权衡自己的动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3)

上了大学后,觉得时间流逝得那么的快,一眨眼间就一个月,一拂袖便一个学期了。回顾大学第一学期,我问自己忙什么,学到了什么。但仿佛我都答不上来。

显然的,对大学自己还是一脸的迷茫。尽管身在局中,但还没领悟到大学的真谛,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去亲身尝试。但如果能得到“高人”的指点,自己不就可以少走弯路,少绕道了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解开了我对大学的许多疑惑,开启了大学不为我知的一面,看后让我不禁感叹“这才是读大学啊!”

真心的那一句,一开始只是想应付地看一看,但读下去才发现自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了,这并不夸张,因为书中的每一小节都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都是自己在一直思考的问题,都是自己想深入了解的细节。从学习到生活再到爱情,我得到了很多灵感。

下面是我最有体会的三点:

1) 大学仍要保持刻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同学以高分考进大学却以不堪入目的成绩结束他们的学习生涯,在职场上又是失意。那是为什么?

既然能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就证明了他们的潜在实力,他们在智力上绝不输给别人甚至更胜一筹。问题出在他们的松懈。谁说进大学后就可以“好好享受人生”,把学习搁一边的?

多少人被这种观点灌输了,彻底征服了?特别是我们重点院校的学生,优越感油然而生,对非重点的学校,技校很是看不起。但大学又是一个新起点了,有没有想过在自己过得惬意之时,别人在加倍的努力着,长期以往,即使你再聪明也只能跟着别人跑。

二本,三本的学生本着勤奋也能考研到更好的大学去,或是拥有拔尖的技能。在职场上,你作为重点大学毕业生很可能会比他们少。此时,你还觉得自己很有优势吗?

还会看不起他们吗?因此,即使你的学校好,专业好,也不要自满。竞争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

如果你的专业很冷,你不必一个人悲伤,只是害怕学得不好。我很庆幸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就更要珍惜,更没有不努力的道理,特别是知道学校好,就业率高,那只是个概率,跟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如果你行,别人只会肯定你一个人,不会说你们学校的都很行;如果你不行,别人只会对你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你们专业的人全部打死”。

所以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是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勤奋刻苦,在大学岂能丢弃。

2) 通过实践检验自己: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即使我们缺乏一些生活经验和经验。在学习之余不妨找份兼职,既可以赚点外快,又可以进一步接触社会,试着融入其中,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与能力。

赚钱不是最主要的。兼职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把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并从书本中收获一些你学不到的东西。而不同的兼职工作会锻炼我们不同的技能,如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我趁着大一学习不太紧张找家教。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是有所收获的。比如面试技巧,如何让人对自己印象特别深刻,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与学生相处融洽,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等等。这些都与我的专业关系密切。

在这期间,我也能感受到工作的艰辛,这使我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在利用空档做份兼职怎么都比窝在宿舍睡得天昏地暗或玩电脑强得多。作者的做兼职要有的放矢我很赞同,时间有限,因此要根据自身特长与人生目标寻找相关的职位,并非毫无目的。

另外,兼职要有度,过犹不及。“有些东西你毕业以后将用几十年去学,所以不用急于去学;而有些东西你走出校门就再也不会有机会去学了,所以一定要抓紧去学。”这是真理。

3) 人际交往热情大方:大学的人际网络也许将在日后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我们为此要开朗活跃,多结交朋友,结交各类朋友。在与朋友相处中热情宽容,不要怕吃亏,只有你对他们好,当你有困难时他们才不惜援助之手。

读完这本书,我对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知道如何使这所大学更令人兴奋和更有价值。奋斗的激情又一次点燃了。加油!属于我的大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4)

自信、独立地做一名理性的大学生,是我读完覃彪喜所编著《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感想。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以一个路过的人的身份,给大学生们提出了18条建议,并给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每一个观点,使建议更为简单、易懂、令人印象深刻。而当时作者已是一位年仅25岁的董事长。

作者所告诫的18条忠告,都能从多方面并例举相关例子来比较全面地分析其观点,而且其中牵涉的角度也较广。作者从专业学习、就业技巧、为人处事、规划创业等生动形象地分析、讲解,其中也有很多语句也说出了我们大学生的心声。书中很多见解也比较大胆、新颖,虽然书中部分内容会惹人争议,但却是少见的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读物。

读完此书,除了见识到一些新见解,还发现其中还有很多与作者具有共鸣的思想见解,使我感觉获益良。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章节。作者就以“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切入,分析探讨我们大学生如何与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校生区分开来。

结合实际,有很多学生投诉。我们就业的时候,所谓的大学生比不上大学生。因为一个岗位的招聘不止是看文凭的高低,也有技能的熟练程度、经验等。如果我们的技能不如别人,即使我们是学士学位,我们也不如大学。

有一次我们跟老师提这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我们大学生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技能。秦彪喜的观点是,区别在于大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和问题,都需要具备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来源于我们对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即我们大学的所有课程,包括道德、智力、身体和审美的发展。因此,我以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些疑问,并将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实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立、系统的人,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为了让自己更深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我想我需要做这本书作者提倡的事情:多读一些思想深刻的书,说我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刚进大学的时候,或许是由于时间比较空闲,而且斗志比较强烈,自己会常去图书馆看书,无论是与专业相关还是陶冶性情类的书籍,可是随着学习、工作的忙碌,就渐渐把去图书馆看书、借书的习惯淡化了。

所以,我认为懂得反省、积极进取也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态度。

此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因为没有目标注定要兜圈子,目标不能恒久也照样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牢牢把握专业知识,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快实现个人价值。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5)

我的大学

进入大学将近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见识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也认识了一群来自各个城市的朋友,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让人赏心悦目的晚会和文艺汇演等,好像经历了很多很多,可是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进入大学后的我和以前有什么区别?这一年半的大学生活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才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但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似乎很少。

我不禁问道: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难道读的只能是书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又何必花大把的学费和青春来这个叫做“大学”的地方读书呢?

覃彪喜先生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就对这些问题作了很好的解答。

他说:上大学就是读硕士、图书馆和同学。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读大学,必先读大师。

一般说来,能成为大学教师的,是知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抓住机会和老师交流,甚至是争论。也许很多问题在你脑海里困扰了很久,在你表述出来之后,老师三眼两语就为你廓清了,很多你坚持已久的观点也可能会在老师轻描淡写的分析之后被你摒弃或者修正。

所以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这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阅读或者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

听讲座也是一种向大师学***法。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学里的讲座都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的,可是上个星期听了黎红华先生的《如何提高面试技巧》与李远沛先生的《无惧与坚持》这两个讲座,真的获益良多,他们用自身的经历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在欢笑之余也得到很多启示,而这些是从别的地方学不到的。

除了阅读大师,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记得有位师姐和我说过:如果你能把图书馆其中一层的一半书读完,那你就很厉害了!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五层楼,这么多书如果用的不好,真是浪费了。

不过去图书馆借书需要有个取舍的标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键三郎曾说过:“要多读好书,只有不读坏书。

”图书馆里的书各种类型都有,有些可以说是垃圾,因为没有实际意义。我在大一时就经常到三楼图书馆借各种**来看,现在想想那根本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还浪费了我很多时间。所以在读书的时候也要有所取舍,不要什么书都读,因为看一本好的书就像与一位哲人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而看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书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浪费时间,这可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的。

此外,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会有他的长处与优点,我们要学***是他们身上的优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而且,在大学里,大家学的专业不一样,多与其他学院或班级的人交流,可以间接从中多掌握一些知识。况且,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做错,是因为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才猛然发觉:原来我们错得那么离谱。

所以,通过别人的失败与得失,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一些从我们自己身上领悟不到的东西,这些是我们要加以改正的。

硕士、图书馆、学生,这是大学的目标。

我想:应该几乎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会想:经常旷课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但覃彪喜先生却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律能力的人。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会选择逃课,也自然会有他们的理由(当然,睡过头除外)。有些可能是因为手中的工作实在抽不开身,有些可能是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要急着去做,也有些可能是因为觉得上那节课学不到什么东西,倒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学到的可能还更多。

通过独立思考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不经过思考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那些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毫无主见的学生只会按照固有的模式做事,不懂得变通,最后的成就可能远不及那些逃课的学生,因为那些逃课的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才是最好的,所以思维比较活跃,做事也比较灵活有技巧。所以“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支持同学们都去逃课,君子要有所逃,有所不逃。有些课去听老师讲跟自己学***所不一样,例如有些老师会在讲课时加入一些课外的知识,如果你不去,那你就错过了。我之前提到过大学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大师。如果你不每次都去上课,你怎么能和老师交流呢?

所以说,该上的课还是要乖乖去上,如果你觉得有些课去了等于没去,那不妨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但前提是老师那节课你已经掌握了,这样下次如果老师提问的话也好有个交代。

大学生真正想学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把这些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覃彪喜先生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我只看了其中几个章节,但已经感触颇深,而且对于如何度过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涯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规划。

记得《铁屋中的呐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皆非草木,草木可以在这片校园年复一年的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所以,在大学四年里,我一定要留下些什么,或是早上在椰林晨读的身影,或是晚上在图书馆认真复***忆,或是参加某一活动的精彩,或是认真工作的成就等。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四年,其中的欢笑与泪水,酸甜与苦辣,等到毕业的那一年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所以不管是开心的还是艰难的,我都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选定一个目标,然后勇敢的走下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6)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是平静的,静的犹如眼前的人工湖,碧波无痕。然而越是平静,越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抬眼远眺,天空中有苍白的阴影。

呵!没有雨或晴朗的天气,甚至呼吸着窒息的味道。我不知道我所有关于大学的迷惘与疑惑是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答案。

但无形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细细摩挲着书中的内容,久久回荡在耳畔的竟是书中伊始提到的尹天仇的这句经典台词。这是一句维护自尊坚定他的立场的反驳,略显苍白却又让人心头一怔的反驳。

在这个物以稀为贵,可大学生满地都是的社会里,我也想说一句:“其实,我是一名大学生。”然而我所要维护的自尊呢?

我的立场呢?都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大地上隐遁了吗?

“大学生的标准是顽强自取,不懈追求。”所幸,覃彪喜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朴实无华却很实在的八个字:

顽强自取,不懈追求。其实,或许道理谁都懂,只是有时候需要别人在你浑浑噩噩的时候提点一下。正如这八个字,于我而言,虽没有醍醐灌顶之意,却也能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水中月,如火中屑,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闪着点点微光,照亮我远眺的风景。

不得不说,秦彪喜是一个有着伟大理想追求的成功人士。他在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大学生有理由更加深入。

而对于这个“深度”,一是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其次是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里。所以,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无知的小丑表演观众。我只知道如何看小丑的丑陋外表和滑稽表演表面,然后笑。反思自己都看过哪些有“深度”的书,除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课内外要求读的名著,竟再无其他印象,不禁觉得从前那个一直以读了许多书为豪的自己是多么可悲。

而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似乎也是单见浅闻,更别提将自己的思想深深植根于现实中了。推杯换盏一朝又一朝,茶凉酒醒方知一切都已付笑谈。所幸,人生漫漫长路,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为时未晚。

海上月是天上月,灯下明是心上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起码做到的就是“心明”。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的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即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不断努力。

正如笔者所说,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回避三个方面:经商、从政和学术。初入大学的我也曾迷茫过将来的自己准备从事哪个行业,而当看完作者对这三个行业的理解及剖析,对商业感兴趣的我似乎找到了一条需要我用独立的思考与能力的锻炼来铺垫的幽径。我亦知道自己该如何见微知著,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如何深入思考,从思考中得到快乐与满足,我又该看些什么样的书……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本书的提点下,让我这艘漫无目的被狂风暴雨肆虐被迷雾笼住的小船看到了远处隐隐发亮的灯塔,找到了方向。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总有老师问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否是自愿的,得到的答案却是千篇一律的被调剂过来的。“秘书学”这个专业,起码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是冷门的,以至于刚开学就摩拳擦掌带着转专业的雄心壮志。现在,不能说秦彪喜先生的书改变了我的观点,但书中的专业观点让我深深地停止了想转专业的念头。

秦彪喜先生说:我不怕专业,我只怕学技术。大学生毕业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不在于专业是否受欢迎,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专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想,一开始,转专业的想法只是对我能力的一种否定。若论冷门,覃先生的专业不是比我更没有就业的机会了吗?可是偏偏别人就成了那支东南竹箭,难道我就不可以吗?

可以!只不过需要我拥有人格的独立,深厚的学识,思辨精神的提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态,谦逊大方的性格,还有勤奋以及人脉!

勤奋自不必说,书中也提到: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只酬勤。懒惰一直是一种恶疾。每个人都开。没有人愿意进入埋葬青春和风华的坟墓。

而关于人脉,却是大学四年必须要努力经营的,关乎着自己走上社会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否在危难时刻,有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你。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而人脉的最高境界便是互利。

就其自身利益而言,其重要性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7)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能力,当然还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学习别人的知识,所以我们总是走在别人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时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里的各种证书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他们通过了4级或6级,计算机3级,也许还有很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会忘记。

四、六级考试只是敲门而已。英语口语应该比书面语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经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把。

在大学里做兼职也是一个问题。找一份业余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不仅可以锻炼自己,还可以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积累社会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上大学就是学习生活,找准方向,培养处理问题、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博大精深的人。

我看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份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更快的转换角色。

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理智的去处理,尚且爱情是等待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正是这样,但肯定比下班后好,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篇8)

大学是迈入社会之前的垫脚石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2012级英师六班庄清莹

幼儿园,父母边陪我玩边引导我“要做个好好学习的孩子”;小学,父母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考得不好是要挨打的”;初中,父母在我耳边唠叨“要考上一个好高中”;高中,父母紧张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我“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期望”;现在,我大学了,父母对我说“你自由了”,可是,我迷茫了。我不知道,在大学里我应该一心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应该一心玩乐,补回过去逝去的时光,再加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或者我应该注重各种打工兼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还或者……有很多的可能性。

懵懵懂懂的过了大一的第一学期,辅导员推荐我们假期看看覃彪喜的著作之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的内容是关于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出版后持续畅销,在高校师生中广为传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

我本来一点点打开文档的兴趣都没有,可是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评论,来自匡澜,25岁,北大金融学硕士,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如果你看腻了东拼西凑的大学生指南读物,这部绝对原创的书稿一定能够让你耳目一新。没有枯燥的理论和陈词滥调,作者让我用真实而深刻的经验重新思考过去,定义未来。”我就想,是什么样的书能有那么多那么深的回响?

看看又何妨。

作者的观点在这本书的第一节中基本清楚。他反对只学专业技能。我认可。

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只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不被别人认可。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和使用外语,而站在街上的老太太也可以。而且大学四年了,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所以我认为我们也必须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几年前,我曾在网上读过一位大学老师写给他教的那个班同学的信,他说“你们现在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不会独立思考,而是很多人连一点对于基本知识的重视之心都没有,口口声声地反对死记硬背、口口声声地要活跃氛围和自由发挥,其实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因此,读大学首先还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这算是陈词滥调,但它不会过时。你可以想象,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即使在写一封信的时候,如果被发现在写作和格式上有错误,他会多么羞愧。

可惜现在很多人并非如此反应。

好像从很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大学了,你都不逃课那你还上什么大学”、“学生为什么会逃课?都是老师教的不好。如果老师传授的知识足够吸引,或者说老师的教学方法足够优秀,学生定不会逃课”。

作者写道:不逃课的大学生不是好学生。还列举了原因: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逃课现象由来已久,只是如今愈演愈烈罢了。的确,现在大学的一些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实在不高。

我曾经读过一份报纸,上面说:逃课更多地反映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打乱了现有的金字塔型人才需求结构。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过去原本纳入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高校大学生,从而使高校师资结构失衡,课程设置及教材等与现实需求越来越脱节。在大学里,有些班级,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有人说上课太枯燥,老师没有水平;有人说想打工挣钱;有人说理论知识没用,不如去实践。

其实许多人心里的“大学”,是能提前工作赚钱又能混个文凭的,不能完全脱离校园,只是因为必须通过最后一次考试才能毕业。可是我们都很清楚知道读大学并不是进剧场、听演唱会,清楚知道老师不是演员、不应讨我们这些观众的欢心。现在有很多格言,比如互动、氛围、感染力等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面性、趣味性。

然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文化知识是很困难的。理解、记忆和思考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都离不开努力工作。读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艰苦的。而大学的宗旨不仅应该是毕业后能够胜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走出校门后,我们不仅要面对一份工作,还要面对整个复杂的社会。

总的来说,大学生仍然是我国的知识精英。如果这群人集体沉溺于肤浅、浮躁、低级趣味之中,谁会想到更深刻、更宏观的问题?

这本书还用更多的篇幅来讲述专业选择、学习过程、择业等,对大学生也有现实意义。但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是对知识的热情和学习的精神。说实话,经过十多年的精神压迫和错误的思想灌输,一下子,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真的有太多的大学生丧失了自觉刻苦学习的精神。

更多的人在考前变成了怪物,占据了图书馆,崇拜上帝,寻找重点。每到期末,都会发现网络话题上,各高校的图书馆沦陷,之前考试的题目,今年更有网络名言“不求做学霸,只求不学渣”的出现。

大学是进入社会的垫脚石,大学是一个过渡阶段,帮助我们向社会过渡。大学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了书本,不是为了网络游戏,不是为了表现点,而是为了了解未来的社会,更好地规划我们未来的生活。

本文网址:http://m.1467.com.cn/fanwendaquan/54322.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