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

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在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我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在撰写读后感时,应该着重表达那些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现在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给大家提供了一份简单易懂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

“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就像一滴墨水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渲染。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看完全文或者是没看到最后。我们肯定无法理解这句先在卷首的话的含义。但是我们应该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题,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吧。

看完后,确实我的推断没错。只是这如何兴、如何衰细嚼谁能知道。有时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许它只需要一个悬念,一个线索,和一个可以被一点点猜测但不能确定的暗示。

其实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或是人们赞同值得谈及的经历;每个人都冲动过,做过错事,被惩罚过;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个突然迸发的奇想干过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们有事情大小不痛、影响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质却质量不同而已。

每个人都会孤独,所以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政权的统治下。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酷,人民的盲目服从和无知,拉丁美洲长达一个世纪的历程,一直在重复这个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人民团结起来,走向文明、开放、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和他的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勇气和开放的精神创造了马贡多的繁荣。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

他决心开辟一条道路,将马贡多与外部世界的伟大发明连系起来。不幸的是,他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死在那棵树上。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和马贡多的文明一起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

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的选择,无论是叙述的方式,还是表达的方式,无论是典故的引用,还是故事的编排,都令人惊叹地运用了它的极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诡异,再加上作家为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而创作的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和**倒叙手法。

作者的独创性和文章的起伏似乎是对读者最大的挑战。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一《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内容复杂,人物众多。加西亚·马奎兹,这部**的作者,融合了南美文化。他描述了马贡多小镇的出现、繁荣、衰落和消亡,展现了拉丁美洲惊人的疯狂历史。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由一位专业老师读的。当时看着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种脱离现实的魔幻般的感觉,而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课上,老师也讲过这个**。

**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马贡多小镇,布提亚一家上演了百年历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

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而杀死了邻居。因此,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提亚一家日夜不安,最后被迫搬到马贡多小镇。

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

随后,这件事消失。

这总是给人一种虚幻和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故事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写照,在此向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

魔幻现实主义常常以荒谬的形式反映现实。无论马贡多发生了多么离奇的事情,都是马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知。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二我无法像他们一样,那么深切的去歌颂《百年孤独》。任何一本书,在我这里,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视不见的事实。我在想,那些人他们悲戚的命运。

他们曾经那么努力执着、那么夺目,却有一个那么荒诞和无聊的晚年。我由此又产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来不及真真切切的保护我的父母,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支撑他们。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现实。一个人,有爱有理想,就有孤独。我们愈爱,便愈发孤独。

那么,今天这个日子,于我,虽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终归不会圆满。《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全部由童年决定,某一幕某一瞬间,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这丰富而漫长的一生。走到最后,能忆起来的,也不过是那一瞬间的景象,只不过那一刻,已不带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边,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在生活的过程中,坚持最初的不完整,已经迷失。

敞开那颗心,拥抱世界的美好,注定是残缺的,却遇见了幸福的人。

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乐,却祝自己豁达知足。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离奇和不可思议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建立起来的马孔多镇一百多年的变迁,再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拉丁美洲的历史图景,为读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当然,也锻炼了我们的耐心——长到记不住的姓名、为表尊重纪念重复的名字,能看完这本书的人都值得为自己点赞。

**着力描写了马孔多人特别是布恩迪亚家族中人的孤独感。他们冷漠、疏远、缺乏沟通、相互猜疑,在时间的循环中麻木地度过一生。在这群孤独的病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家族的始祖乌苏拉伊瓜拉,因为她足够特别,她有着其他孤独者无法比拟的超越。

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不是人的满足,而是人的不断追求和超越。具有超越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类似于“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们站得高,望得远,看到了同时代人所不能看到的事物,常人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以他们注定是孤独的。比如,王安石。

人的超越性其实就是一种本能的意识,潜藏在每个人的深处,同时,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情感,必然会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意志,使人不断去打破陈规、争取主动权,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生活。然而,这种斗争必然引起社会的不满和矛盾。王安石变法也正是因为这种抗争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产生了矛盾,故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同理,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社会秩序的约束,只能在社会秩序活动的范围内进行。一旦一个人有了超越,脱离了现有的秩序,他一定会脱离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乌尔苏拉就是这样一个超越中的孤独者。

马尔克斯赋予乌尔苏拉许多美好的秉性和特质,比如勤劳、干练、务实、有主见等,但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也不懂很多深刻的道理,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把她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与丈夫。她的一生是与布恩迪亚家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发展、兴盛以及衰败,她为建立一个充满温暖、快乐与衣食无忧的家努力了一生,奋斗了一生,耗尽了一生。这只是她的理想,但她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即使失明了,她仍然在心中培育自己的理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

事实上,这反映了她在性格上的超越,但她理想的幸福家庭生活并不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没有社会基础。所以她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个梦,不能实现,她只能是一个孤独的人在超越。乌尔苏拉活了一百多岁,她在自己的一生中独自挣扎,从没有放弃过要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念头,可现实对她总是残酷的,一次次背弃了她,最终,她在挣扎中留给世人一个心痛而又孤独的身影。

我想,要是乌尔苏拉从一开始就知道她的理想无法实现,她还会不会坚持去追逐梦想?若不坚持,她是不是就有可能成为这家族中唯一逃脱孤独命运的人?依乌尔苏拉的性格,知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结果如何于她而言并不重要,毕竟她的悲剧就是与她性格中的“不肯向现实生活妥协与坚持”密切相关的。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纵使知道终己一生抑是难逃孤独,也愿自己能高歌往前进,向阳而行。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尔克斯因这本书获得“二十世纪文学标杆”,是名副其实的。通过叙述布恩迪亚家族从发迹、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七代家族成员的生活和感情历程,同时也影射着19世纪殖民扩张中南美洲的历史进程。绝妙的是,这本小说的命名――百年孤独,不知多少人仅凭这四个字便拿起了这本书,因为这四个字直接戳中了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感觉――孤独,这是人性的底色,非褒义也非贬义,就是一种无法逃避、抑或是不自觉的依赖。

读完一遍,感觉这本书和《红楼梦》有点相似,更让人觉得马尔克斯的伟大。都有一个推进家族发展但终究徒劳一场的女性:乌尔苏拉vs.贾母;都有男性角色对左右家族命运一筹莫展后的无奈和遁隐:奥雷里亚诺做小金鱼vs.贾敬修道;都有着情欲纠缠交错的畸形恋情。历史的洪流当初怎么将好运投递给一个新兴家族,将其推向光辉灿烂的顶峰,也会以种种方式将一个家族推向覆灭。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以这条客观规律为主线,这本书中一代代的人物性格,可以理解为对第一代家族创始人性格的衍生和放大,在生活、生意、战争、爱情、欲望、求知等几条线索上演绎着家族性格中内敛和奔放的对抗,对抗中的无奈,无奈之下的孤独。

领跑者的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之王”,他带领20多户人家从无到有缔造了马孔多。从他对科学疯狂的好奇和实验,就能看出身体里流淌着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的血液,对财富的欲望驱使他钻研炼金术,在吉普赛人将外界新鲜玩意儿带到马孔多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为自己的好奇心买单,但乐观进取的开拓精神丝毫不减。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止贤内助乌尔苏拉对她的提醒,在他带领村民尝试走出马孔多失败后,乌尔苏拉以死反对他的“不务正业”时,“他一直凝视着孩子们,直到双眼湿润。他用手背擦干眼睛,深深地叹息一声,接受了现实。”探索科学、财富、新世界的领跑者,就这样被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拉扯到日常生活中,在实验室里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间歇,他能感到心里一种按压下去的精神在马孔多的袅袅炊烟炊烟和湍湍河流里显得孑然而又乏力。这种感觉表面上是乌尔苏拉压给他,实际上来自于他意识到被科学发展抛在了时代的队尾,他的才能与时代的步伐脱节了。他能从一个简单的罗盘和观星记录就推断出地球是圆的,足以证明他的聪明,然而他接触到这些的时机太晚了,滞后于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两三百年,这加剧了他的无奈和失落。这份孤独,与林则徐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时的感觉,或能找到共鸣。

建立城镇后,外来势力逐次登场,里正、教会、内战军队,让老何塞倾注心血的马孔多渐渐失控、旁落、糟践,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改变马孔多的厄运,只是比别人提前感受到了绝望。因此他比马孔多其他任何人更早、更多地承担着忧虑和歇斯底里,直到从众人的“正常”中脱颖而出――“他疯了”。一个历史进程对一个小城镇所有的摧残,都被他一眼望穿,跳过了殖民者处心积虑、潜移默化式的演变,一下子让他怎么能承受得住,不疯才是不正常的。

2.信仰加持的孤独

乌尔苏拉,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创始人老何塞的妻子,她总是在家族命运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发光发热,即便是迟暮之年也是孜孜不怠。她前半生仿佛没有孤独,因为她没时间感受这些,从创建马孔多的那天起,要承担老何塞丢给她一人的家务劳作,后来的小动物糖果生意她也是尽心尽力,在晚上睡觉前还不忘检查是否有小动物没有用蓖麻油点上的眼珠。她身上有一股劲,如同家族的引擎,有她在家族就有向前推进的动力,就有收入的来源、就会有人打扫院落、收拾虫子不受侵扰,有她在家族子嗣们就不能胡作非为、不能在马孔多制造独裁恐怖。然而,上帝给她的这股劲终究要收回去的,当她逐渐向衰老低头时,一辈子该感觉到的孤独才像雪崩一样扑面而来,在弥留之际她重新认识着家族的每一个面孔,宽恕着每一个灵魂,但还是保留着一份对生命不公的愤怒。

“乌尔苏拉又不禁自问是否应当索性躺进坟墓让人埋土,并毫无顾忌地质询上帝是否真的认为人心如铁足以经受这许多痛苦的折磨。她问了又问,愈加惶惑,并感到无可抑制的强烈欲望涌上心头,想要像外乡人一样破口大骂,想要让自己最终能放任片刻,那是她渴求已久却又反复拖延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她不再逆来顺受,而要痛骂一场,把整整一个世纪忍气吞声压在心底的无数污言秽语一吐为快。”

她付出的一切,最终也没有换来晚辈们对她晚年该有的照顾,甚至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如果说老何塞的孤独是源自内心的失落,乌尔苏拉晚年的孤独则是对终身信念的疑惑,她迷失在自己一生奉行的信仰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中,彷徨不堪。一方面来自她对家族的热爱和晚年被冷落的反差,另一方面来自她对上帝的忠贞和家族承受苦难的不公,一刻得不到答案,她便多承受一刻的孤独。

3.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与生俱来并且超凡

奥雷里亚诺上校,二代轴心人物,在母亲腹中便会哭泣,乌尔苏拉觉得这个孩子以后注定是不懂得爱与被爱的。与生俱来的内向、孤僻,继承了老何塞的远见卓识,对自己的追求多了几分沉稳冷静。从马孔多为正义带领村民起义开始,戎马半生,16次战争均以失利告终。当他感觉到被人利用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翻滚,便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志,战争的血腥已经让他对生死麻木。当他准备以自决了结一切时,却被医生设计的小诡计拣了一条命回来,最终将自己沉浸在做小金鱼的工艺中回避现实和回忆。

如果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可以继承的,那么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叠加着和老何塞一样的无奈感,老何塞屡次想要走出马孔多但最终放弃,奥雷里亚诺带领马孔多的人民出战,结果屡屡受挫最终被人利用还加以土匪的罪名,于是他第一个感觉到战争的虚无。战争的麻木让他可以剥离普通人的孤独感,他被拥戴过、被批判过,没有什么失落和疑惑是能让他感到孤独的。反过来,孤独是他内心唯一的避难所,他专注于周而复始的小金鱼制作和消融,那是一份连自己都忘掉的专注,直到临死的一天。

“从年轻时代起,他第一次让自己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仿佛回到了吉普赛人到来时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神奇下午。”

4.美人儿蕾梅黛丝不孤独

美人儿蕾梅黛丝是第四代的'长女,有着漂亮的容颜,和令男人无法忘却的气味。她超脱凡尘如圣女,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个布袋,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白床单随着漫天黄花飞雨升天了。之所以说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不孤独的人,是因为她本质上不属于这个家族,甚至不属于人类。她天真烂漫,没有一丝邪念,即便是对屋顶偷窥她洗澡的人,也善意地提醒小心掉下来,而不是考虑自己被别人偷看的窘迫。她的结局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的物化,化为满天飞舞的黄花瓣随风而逝。

从她身上,我猜测马尔克斯或许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就没有孤独了,因为孤独本身就是个体的感受,这可能是这本书对布恩迪亚家族式孤独的一个活口,但显得那么缥缈虚无,非现实所能接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尔克斯是想用这种方式,更进一步地关闭小说人物们逃离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出口,现实世界中摆脱不开的,认了吧!

5.狂欢驱走不了寂寞,人潮退去后狼藉的街道更空荡

奥雷里亚诺第二,第四代次子,与情人厮混,因畜养的牲畜繁殖惊人聚敛了财富,喜欢狂欢和餮食。南美洲的狂欢节是一大特色,期间人们纵情于喧闹和美酒佳肴,是一种传统。从第一代马孔多人就是,乌尔苏拉买来自动钢琴让老何塞鼓捣坏了,“然而,那二十一位当年深入山林西行寻找大海的无畏勇士的后人,执著地绕过错乱乐声的暗礁,翩翩起舞直到天明。”可见,狂欢派对玩得并不是音乐而是氛围,激情被喧闹点燃再传染开,短暂、奔赴、狂野的,这是纵情酒色的奥雷里亚诺第二喜欢的,但这些不持久的快乐如划过长夜的流星,留下的只有漫长而深邃的寂寥。

“让一让,母牛们,生命短暂啊!”

这是奥雷里亚诺第二在狂欢派对的口头禅,最终也成为他葬礼上朋友们恶搞的致辞写在了棺材盖上。随着精力的衰退,他后来逐渐对狂欢失去了激情,任何喧闹的聚会和歌舞宴饮也填满不了他内心的空虚。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大雨,卷走了他所有的牲畜和财富,他和情人又回到了走街串巷推销彩票的窘境。和情人的激情消失殆尽后,彼此逐渐成为了朋友般的陪伴和依赖,他仿佛才刚开始体验人间真挚的感情,却又更觉得空虚难以填补,最终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6.排除孤独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第二代阿玛兰妲,终身未嫁,贞洁一生。曾经和丽贝卡同时喜欢上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在丽贝卡退出后,皮埃特罗因追求她被拒绝最终殉情。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直到死去也没解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寂寞的驱使下与侄儿暧昧,荒诞的经历让她警醒,最终在无法摆脱的孤寂中足不出户,开始为自己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阿玛兰妲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她在不该爱的时候爱得那么深,在该爱的时候却把自己藏起来,乌尔苏拉最后说她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或许是温柔到了极点就表现出来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爱情。

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都是这样,在一次一次尝试挣脱孤独的纠缠时,却发现自己的无力和荒诞,在不屈和忍耐的对抗中退出,将自己挤压到一个生命的角落里,至死方休。绑在树上的老何塞、缩成一团的乌尔苏拉、只埋头做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关在屋里看羊皮卷的阿尔卡蒂奥第二、修道院的梅梅、……

畸形的开端,必然如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预言,会在畸形的结尾中收场,随着一场暴风雨将一切卷走,如同“白茫茫一片真安静”的结局。存在即合理,首先被时代选择的应该是正确的,否则在被抛弃的进程中置身其中的生命会有坠落失重的孤独和飘零感,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如果马孔多足够强大,不受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摆布,即便是孤独存在,也是一种桀骜不驯的坚持。但是,没有那份支撑孤独的强大,孤独就成了折磨人的毒气,不论是否出卖倔强,最后灵魂都会被扔到孤寂的角落,被时间耗尽。

不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纵使历史长河荡涤着多少喧嚣和寂寞,也要有一颗敢于面对孤独的心,化孤独为力量,砥砺前行。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百年孤独真的是一部巨作,内容非常充实,首次阅读我甚至连人名都没记清楚,要对作品有所领悟必须是反复咀嚼之后。

在多次阅读之后,我将**内容中的人物罗列,感受到了作者在给角色取名字,角色性格赋予以及角色最终结局上都花了心思。因此我想要单纯的就角色出发来剖析这部巨制。

首先是第一代的两位,老何赛不必多说,他的作用在这部**里只是一个引路人,他的发家过程也如同一般的**一般循规蹈矩,值得一提的是他最后的阶段,他的精神错乱最后被绑在树上然后死亡,这个在故事的结尾也被提及。结合其他一些民族特色,产生到的联想是自热是神圣的,在树上死亡的老何塞应当是没有任何的罪过的,其实也是,老何赛的行为中庸除了杀了人,没有任何其他过失与功绩,再结合他的子孙的死亡来看他的死亡方式中庸。而他的妻子伊瓜兰明显比他的预示作用强。

在节日开始的时候,伊瓜兰因为害怕生怪兽而拒绝嫁给她的丈夫,然后在雨季过后死去。这里提到的雨季很有启发性。这是伊瓜兰认为的雨季。雨季通常是伊个悲惨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开始。以上就是第一代,已经显示了女性比男性更加的敏感智慧易察觉潜在的伤害。

接着分析第二三两代,第二代明显子嗣多人物也多,第三代子嗣多但是人物却很少。二代布恩迪亚上校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总共经历的暗杀、埋伏和枪决都幸免于难,最终又回到他的家做小金鱼,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人生。但是,上校的孩子们却不是那么幸运,似乎有点父债子偿的意思,都死于意外只有与妻子生的老大活了下来却与姑母发生不伦之恋。

姑姑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贞节烈士女孩,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死去,而爱上姑姑的侄子则被乱杀。

。他们同样是不伦之恋,同样有一个热爱并致力于此。故事讲到这里接近尾声,六代奥雷利亚诺的天赋让他渐渐的“明智”起来,他最终也破解了这个家族最终的奥秘,在他破解的时候他的孩子,那个因为是爱而诞生的孩子被吃掉了,最终这个镇也消失了。

这样看来似乎是一部神话,像是宗教的教本,想要向世人诉说一些非自然的却又真实存在发生的事情。

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出现了孪生子,这两个人长得一样,爱上了同一个人,性格经历完全不同,但是神奇的是却从未有人分得清他们。生活中我也有认识的双胞胎,其实两个人的性格不同还是容易辨识的,那么剧情如此安排必定是有所铺设,最后双胞胎几近同时死亡,而反观他们的人生则是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一个共生体在分别经历着不同的人生。这让我想到有一部**就专门这么写了,世界上就存在另一个你,和你过着全然不同的人生。

《百年孤独》整部**无论是哪一次阅读你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的感受,受到作者情感的引导。在这部**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影子,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的集合,但是他又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篇幅。以上就是我对《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读《百年孤独》有感

每当生活中有不好的时情,我总是想逃避,慢慢地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很孤独。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百年孤独》时,爱不释手的捧到手中看了起来,直到昨天才看完。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 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说到作者的创作时间和生存环境,不难发现它象征着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

作者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美100多年的历史不是波浪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而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书中的人总是重复一些事情。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

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他们把文明带到这片土地上,给他起名叫马贡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文迪亚逐渐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标志着他所创造的马贡多乃至拉丁美洲的现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循环。

阿卡迪奥和奥雷里奥是家族的第二代,但他们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年轻时曾随马戏团出海,但十多年没有归来;而奥雷里奥走上军事道路,发动了一场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

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利亚诺,本书的上校邦迪亚,是一个具有传奇经验的人。他带领部下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最终使政府坐在谈判桌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

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后来,奥雷利亚诺见证了这片处女地自给自足农业的最后短暂繁荣。

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老家终于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

普通人是永恒的智慧,还是历史循环的本质?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的书,你会感觉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

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着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晚上,我突然醒来,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的脑海里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邦迪亚上校做了小金鱼,拉美迪拉起,最后一个猪尾巴小男孩被蚂蚁吃掉,荒凉的邦迪亚家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孤独感。他们饱受精神折磨,同时独处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有时候你不想告诉任何人你的痛苦。你在忍受孤独。你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静静地享受孤独。

人们一旦遇到悲伤的心态就不需要安慰,因为你无法感受到他的孤独。你的善意劝说会更加伤害他的孤独,让他感到孤独。适当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段悲伤的音乐,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达孤独的艺术,在这段时间里,只有他知道。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一天,无所事事,开启了百年的孤独,从此,被深深吸引。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从荒凉落后到辉煌,再到衰落萧条。而在那里,有一个家族一直在那里,守护着那里。一代又一代,他们都用自己祖先的名字,而那些与他们祖先相似的故事不断发生在他们身上,仿佛是一个难解的诅咒,直到这个男人的出生结束了这个家庭的名运。

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卷被全部译出之时,随飓风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因为这个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家庭,不会再出现在地球上。

虽然,这个家族不会再出现了,但至少,他已经辉煌了,创造了很多。他们创造了马孔多,搬到那里,在那里创造。起初他们很困难,但在一个老吉普赛人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了冰,还有更多。

他们有无限的创造力,其中一些人不顾一切地在战场上杀敌。丽贝卡和阿玛兰旦也曾因爱情互相嫉妒。

当后人因为马孔多的衰落和蚂蚁侵蚀的灾难而离开时,他们从未离开过。最终马孔多在圣经所记载的那股飓风中消失,他仿佛也预见了自己永远走不出那个房间,羊皮卷早已预言他会在译出羊皮卷时离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9

近日,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然那书中的名字老是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但还是比较有耐心的看完了全文。对于这样的巨著,只看了一遍自己绝不敢说看懂了,只能说有了一点印象而已。

故事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兴衰史,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极其孤独中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他们无不用各种方式与孤独抗争,然而最终都没有战胜孤独。

看了《百年孤独》,有两点感触。换句话说,我认为这本书的成功在于它通过故事揭示了两个规律。一个规律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切事物都要经历从诞生到发展,到繁荣再到衰落,没有人能抗拒。布恩迪亚家族如此,马孔多如此。的确,我们世上的任何事物何尝不是如此,既没有万岁的皇帝,也没有永固的江山。

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第二规律,我认为就是人性的规律:不管你是什么人,男人或者女儿,善人或者恶人,商人或者妓女,最终你都是孤独的。当你回忆起过去,当你年老体弱,当你明白你的最终目的地,你的孤独将像一朵云。

我们所做的就是本能地抵制孤独。布恩迪亚想尽一切办法要为马孔多开辟一条道路,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享受科学的好处,然而这些却都失败了,从此陷入了绝望,与一棵树孤独为伴。奥雷里亚上校要用战争让每个人获得自由,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不明白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从此陷入了孤独,整日以做金鱼度过余生。

乌苏娜一直在为整个家庭的发展而努力,但她最终被时间打败,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偶。她孤独无助。

因此,孤独是不可战胜的。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红楼梦》,这与《百年孤独》有许多相同之处,贾氏家族从金钱如粪土到衰败没落,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女子,无不是孤独的结局。从这一角度看,《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揭示的是同样的规律。

既然,死是免不了的,孤独是逃不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这些,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回答的,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60100.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