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合集(7篇)。

书籍给人以感悟,给人以信心,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 读后感中应该主要写下那些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一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编辑为了您的利益精心编辑了这份有用的“教育常识读后感”,记得将此页加入收藏以利日后查看!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1】

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刁敏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 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遵循和坚持常识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底线。该书共分为七章: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

从每一章的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从大到小、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书中很多的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联想想到了班主任工作亦如此。管理班级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因此,管理的本质是信任、理解和尊重人。管理在于发现、倾听和觉醒。在班级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每个学生的行动,每个学生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学习着,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还有“把儿童当儿童”“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也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做得好并不容易。正如***在书中所讲到的:

他到北京56 中挂职锻炼,带着满腔热情,做好充分准备,信心满满地去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上一堂思想政治课,最后他“仿佛一位稚嫩的新手一样狼狈不堪”“恼羞成怒”,回到办公室后,把备课本一扔,开始喷发抱怨:这是一群什么学生?!简直是人渣!

他也困惑了:怎么爱这样的学生?我敢爱吗?

因为这是对的。它几乎把那些让他失去教师自尊、经历教育失败的学生视为敌人!相信,***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真的,那些态度恶劣、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会让你抓狂、烦躁、心情恶劣、甚至愤怒……最初的时候,我们也会很有耐心,尽管受尽挫折,依然会爬起来再战,但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可能就会放弃。***他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维提醒我们:

爱学生应该是理性的爱。对学生的理性之爱,则不论这个学生的长相如何、气质如何、学习成绩如何、家庭背景如何,对老师的态度如何,教师都无一例外地去爱他,理解并尊重他的生命存在的独**值和意义,进而全身心转向每一个学生,将其生命的潜能挖掘出来,彰显出来,变为现实的生长和发展。这样的爱是“大爱”,所谓“大爱无边”,就是没有边界、没有选择、没有条件的爱。

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身上,也许还存在一些不好的品质,还有许多不好的习惯,但他就是一个独具价值和意义的生命体,我们教育者不可能让他立刻实现转型,成为每个人心中理想的那一个,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改变他,哪怕只是改掉了一个小缺点,改善了一个坏习惯。正如***在本章文末提到的,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与一个学生面对面谈话时的**,他的眼神让人怦然心动,那是一种爱的温情和柔情,从他注视学生的眼睛中折射出来,而且是那么自然、质朴……这种大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的。读着***的这篇文章,真的让人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他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

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读完这本书,就像重温教育理论经典,再次感受经典的温暖和力量!正如该书的封面上所言:

为了做好教育,教师需要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使常识可以再次成为教育的底线!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2】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宽大的教育是具有宽大心胸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曾经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儿陪生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扎进血管,只见针眼鼓出了绿色的袋子。女儿正要抱怨。她抬起头,看见了她母亲平静的眼睛。她看着额头上的汗水,禁不住停地说了几句话。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那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练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打针。太紧了。

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说:“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的希望她第一次打针时,也能得到病人的宽容和鼓励。

是的,当没有人犯错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群活泼可爱、容易犯错的孩子。有时他们课后打架,有时不完成作业。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避免盲目的批评。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问问题,听孩子们的解释。可能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

也许大家都听过陶行知先生容忍一个孩子拿着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次陶行知亲眼看见一个男孩用砖头扔同学,他没有当场训斥,而是制止后让男孩放学后去他那里。当他奖励第三颗糖果时,男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确信这一点。

我们以前是孩子,我们做错了事情。善待我们的学生,也许更多的宽容会带来一想不到的收获,也许学生会学会宽容别人。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3】

2019年6月1日至6月5日我参加了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乡村骨干教师培养研修班”的学习。市教师进修学校不但为我们组织了示范课、专家讲座和实践活动还送给我们一本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当时我的表情是不屑的:

作为从教十几年的教师,不说有多少经验,一点教育常识还是有的,还需要补充所谓的“教育常识”吗?直到培训回来,一天,闲暇之余我泡上一杯清茶,不经意地翻看了几页,哪知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来了,可以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李教授专为我们教师写的“教育常识”有哪些呢?它们是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学生常识”。

扪心自问,当你走上讲台时,首先想到的是课本还是学生?学生的思维是活生生的个体还是抽象的名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了解学生有自己的学生常识,并知道:

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

一、读懂学生的数学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依赖教材,教材中怎么编排就怎么教,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诚然,对照教材、“教参”有时我们确实能“精彩”地上完一节课。但我认为数学课真正的亮点是学生的亮点,而不是教师的亮点。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课堂难免效率低下。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热情、热情、期待、热爱,真诚、友好、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懂得获得学生得尊重,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才是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要进入学生的数学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数学思想和基础。

此外,教材编写知识呈螺旋式增长。比如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学生一开始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而等到学生再次接触分数——《分数的再认识》已经是五年级了。在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是默认学生都掌握且没有遗忘以前的知识的。

如果此时的数学老师是另一个占了一半的老师,他就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数学生活,了解他们真实的数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有教学经验”而放松了对孩子数学思维的了解。殊不知“经验主义”也会让我们如果高高在上不知沉下身子研究孩子,更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忘记初心,浑身散发出一种“匠气”。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我们有的老师经常说:

现在的小孩真不好教,就是没有认真研究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蹲下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就能引导学生思考,学好数学。

二、读懂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毋庸讳言:学生之间无论逻辑分析还是数学思维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读不懂他们在数学学***个体差异,让他们在学习上“齐步走”就会导致学有余力的同学“吃不饱”、理解困难的同学“吃不着”而老师却累得“怀疑人生”。

所以在日常的学***们要读懂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指导”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来确定不同层次的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悉心的指导,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他们有所进步;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不但要巩固基础的知识并且还要加以深入、适当拓展,一定让他们夯实基础,有所突破;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学***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全面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反过来又可以更好、更准确地对于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确保做到“因材施教”。

所以,当我们成了大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做孩子时候的感觉。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千万不要丢掉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学生常识。只有我们读懂了学生的特点、读懂了学生的基础、读懂了学生的需要、读懂了学生的思路、读懂了学生的错误、读懂了学生的情感、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4】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何为“教育常识”呢?用李政涛教授的话说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下来,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生活化”这一章。下面来谈谈本章中的各个小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首先,“教育内容要生活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来,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一点对与我们的聋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聋孩子由于听力的损失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听觉”,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都较正常孩子要差,对于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育掌握与正常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有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生活,首先他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就算是当时接受了,但是过不了过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

本节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止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刚教完不久学生就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所学的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与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说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长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着与孩子交流,没能把老师教的内容,例如句式、词语等运用起来。所以由此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能经常关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能运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例如前面说到的句式、词语等,有了运用孩子才会学的有意思,才会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来。

其次,“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一节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现在都在说聋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在提倡运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级也已经在使用普校教材。但是在运用普校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模式,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健听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聋孩子呢?我们要怎么样对教材进行选择,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学生自己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练习,把“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为学生所用,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内容选过来进行教学的。

另外本节中的“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这个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启发,丛植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着与作者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崭新的教育生活。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5】

去年寒假学校为老师们奉上了一份“营养大餐”,其中最喜欢是那本那本衣着朴素,言语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李正涛老师的《教育常识》,拿到书,即被一幅禅意悠远的水墨画吸引,浮躁的心瞬间得到洗涤和净化!打开,仔细阅读,不禁豁然开朗,又一个村庄。下面就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从中的所思所得:

一、心弦拨动,水到渠成

先秦.周庄《庄子.养生主》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

”庖丁解牛如此得心应手,归功于厨师对牛体构造有了确切的了解和把握;“油盐酱醋茶”,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便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文化自然源远流长:铁观音,沸水冲泡,质厚味醇,而,碧螺春,娇嫩柔美,宜采用80摄氏度的水空投冲泡,淡雅幽香。如此,不论饮食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了解研究对象。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学习什么呢?毋庸置疑,自然是学生了!蹲下身子,你会发现每一朵花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即便是一株“含羞草 ”,也有自身独特的芬芳,难道你能否认这是种独一无二的“美”么?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给予绽放的希望,花才会在梦中成长;只有怀有一颗等待的心,你我才能惊喜的看到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小雏菊,更能满怀激动地品味出石缝中小草优美的姿态

让花绽放,让叶舒展,教师要学会对准孩子的心弦,将学生放在心中,处于第一位,才能水到渠成的谱写出或壮烈或婉约的完整乐章。但如何扮演好调音师的角色呢?李正涛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五个部分:

1.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2.

发现学生还缺什么。三。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

4.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5.

学习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关系。只有把抽象的学生变成具体的教学对象,阅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才能发生。

二、缘溪前行,桃源胜地。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追随武陵渔人来到一处世外桃源,后为世人理想境地。教师潜心阅读学生,亦会觅得一处桃源圣境,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宇宙”!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孩子过了一周,会增加一周的伶俐。孩子一周之内,都能记住五十个新词然而大人过了一周,却还是老样子。大人在一周之间,只翻同一本周刊杂志一周的时间,大人只会训斥孩子”这就是不同**宇宙的“孩子宇宙”。

日本学者河合隼雄认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这个独立特别的宇宙与**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正如着名教育家皮亚杰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时曾对低段儿童与高段儿童进行过一组实验,结果是今天我们都认识到的:年幼儿童倾向于根据损失的大小来评价过失的轻重;而年长儿童则更注意行为者的动机意向。

此时此刻,你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执着的坚定思想?是否需要凝视那个在过去也是孩童的自己,已重新面对眼前的学生?所以说,育人先育己,一个人始终停留在生命的过去式和现在时,又怎能全面认识自己的学生?

所以老师,从我做起,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从意识和行动的角度去做自我创造,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有所改变。

缘溪前行,走进一座花园,这里春有娇羞嗔怒的杏花,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秋有金丝滚边的菊花,冬有暗香浮动的梅花.世界因花而美,因你而四季如春。可以说,教师对孩子的期望是学生梦想的沃土。

然而,当施肥过量,当土地的营养浓度大于根部毛细胞浓度时,植物却会因此脱水,出现“烧苗”现象。这样说来,“不正常期待”是对孩子的摧残!时下,何止是教师,社会也在躁动地呼唤我们的孩子“快快长大,快快**”。

事实上呢?东北稻谷之所以营养丰富,是因为其生长周期长,最长周期可达半年。而成熟的果蔬由于周期短,会失去原来的味道。

你能想象这种热切而高速的期望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吗?顾明远先生曾这样呼吁:不要用农民使用的膨大剂催熟孩子。像这样长大的孩子有**的危险!

如今,这样的案件在社会上已不是个案。高智商,低情商。学历高,素养低 。

一例例鲜活的学生案件震撼了社会,更鞭笞我们教师要将儿童当儿童,试图跨越孩子阶段尽早进入**世界是得不偿失的。历史不会因为谁童年受苦,成年后的生活也会沦落到他的脾气!在历史上,没有人会因为他的童年快乐而被剥夺**的快乐!

相反,童年不幸福的人,长大以后也多不幸福,因为痛苦挫折在他最娇弱无力时袭击了他,让他留下了无法对抗的阴影。所以,教师,我们要尊重生命轨迹,将儿童当儿童,悉心等待,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将来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以此创建一片桃花源地!

三、仁礼育人,勤勉成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成才先**”。人,定当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然而在当下,功利之心甚至蒙蔽了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当做工具和手段来炫耀自己“教子有方”“光宗耀祖”,以满足自我虚荣心。

教师中也不乏有人为完成领导任务,获得认可,实现晋升将稚嫩弱小的生命当做“追逐名利”的工具。假仁义,假礼节,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呢?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方向和归宿。

教师,应当用心真仁真礼用爱培育人。

而“才”呢?古往今来,历史上关于人才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其原因类似于无限循环,那就是勤奋!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不同于快速搬砖,高频率的重复不一定是成功的遗憾。

它是一项复杂精密的脑力体力合体劳动,他不同一般的苦,“头悬梁,锥刺股”是有力的证明。教师有权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学习的乐趣,积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刻苦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走近,肯定,关心,鞭策,教师当坦荡荡,于天地之间,以悠悠逍遥之心拨人间真善美。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6】

赵梅 暑假读了李政涛老师写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颇多。它使我认识到尊重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阅读中,不断引发自己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思考,不断产生共鸣,让灵魂不断得到洗涤。

现结合我校课改实际,把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一下。

第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属于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回归原创性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回归学生是最核心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

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学***成就,那就要给学生自由时间。充分发挥儿童提问的性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不断给予指导,提高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此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问题,不仅要说得清楚,还要让别人明白。

第二, 把质疑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对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迷信,盲目服从,养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把对已有结论的不假思索的接受转变为对已有观点的质疑。为了把质疑权还给学生,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这是不可没有的前提。

第三,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过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学生形成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成为学生自我认识的源泉。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四, 把工具权还给学生。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它不仅要有教师提供,更要有学生发现和建构。

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的权利。

第五, 把总结权还给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

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当时间,空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是释放出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上《教学常识》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我们的课改理念和做法不谋而合。此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就像书中所言:“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

教育常识读后感【篇7】

带着敬佩之心读完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感动于***的坦诚,正如其在后记中所言:“无论如何,与多数人相同,我也希望当下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作。——终于说出了这句很多人都想说,但不好意思说,最终忍着还是没有说出来的话。

上帝啊,请原谅我的坦诚吧……”;更敬佩***用生命探索教育世界的精神:“命中注定我无法通过行政权力和科技创新的方式改变人世,我所能做的,只是在书斋里,在课堂上,在教育田野中,以书生的方式,尽我所想、尽我所言、尽我所行、尽我所写,为那些同样命中注定,将肉身和灵魂投入于教育世界中的生命而思,为那些有生命之缘的读者而写,他们可能是我的同时代人,也可能是未来时代的生命,他们在未知的时空里,也许会与我稚嫩的文字,与我曾经鲜活过的魂魄相知相遇,感受到心灵共振时的微妙声响。我将为此感恩和祈祷。

”我想,有幸在有生之年与***的教育灵魂相遇,在拜读***融入真体验、真性情的常识——真常识的过程中,我的灵魂努力感悟常识,用***经由生命体验和感悟出来的教育常识来度量自我的教育现场。

为什么要隐藏别人的东西--有人性常识的人在表演和活动中成长

班级中学生小张最近跟我反映自己的东西经常不翼而飞,而奇怪的是小李同学最近更总会跟他讲:“小张,看好自己的东西。”小张对小李起了疑心和防心,终于在一次有意留心观察小李时,发现小李拿自己的橡皮,并藏在教室前的讲台里。

小张将小李抓了个现行,并拉着小李找到了我。起初我也想不通小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后来从***的《教育常识》的人性常识中明白了小李行为背后的动机——表演的需要。“表演和**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表演的需要。

”“儿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开始有了表演的需要。”***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李的行为是一种表演,想要通过这种表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样想一切疑惑迎刃而解。

由于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加之性格内向,小李在这个班级中属于“沉默一族”,活在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的阴影下。课堂上不善于举手发言,沉默不语;各项活动中也得不到关注,不能发挥核心领导的作用,游离于班级人群的边缘。由于长期缺少表演的机会,使得其心理素质、能力各方面与其他同学相差加大,内心表演的需要和欲望只能通过藏别人的东西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得以满足和宣泄。

成功归因后,我利用小李优美的文笔当众表扬了他。后来,小李的写作越来越漂亮,他把写作的兴趣转移到了汉语学习上,汉语作文水平也迅速提高。

小熊诗——唤醒教育的教育理想与常识

四年级**时,一个大眼睛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向我这个年轻的老师投来的是不屑一顾的目光。平时,他的眼睛总是一双迷离的眼睛,他的动作也很懒。

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但当我让他回答问题时,我发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同寻常,他的作文也令人印象深刻。随着跟这群孩子慢慢熟识,相互适应,其他孩子如快乐的小鸟般围在周遭叽叽喳喳,说说笑笑。他却依旧游离于边缘,坐着自己的白日梦。

后来有一天他妈妈打**给我**让我知道孩子的独特爱好——写诗。当时,我很震惊,让他妈妈把诗歌手稿寄给我,经批准后再寄到班级日志上。告诉他这个消息后,他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

之后的事情证明我这一举动增加了这个孩子的信心,他的作文更出众了:将小标题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班级中第一个使用小标题作文的孩子;作文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出现文学意识流萌芽……元旦班级迎新活动中,我邀请他为同学的画作进行即兴赋诗,他洋洋洒洒作诗几首,赢得同学们的啧啧称道,同学们赠他美誉“小熊小诗”。今日品读***《教育常识》一书,才庆幸自己循着“为了唤醒的教育”的轨迹,珍视小熊这颗充满艺术灵性的灵魂“种子”,为唤醒这颗种子提供了适当的土壤、水分、营养,让小熊的艺术天分得以萌芽、长叶、开花……

当然,***从人性、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这七个维度总结归纳出来的51条常识带着他特有的体温和气息,是***在“不惑”之年用灵魂描绘的教育痕迹。今天抱着敬佩之心感悟了其中的真谛,敬佩的是***对“常识”的尊重,敬佩的是***谦虚的为学风范,敬佩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今日站在***之巨人肩膀之上,感悟常识,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表达常识;明日能否在这条践行教育理想的路上,用生命来体验和感悟,积累和发现体现自我真性情的教育常识,能否再造常识?

我想,这也是***书写《教育常识》的目的吧。

本文网址:http://m.1467.com.cn/fanwendaquan/56534.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