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大学之路》读后感

《大学之路》读后感精选7篇。

我们从您的要求出发提供了这份有价值的“《大学之路》读后感”,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这本书,不由为它的故事情节感叹。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哪些方面着手去写自己的读后感呢?传递新思想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受惠!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

一直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能够将很多事物真正深入浅出地给你娓娓道来。

书中很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并非意味着终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没有从高中的思维转过来,或者是说也受到当时的眼界所限制,其实对很多知识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很没有目的性地去学习。高中时候,或者更早时期,自己其实是凭着对各种知识的喜爱,去疯狂吸收,然后不断练习,强化自己对于考试科目的能力,然后考上的大学。高中与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同在于,高中是有明确目标的,所有人都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之后,目标迷失了,所学是电力相关专业,有的同学安心等毕业之后进电网,有的同学去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开始疯狂学习,打算继续深造,也有一直在打游戏的同学。应该说开始慢慢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虽然当时一开始还是想依靠努力学习去证明什么,毕竟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学习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了。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自己还是利用了大学的资源,学习了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从侧面也算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零零散散也借了几百本书,虽然看完的没有多少,但确实让自己增长了很多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在不断认知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认知得更多,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较认同吴军老师对于大学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的认知: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研究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优秀的人是相互点亮,相互吸引的。作文大学只要能将这帮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一些事,去对这个社会做出改变。

大学为什么要注重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谈一下个人理解,人生很长,社会发展迅速,你学的专业可替代性太强,越是专业与单一,其实未来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学习通识教育,让自己有复合能力,长远而言对自己更有利。

书中介绍了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欧美名牌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前的现状并非孤立的点,其必定是连续的,每所名牌大学的文化,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做到更多』,莫名想起这句话,可能也是在大学的精神里面感受到了工程师的自驱吧,越来越觉得自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要有目标,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人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追求幸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2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3

书名: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作者:吴军

内容介绍: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本书主要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是获得名牌大学学位的重点。

内容摘要:

1. 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那是因为进行这些一流名校的学生成绩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啦)

2。在关键时刻获得良知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弱点,也是我的弱点)。培养两个孩子要注意两个品质)

三。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幸福,从而激发学生终身学习,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认为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混乱中度过的,缺乏职业规划,没有生活导师的指导师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

四。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是一所拥有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大学。很难想象没有思想的大学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所培养未来人才的大学,而不是传统的道家。(根据这一标准,中国许多大学并不优秀。)

5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被称为美国前五大大学

6.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首先,这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那些有潜力、有抱负、为未来社会做出贡献的年轻人的地方。

二是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第三,他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第四,他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7. 纽曼的教育思想具体来讲就是强调,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这些大学生活便不完整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自己的大学期间没有找到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纽曼教育思想相对的是源于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即提倡“研究教学合一”的办学精神。

我的理解是纽曼的教育观是通识教育,洪堡的教育观是专业教育。中国大学是传承了洪堡思想。

8个。纽曼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意识。(纽曼强调的是大学教育是通才的教育,即大行之道)

9. 很多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靠家里有点钱,为了出国而出国,在美国找个三流大学读完了本科,毕业后不仅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且回中国也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读本科时受的专业训练非常少。

10.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学校,因为他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对于硕士生来讲,只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边缘落后地区多得多,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则是教授和实验室,一位专才教育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一个好的教授不仅能在学业上把博士生培养好,而且能够让博士生有一个极其开阔的事业,并且为他们今后一生发展铺平道路。

11号。常春藤联盟包括八所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

读后感:美国一流私立大学大都建校久远,如哈佛是在17世纪末就建立了,这些大学多办建校之初的初忠是为了培养教士和牧师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学校都有自各的一贯教育理念,实现了完美的转型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一些大学以纽曼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

一些大学,如滨夕法尼亚大学,刚刚接受洪堡教育的概念。

理解了纽曼教育理念和洪堡教育理念后,也在这两天读了《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培养一生的优势》,明白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培养儿女方面,要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4

《大学之路》读后感800字: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5

《大学之路》读后感: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都修写作课程,但除了写作课程外,任何专业都必须修写作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一个人的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

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是互动,而不是简单的教学。什么能让学生直接打断老师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作者:森林里的光明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6

网络微信上,其实有好几篇很不错的《大学之路》总结了。我只是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说点读后感。

吴军博士的书真的很实惠——内容丰富,写作流畅,视角度特。

他重点介绍了北美和英国著名大学的由来、背景、培养人才的目的、本科和博士研究生与招生的区别、中国人如何突破招生歧视,以及几所著名大学的特点。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在三个方面。

第一:吴军博士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曲折。

他在清华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不在top 2, 没有直接进计算机的硕士,”只能”先工作了两年,然后去了和本科关系不是那么大的电子工程读硕士,却无心插柳地找到了真正的爱好自然语言处理。在清华工作几年,坚定了要在语音识别系统当顶尖人物的想法,于是去美国读博士,并且从一而终,没有像很多人是为了生计而读,到景气的年头马上不读。

读博期间有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得意之际却遭遇第一次答辩未过,同时也错过了it的**时代,工作从随找找变成要等等,却也因此沉下心来,奋发钻研,找到了搜寻界的一个超级算法,提高效率千倍,也成就了非常出色的博士**。在通过最后答辩的同时,数千名突破谷歌面试的人被切断(数千人被录取)。

和许多it界的老大相比,他的求学经历是比较长的,算是很耐得住寂寞。就像他自己说的,跑马拉松,一开头总是人山人海,到中途的时候少很多,到终点没多少,所以关键不在你开头跑多快,而是能否一直跑。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要指出马拉松是在不同的地方举行的。如果说大学只是开始(在很多学生眼中不是结束),那么清华就是一个高端的起点。不管你后面怎么折腾吧,至少比从一个山旮旯里出发要便利很多。

能够进入一所优质大学攻读本科,开阔视野,培养素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将对你今后能坚持多久产生重大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种很正常的社会常态。

二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华裔在名校招生中遭遇的歧视。

据吴军博士介绍,中国孩子想上名校,基本上成绩很好,而且是百花齐放。但是,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上竞赛提高班呢?到最后,如果要在国家级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花大量海量的时间做题,在***mon core成绩已经很好的前提下,剩下的时间,到底如何分配更加有特色对社会更有帮助?

我也深有同感,哈佛真的需要那么多进入到奥数奥物奥化啥等级的人吗?未必的。如果人家不觉得有这个需求,干嘛要录取你。

这些大学,除了那些乌糟糟的裙带子弟,最终主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领军人物,以及,要爱,就请深爱– 你真正的热情在**,不需要开那么多花,能十几年坚持做一件,做到最好,当然也不一定行,但感觉比一窝蜂去到处参加培训班考试比赛要实城点。(超级牛娃及其爹妈请自动忽略。)

还有一个被华裔超级忽视的地方– 捐款!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一个文化风气,私立小学中学大学靠啥过日子?不就是要大家伙爽快点掏钱嘛!

如果学校只希望享受教育,不需要财政支持,怎么能开课呢?土豪们有的是钱买酒庄,买品牌,如果真要为下一代着想,捐款给那些个大名校才是正理。

别以为这是势利。这是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规范。只是双向支持。

其实北美的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学校经常有各种捐助活动,捐钱捐物,帮助less fortunate people,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这些孩子有点”傻气”,我已经不止听到一个孩子说,如果中了彩票,首先要捐钱给慈善机构去帮助人。

将来华裔在各方面少受歧视,多收尊敬,估计还真就要靠这些有些”傻气”的孩子呢。

第三:第一流大学办学宗旨到底是啥

这个当然是每个大学都有特色的。但用哈佛大学最杰出的校长/教育家艾略特的话说,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说– “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我们不想要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旁观者,或者批评他人工作的批评家。”

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不要旁观冷漠,要积极投入参与,serve the bigger purpose, 这是最好几所大学都追求的境界。

比方说,花了那么多努力,去了哈佛,将来孩子就是去做个历史老师,估计会有很多亚裔家长觉得不值得。但是人家要的也的确是各个行业的领袖和影响者,不是单单几个热门专业去赚大钱。

无论你学什么,批判性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思维都是基础。

所以前面说的有些”傻气”的孩子,当然不是真傻,而是的确有颗大心,能够自主建立目标,不是为了爹妈钱光环读书,最终是希望能给人类生活带去正面的影响。同时,他们必须是头脑清醒、能读好书的学生。要达到这些标准,是够艰难的。

咱家小宝还小,还处在常常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阶段。当妈的当然希望她最终是在通才(wellrounded)的基础上再有特别出色的地方,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不管能否实现,有一点是从小就灌输,那就是将来,你的人生不要局限在个人的一点点喜怒哀乐里面,聪明才智是要为了大众服务的,给世界带去积极的改变。

而改变世界,永远从改变自己开始。

能带着这样的想法成长,完善自己,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车站,无限的未来还在将来。

用跆拳道学校负责人的话做个类比,得到黑带,那只是个开始。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7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了经典的教育读本。这样一位超级用心的父亲,留给作者孩子的只能是优秀。最终,作者的女儿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长跑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时间上的延续,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三种方式。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位置。从成年到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将逐步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才能够为人生马拉松赛跑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赛跑的.后半程,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持续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承传了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优质的本科教育,中国太多的学子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就连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给中国学生做升学申请辅导,也没有必胜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申请到顶级名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任何时候,学有所成远远胜过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71846.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