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集锦(8篇)。

以求最优质的态度我强烈推荐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的文章给您,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收获颇多。 透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发现并改进自己的阅读习惯,怎么才能写好读后感?我们将对您的问题和需求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1)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变“提问”为“设问”,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收集数据和信息。教师还要有容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的雅量。

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产生无穷的意味。为了合理设置问题梯度,使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问题和提出问题,就必须有不同层次的情景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开始思考。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的激增。这使得一个人有多少知识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的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未来,文盲是那些不积极寻求新知使得人,也就是那些不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的学生光学会一些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学会学习,也就是会学。

因此,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2)

繁忙的工作之余,科室每周按照读书计划组织阅读了袁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每读一篇,都给我的心灵以震撼,特别是总序里的第一句话“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观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理念上为我们做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一、教师要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贯穿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把那些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艰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育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和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品质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与奉献精神作为师德的典范。因为这些品质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与探索。因为原有的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有屏弃的勇气,这就需要有探索的过程了。这个过程的艰辛注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闯出一条崭新的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于是,这些新时代教师的品质在当今的历史氛围中显得不可缺少和举足轻重。

三、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老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是蹲下来再看学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地位,才能发现学生长大了,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这一问题,贯穿于我的工作中,成为我不懈努力进行解答的目标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3)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4)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些话不仅仅是说给孩子们听的,更应该对我们这些处于新世纪的教师说,这是我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一书最深的感触。

课改是当今非常“新潮”的一个教育新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运用中,我们也要冷静地琢磨思考一下: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这其实反映了教师的追求和困惑,也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一、课堂规则与孩子自主学习。

有序的课堂规则体现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有效的课堂规则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铺垫。教师只有维持好了有序的课堂常规,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和孩子的掌握情况,灵活机动地设计活动,引导孩子大胆地进行尝试性的操作,允许孩子操作的失败和错误,肯定孩子富于创新意识的作品。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遵循“一扶——半扶半放——放”的程序,精心培养。“扶”就是教师提出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教给孩子方法,让孩子照着去做,并经常检查。 “半扶半放”就是在孩子已经知道良好学习习惯应该怎样做并有一定的自觉性后,教师视情况,间隔性地加以检查督促,巩固其自觉。 “放”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养成阶段后,教师督促、检查、提醒的次数可以大幅度减少,但不能取消,要视情况而定。

在当前的环境中,仍然需要依靠课堂规则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但在规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应将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正如在不论有无警察的情况下,遇见红灯都应停下等待绿灯。教学中只有具有规则,并且在切实实施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他人的主体地位、同时才能保证自己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课改与孩子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出赋予孩子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活动,这是合理的。我们的课堂上常会有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内容上却是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懂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大乱。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常常要想一些小游戏、表演之类的激发他们的兴趣,也总是会出现孩子吵翻天要费好大力才能静下来的情况,为了避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我们活动的设计上应该更多的注重其内在的品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效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

现在的课堂上也重视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但也正如文章中所说:提倡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但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育不但要保持个体经验,而且要提升个体经验,将人类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孩子。

要想让自己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5)

暑假里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书中没有各种高深难懂的理论,而是关注教育现实,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等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告诉我们,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变思想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当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有以下三点。

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本书第二章有一节内容是《开放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但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下,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二不仅仅是解题工具,特别是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生活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心和及时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探寻“美”的数学课堂

书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圆的认识》一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那么,圆到底美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所有半径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圆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图形越完美。”

这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至此,以对称美为中心,以数学为载体,以生活为研究对象,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学生能自觉生成疑问,他也是在参与高层次思维的学习。当然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因此,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拓展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于“无疑”处设疑,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通过思维碰撞,积极参与,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有人评价这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让人受益匪浅。西汉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其实书中的许多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付诸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6)

近日,拜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整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课堂教学的革命”到“教育家的诞生”,《教育新理念》读后感。袁振国教授头脑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知识观念的自我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更新思想的学习者。只有及时吸收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带着问题贯穿教学的能力在于教师。”

在当今社会,创造和创新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词汇。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关注。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物种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是对其他人的创新,不是对其他人的创新。这告诉我们创造力是每个人的天赋。它与人们的智力水平没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更多的是与文化习惯和教育影响有关。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教学。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简短地说:

“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

”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对于教师来说,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他们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当他们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批评和嘲笑。但孩子们上学是因为无知。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问问题肤浅荒谬,这很正常!

因此,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的热情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读后感《《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观念,这堂课可谓是天衣无缝。

因为,我们认为,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期望,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回答了所有老识的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他们所说的所有知识,没有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

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抽问学生,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是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正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去问题教育”,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而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同样没有带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

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美国的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美国的教师认为:应该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当他们走进教室,他们充满了疑问。

那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就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

现代文明的成果不能通过教学内化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激发。

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法,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历程,感觉无论是经验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技艺都应继续发展。

要发展,首先要学习,要终身学习。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只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不再只是教师的特权。

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把这些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念的内化来指导实践;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符合学习要求的新的教育方法。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要发展,必须大胆实践。作为一线教师,要以课堂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大胆开展课堂改革,为课堂注入新的理念,使课堂成为一个源头活水。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要发展,还需不断总结、反思。我们都是凡人,凡人都有失误和失败,所以会过头来看看、想想,把自己成功的东西推而广之,把自己失误的地方警示别人,让人少走弯路,不亦乐乎!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这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很好地解决。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不少的启迪。

总之,要努力学习、实践、总结、升华,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7)

3、 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素质教育要创造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学习、喜欢学习的境界,教师喜欢教学、喜欢教学、喜欢教学的境界。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新意代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

为了工作和学习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培养创造力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和期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2、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助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轻松、快乐、活跃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便于知识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创新意识薄弱,造成师生之间不平等、不民主的关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学生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3、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美国学习一些好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创造性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动动脑筋,拓展思维,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的不足。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篇8)

繁忙的工作之余,科室每周按照读书计划组织阅读了袁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每读一篇,都给我的心灵以震撼,特别是总序里的第一句话“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观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理念上为我们做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一、教师要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贯穿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把那些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艰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育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和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品质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与奉献精神作为师德的典范。因为这些品质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与探索。因为原有的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有屏弃的勇气,这就需要有探索的过程了。这个过程的艰辛注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闯出一条崭新的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于是,这些新时代教师的品质在当今的历史氛围中显得不可缺少和举足轻重。

三、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老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是蹲下来再看学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地位,才能发现学生长大了,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这一问题,贯穿于我的工作中,成为我不懈努力进行解答的目标

苏子敏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这是作者对教育的感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笔端我们才闻到了一幅教育革命的新气息。

教育是技艺。教育需要教师开动脑子,有充分的预设,有随时准备问题的生成,从而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始终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把结果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有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的教育,实现综合教育;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他们日后的继续学习,独立处理问题提供保证等等,这些新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们教学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教育是哲学。读罢全文,我们仿佛重新认识了许多教育哲学家。孔子“天命之谓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儒家教育思想;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的五步学习法;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践行模式”;柏拉图的“善的教育”;涂尔干的“纯粹的惟理教育”,还有诸如洛克的形式主义教育、培根的经院主义教育、斯宾塞和赫尔巴特的实质主义教育观、卢梭主张“以天性为师”以及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思想。由此看来,此书是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巨篇的浓缩版。

教育是艺术,是诗篇。在这里我们也安康难道了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深湛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学科透彻的分析。科学教育的“探究与合作”;数学教育的“生活与开放”;文科教育的“感悟、理解和表达”美育的“境界、感受和体验”等等,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丝丝入扣地阐述,让人受益匪浅。

教育是思想。作者在文中谈得最多的仍是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通过现状分析作者深深体会到: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体系。他呼吁重新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三个面向”精神和“四有”素质的人才。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96864.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