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4篇)。

请阅读由大学生范文网为你编辑的“教育美而生读后感”,阅读本文后您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没有书籍就如同没有阳光,放假的时候拜读了作品,心里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触。 记录下主要思想是梳理书籍知识、写出有价值读后感的基础。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篇1】

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一书,汇集了她的17篇教育随笔,内容分为这样两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辑文章,均紧扣“向美”的主题。从郑英老师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对教育之美的享受,这也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能达到的较高的境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直面教育中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优秀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学生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是在他们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会非常智慧地予以解决。

很多老师都有类似这样的感悟,正是那些问题学生成就了他们。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中,郑英老师分享了几个教育案例:“红孩儿”伟伟、“低起点”孩子涛涛、“芥末型”绩优生子轩等。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班级里学生的影子。相比较而言,我们是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决定了我们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数。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把问题推给学校、家长,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进行解决,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教育态度,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对学生教育日常的疏导。大禹治水的办法经常被老师们引用并奉为圭臬,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词语就是——疏导。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力。但是,如果能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果能指引着学生向更高层面上发展,那自然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了。像很多班主任带班一样,郑老师的班级也有公约。但他们的班级公约里所写的,并不是几不准,如有违反,将会接受什么惩罚之类的。他们的公约里,写下的是师生共同的信条和愿景,是指向着让孩子们向善向美的具体的做法。而且,这些公约,是通过学生们的深度讨论后确定下来的,而不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家之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不只是在问题出现时会发生,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也应该施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郑英老师让学生辨认校园里的树木,查找关于这种树的传说,了解与它有关的历史人物,看它是否当选,这样,校园就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具体的环境。郑英老师几年来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是,定期走进大地,阅读大地之书。她不仅自己从大地之书上获得灵感、培养诗心,还把学生指引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是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一个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无限拓宽了之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不仅要能发现,还要能创造,能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享受这样的教育。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篇2】

10月19日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

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作者:潘竹霞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篇3】

今年暑期,听一位朋友谈起,他们将邀请郑英老师前来讲座,郑英老师是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感动杭城十大教师、杭州市首届模范班主任、杭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曾经担任过双班班主任,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捧起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激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

郑英老师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教师,要努力超越技巧的层面,走审美创造的道路,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

一、美在内修自身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无形的气质,教师概莫能外,但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我也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我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我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我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我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我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我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自己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偶尔在微信朋友圈晒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晒晒家人之间的幸福美满,是啊,我们教育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二、美在整洁有序

理想的教室,也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美的环境一定要以干净做底子。很多同事感慨怎么不管多破旧的教室在你手里都会焕然一新。净化是我的第一个法宝,我们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我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我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我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我希望我的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我相信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

好的环境布置还需要好习惯来保持。我们知道班级的卫生情况直接反映一个班的班容班貌,间接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班风。无论是第一天值日还是第一次大扫除,我都会毫不吝惜地花上两节课时间手把手传授他们方法。第一节课我会给孩子集体传授劳动工具的“使用秘籍”。正如小小的铅笔在学生手中并不轻松一样,每一样劳动工具对孩子纤弱的手上肌肉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交给孩子这些被我们想当然容易的方法是关键。我教会他们拧干抹布,把抹布叠成和小手大小一样的小块,朝一个方向擦擦完后再折叠换面,当孩子掌握方法把自己的书桌擦得一尘不染时,他们脸上别提有多兴奋。当我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地关注孩子的习惯,给孩子们的荣誉护照上增加一枚印章,颁发一枚劳动徽章,布置一些经验分享作业时,孩子们也渐渐对待值日如同对待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样。每天我们一起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静静享受属于我们的教育时光。

教育美而生读后感【篇4】

《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好书,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智慧和温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教育向美的方向。

教育是我们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家庭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也关系到了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关于美德和品格的塑造,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向美而生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那么,教育向美而生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这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所成就,还应该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美德和品格、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人。具体来看,这包括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关注和照顾,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培养,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引导和启迪等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向美而生的目标和任务。

在《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中,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教育的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实现和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和思考。比如,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不仅仅包括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关注和引导,更包括了对学生情感互动和情感表达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对学生情感健康和幸福感的保障和提升。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教育的自由和个性化,认为教育应该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不能一刀切地给所有学生灌输同样的知识和价值观,更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总之,教育向美而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强调了教育的文化性、人性化和个性化,注重以人为本、以美为旨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时更有信心和能力。

最后,我想说,《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和启示性的读物,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好地认识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使命和人生价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教育中发现美、创造美,让教育真正向美而生。

1467.Com.Cn其他人还在看

教育奇迹读后感4篇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明悟了新的道理之后。一篇优质的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方面?我们为您整理了“教育奇迹读后感”的相关资讯供您阅读。

教育奇迹读后感(篇1)

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于是我便上网查找了一此书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这本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奇迹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震撼。《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这话有点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却的的确确会对孩子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要知道,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却在有意无意中,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奇迹”!所以,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他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教育奇迹读后感(篇3)

暑假里心血来潮,买了好多茶叶,大红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山小种。于是,忙里偷闲(此忙为带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书,品香、品味、品读!

身为教师,便离不开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乐章,要用爱去谱写。几本书中,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一本《教育的奇迹》,让我很受感动。此书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些奇迹的诞生都来自于一个爱字,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周弘用爱将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令人惊叹的神童;胡厚培用爱将傻傻的儿子舟舟培养成世界唯一的指挥;荣晓鸣用爱将先天脑瘫的儿子荣博征服美国名校;名师孙维刚用爱浇灌学生心灵的成长;校长刘京海用爱鼓舞学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圣珍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人性的尊严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实在让人震撼,为之感动。特别是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在这爱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师魔术般地转化了无数的问题少年和所谓的差生。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这份爱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伟大呀!

感动书中的奇迹,也便细想身边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性格怪异、思想偏激、行为散漫、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成因,我们似乎了解的太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爱,被父母爱,被老师爱,被社会爱。爱是无限的,让我们像那些用爱创造奇迹的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勇敢地飞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让我们一起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吧!

教育奇迹读后感(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读后感教育文章精选(4篇)


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一本好的图书,我们应该要弄清论点,并将其写在读后感中,感谢查阅小编为你推荐读后感教育文章,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读后感教育文章 篇1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 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 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 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 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读后感教育文章 篇2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下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好处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己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己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读后感教育文章 篇3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恩里科一年里的日记。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雪球》这个部分,它写了卡洛菲用雪球打中了老人的眼睛,他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天,爸爸妈妈都在上网,我拿起爸爸的手机玩,玩着玩着,我一不小心把手机锁住了。我尝试开锁后发现要开锁必须用密码。我有顺序地试了好久,可怎么也解不出。

这时,我似乎看到了爸爸那严厉的目光和已举起将要打我的手,我再也想不下去了。我乘他们不注意偷偷地把手机藏在衣柜里,然后下楼了。过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打电话发现关机。

他起先以为自己弄丢了,后来想到上午出门回来后,还接过电话,突然又想到我拿过他的手机。他就来问我:“你把我的手机放哪里了?”我心里有点慌了,但故作镇定地说:“不知道。”他又让我仔细想想上午去过哪些地方,手机可能放在哪里了。

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一声也不吭。他也怀疑我把手机藏起来了,想充Q币,可妈妈不信:“扬帆不会藏手机的,他一定忘记放在哪里了。”妈妈到我去过的地方:厕所、厨房、客厅、卧室、书房统统找了一遍,当然一无所获了。

我为了不让他们怀疑,也装模作样地四处寻找。一转眼,到了下午,爸爸仍不放弃继续找手机,妈妈说:“不用找了,肯定在家里某个角落里,过几天就会出来的。”爸爸生气地嚷道:“不找到,别人打电话找我有事怎么办?”我听了心里非常不安,怕耽误了爸爸的事,终于说服自己把手机拿出来。

我利用去书房拿作业的机会,见四周无人,便悄悄地把手机放到了电脑旁。妈妈上楼看见手机后,告诉爸爸刚才我去过书房,于是他们都知道这事跟我有关。爸爸叫我过去,我心跳得厉害,真怕他打我,当他问清事情的经过后,竟然没有打我。

爸爸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以后不管碰到什么困难,还是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让大人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但千万不能逃避,那样太不负责任了!”我点点头,心里在说:“爸爸,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里惭愧极了,我一定要向卡洛菲学习,以后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要主动承认,争取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读后感教育文章 篇4

在我的书架上,各种各样的书都有,可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爱的教育》,这是一本诠释爱的书。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亚米契斯,他以日记题写了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女儿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相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留溢于纸上,动人心魄。直到最后安利柯转学了,大家的十分难过,我也为此感动的心酸酸的。

爱,是无边无际的;爱就在你的身旁。请瞧:春天的光照耀着你;夏天的绿叶遮蔽着你;秋天的风清爽着你;冬天的雪欢快着你。这难道不是爱吗?这难道不是已经爱充满人间了吗?

正如罗兰所说的:爱是什么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暗。还有彭莎尔所说的: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任何事,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爱,也让我认识到了爱,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教育书籍读后感精选(4篇)


大学生范文网的文章可以让您更好地了解“教育书籍读后感”欢迎阅读。读书,就是一日三餐给自己投喂精神粮食,当选择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心中经常会有许多感悟。 撰写读后感可以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

没用多久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其实好多的教育理念自己和身边的伙伴都在运用着,只不过我们都做了"不长心的人",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整体写作思路上来看,苏老师步步为营,在为学生设计着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相信在他的班级里学生永远都能享受到自主、平等、自由的快乐。

每一个小故事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序,简单、明了,能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阐述的内容,接下来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时很直白的进行叙述,让人感觉到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看了这么多的能力,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把这些能力归结为低年级可行组和高年级必修组。

自己身处低年级这些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其中的几种对自己来说还是颇有益处的。比如说体验怀胎十月,这正合适宜的完成了我校的感恩月的主题,让学生从小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对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校从小就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看来许多的好习惯都是需要训练的,连读书的习惯都要有计划有措施的进行训练,同样礼貌也需要强化训练,见人主动打招呼,怎样文明行礼、就餐、说话、走路都要慢慢、严格的进行训练,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同样也很必要。

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的人说好话对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也非常必要,读过此书后还是觉得有许多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也很重视这些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比不上苏老师的就是能够点点滴滴都能用照片来诠释,苏老师还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

学过了,不能光眼热吧,总告诉自己心潮澎湃之后得有点小变化,在鼓励着自己,繁琐的工作中让自己"长点心"--海南呀!你长点心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2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3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和我的祖国》,这篇文章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汶川地震中显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还有中国为了迎接世博会所作出的努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被作者那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在文章中作者这样描述:“中国发生了建国以来的一次地震,面对困难的中国永不言败。汶川让我们把心连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纵观历史,中国的伟大有着久远的渊源,八年的艰苦抗战,没有让中国倒下,反而让中国更加坚强。这次汶川地震也再次告诉世人中国是不屈的,是勇敢的,是坚韧不拔的。历经磨难的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13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二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三十多年。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作者这样比喻:“1949年一个新的中国诞生在世界的东方。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翻开历史厚厚的书页,我们却发现,昔日的祖国也曾不堪回首。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中国人民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开始奋起反抗。孙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走过!国家领导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为长夜难明的中国托起了照耀祖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太阳!

今天,他们谁不惊叹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和飞速发展?谁不佩服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的奋勇!谁敢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无论是神州5号的成功还是奥运金牌榜上熠熠发光的金牌,一次又一次让世界向中国投来了惊羡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时至今日,中国已开始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时的昭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文明精神标语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人们对城市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为了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上海这座城市异常繁忙,不计其数的工程要在世博会之前完工。“用微笑迎世博”也成了人人皆知的文明礼仪!中国,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它将用生机和活力迎接世界的喝彩!祖国,是我生长的土地,我因祖国而自豪,它的博大和坚韧让我为之震撼,祖国,永远是我心中那片热土!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你心中,祖国大家心中,让我们这些青春为祖国创造新的未来。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4

近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4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4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篇1)

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说,只有阅读才能使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下面两个篇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学会欣赏”,书中讲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发掘的故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从捡到的一本杂志里,发现一篇另他十分触动的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在得知此事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大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我们教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其实,欣赏不是施舍,不是恩赐,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自然流淌,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如何看待外语与母语并重”,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母语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网络语言、世界级刊物的80%以上都用英语,不懂英语难以进入世界的主流。现在我国进入世界主流圈的人其实很一般,主要是他们懂英语,但我们喝多很优秀的任务因为不懂英语而无法将自己展示给世界。其实,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它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与语言体系合而为一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双语教学,重在运用,当然首先是熟练运用中文,掌握好我们的母语,在此基础上强化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双语的语言训练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因材施教。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习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英语教师等要尽量设置双语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和运用语言。双语教学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适应社会、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别太在意学生语言结构的对与错,要鼓励他们多用双语进行交流、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新教育》,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我们所提到的新教育,虽然有几年时间了,但它还处在实验阶段,这也只是一项教育实验,我觉得教育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发明一种方法,教师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教儿童更多的东西。更确切地是要给儿童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如何在他所处的世界中从物质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练习这些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篇2)

当我翻开《新教育之梦》的目录时,内心是极为震撼的,语言阐述系统化、理论化,理性思维中夹杂着作者对教育认识的极大热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他心中的教育理想,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权威的语气,以自己生动的例证,丰富的国内外教学实际使原本理论化的东西变得让人易于接受。

读完本书,我脑海里印象最为深刻是“有特色”、“阅读”、“共写随笔”、“爱”这几个词汇。我将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教育实践来谈谈我对此书的感悟。

1、有特色,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举例了十所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很强大,而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也是一样,有了一技之长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如此看来,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特色,便成为了优势所在,风格所在。

2、爱阅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它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课堂上的说教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一些,局限于教材只会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写作的时候没有素材,或即使有着丰富经历的时候却也无从下笔,而阅读更是发展了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和写作,扩大阅读范围就是最有效的手段。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的感悟,受益匪浅。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篇3)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优秀的教师。下面结合朱永新的观点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激情与诗意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当我们满怀激情参加工作时,那充满诗意的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许多的现实,在迷茫与困惑的同时,我们被受伤害,于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随之而来,生活很不诗意。这就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工作?在身心劳累的同时还要说“累并快乐着。”这是我们的真心话吗?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变的迟钝,

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富有“激情”。

二、学习与成长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另外,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示,教师也需要成长,同学生一样慢慢的长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学习,教师的成长又是什么?对!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更加努力的学习,促进自身更快的成长。

三、团结与合作

合作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合作,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在合作中得以实现。对于一所合作型型学校的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的合作型教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作型的教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与学生合作。要与学生合作好,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先做学生,后做先生”。

2、与教师合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校教师尤其是同级学科教师同年级的教师,应多进行合作。

3、与家长合作。教育是一项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教师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使家长乐于到校,到校后感到受尊重和受欢迎的氛围。

四、爱心与责任心

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富有“责任心”。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

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吧,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二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五、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我国创新已被提到危机民族命运的高度。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育范式,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系关教育、系关实现“中国梦”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二、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觉得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家庭教育》读后感4篇


当你从书页上抬眼,然后合上书本依然感觉到,住在那片光里,在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我一直有强烈的代入感。撰写读书心得,可以使我们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或主张,怎么写的作品读后感才能让人家读起来萌生共鸣呢?以下是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家小女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了,翻看着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照片,回首着有女陪伴的这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我甚是欣慰,因为这些年,我一直和孩子同成长,共进步。

我家只是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没上过大学的我学识和能力都很有限,没有什么经验之谈,我只能用言传身教区影响女儿,教育她做一个优秀的人、正直的人。

首先,和孩子一起读书,是我永远的追求。

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这项快乐的读书活动就在我和女儿

间开始了。从带DVD的幼儿画报,到带拼音的注解小故事,再到各种名人传记、世界名著,我一个阶段都没有放过。早早的读书生活培养了女儿浓厚的读书兴趣,大到新华书店,小到社区阅览室,都曾留下了我俩的读书身影。在女儿上学前班时,我就教会了她如何查字典,在读书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会通过查字典,准确认识这个字,并且把准确的拼音标注上,旁边备注上这个字的意思。通过大量的阅读,读书的好处已经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女儿刚刚进入一年级时,是唯一一个能认识全班同学姓名的孩子。就因为这个,女儿荣幸的当上了她们班的学习委员,并一直到现在。因为读书多,女儿在校的语文学习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读书的好处同时也体现在了我的工作中。如写一个宣传材料或是工作总结都会很轻松,原因一半源于认真踏实的工作;一半源于措辞及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不会提笔忘字。这些都是阅读的好处和魅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修养,愉悦孩子的思维,很多做人行事的道理,家长讲多少遍比不上看一本相关的书来的有效果。

除了读书之外,我还积极参与孩子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先决条件是她得感兴趣。在女儿8那年,她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想学习弹钢琴!”我严肃的对她说:“你想学钢琴,妈妈支持,但你可得想好,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半途而废!你能做到吗?妈妈给你三天时间考虑,想好了告诉我!”三天后,我得到了女儿坚定的答复“一定要学!决不放弃!”钢琴学习,是个长期工作,一点乐理知识都不懂的我,从女儿的第一节钢琴课开始,就一直坚持旁听。每次女儿上钢琴课,我都负责记笔记和录视频的任务。这些年来,我认识了五线谱、懂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自己还为没花学费学来的知识偷着乐呢!闲暇之余,女儿钢琴伴奏,我则轻轻哼唱,从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再到侃侃的《滴答》……我俩自娱自乐。孩子则更多的享受着学以致用带给她的乐趣。现在钢琴已经陪伴了女儿5个年头,从钢琴比赛获奖到钢琴考级,女儿的钢琴学习也算是开花结果了。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多么昂贵的玩具、多么漂亮的衣服,她们需要的只是家长能够抽空陪伴她们,并且能够平等地和她们说说话,耐心而不训斥地听她们讲述她们自己的世界。教育孩子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的技巧是必须的。但所有的技巧都要以发自内心的爱为基础。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我惊喜到发现:和孩子一起诚招的路上,原来还可以这样快乐、这样幸福、这样生动有趣。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着《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我比较认同。因为我事先就形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次从图书馆借阅要求阅读的书目,静心阅读摘抄。陈鹤琴所着《家庭教育》,读来颇有共鸣,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自己写过育儿日志,思想领悟起来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远,语言、思想等方面没有太多因素的干扰。总而概括,如下几点:

概括来说,这本书读来顺其自然,语言毫不晦涩。作者比较常用的语法就是排比句、并列句。排比句让读者在跳动的节奏中阐释了多种情况,读者的注意力易于集中。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可爱的人。并列句前半句便于读者认识,后一句便于读者思考。作为育儿的书籍,比较适合父母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真正潜心研究的作者。文章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个个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话语,那的确是自己的思考。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的孩子的发展。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父母收获更多的教育思想。孩子是变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个成长阶段不认真的时候也能够育儿。

再者,育儿还需要更加细致。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心的妈妈,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问题总不是在想当然中结束。同样一件教孩子刷牙的事情。作者又分为许多细节,有想法的教育孩子。我也需要更加细致一些,主要是思想深度需再度挖掘。

最后,在摘抄妙招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作者也读过不少书,拿《颜之推家训》这本书为例,作者在看过之后,也有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这本书从婴幼儿到五六岁,都有一些建议。我看后颇为受用。

育儿书籍,我也看了不少。在陈老这里,仍然有新的内容可学习。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继续好好读书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路学习》,里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惟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条理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获得的只是父母的絮聒、不满、埋怨、指责,长期如许,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伶俐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现实出发,亲近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目光取代“挑剔”的目光;用热情赞美取代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糊口和学习的热情。

读后感芬兰教育(集锦4篇)


有哪些出彩的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阅读?每次读不一样的作品,都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我们已经读完了,现在是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了,编辑为您搜罗了“读后感芬兰教育”的相关资讯供您了解。

读后感芬兰教育 篇1

南化三小:戴永红

作为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芬兰有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

没有“精英教育”,上课时数也少。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其他欧洲国家的7成。芬兰教育强调“平等品质公正”,且“不让一人落后”。

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芬兰鼓励阅读。出版商和图书馆太多了。父母也从小教孩子读书。“阅读”不同于“念书”,阅读是终生资产,也是终生受用的生活兴趣。

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不会只在意成绩。

近年来,以15岁中学生的教育水平,被经合组织评为综合表现最好的,甚至在亚洲学生引以为豪的数学方面也是如此。

如此高效的学习,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虽然国内学校教育的现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感受下芬兰教育的优异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的魅力之一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唤醒学生的睡眠潜能,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以提高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多少中国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与自己竞赛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争一朝的冠军,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而有了这个能力,广博的知识量、优异的成绩这些“副产品”也会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是用静止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误导家长,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生。这些人常常用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什么教育!谁是“三岁看老”的?

大思想家孔子?大文豪曹雪芹?革命领袖毛泽东?

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谁不靠社会实践和勤学苦练获得成长动力呢? 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终身教育获得成功,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已经被无数人的成长一再证明。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成功。遗憾的是,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很少能体会到自己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不是全班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不是全校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校第一时,老师告诉你你你不是全城第一。

接下来还有全省第

一、全国第

1、 只有一个世界第一,也许不是中国的孩子。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中国孩子都在教育上失败了。显然,这是一种谬论,但这种谬论让今天无数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心碎。

品尝成功的教育,对中国家长而言,真难!难于上青天!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细活,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结果往往在一个人接受教育时是看不见的,但只有当他进入社会,作出大贡献或小贡献时才会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教育成绩。

前者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评价,目的是改进教学,帮助学生进步。后者是为高校选拔学生,其最大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比谁高谁低,落选者不一定就是水平低的。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芬兰式的普遍大众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阅读是终生资产,许多人百般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芬兰的孩子在阅读的国际教育评比中表现如此优异?有没有什么推广阅读的秘诀可以分享? 其实,阅读之于芬兰人,早已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他们对于阅读重视的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一样,也更像是印度学生必须将九九表不只背到9乘9,而是25乘25一般的重要。

当人们对文字的看重程度和看重数理学科发展一样的时候,人的心智平衡、学生的学习不偏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但阅读并不是芬兰独有的文化资产。阅读在欧美的西方文明中已经存在多年。许多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地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就在婴幼儿舔了又舔、抓了又抓,既有视觉影像,又有语音入耳的多管齐下,加上父母轮班上阵陪伴之下,效果奇佳。

我觉得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安心读书,用心教研;要有读书的兴趣、读书的心态,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泰然面对外界的喧嚣浮躁。(《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先生也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让我们安心读书,潜心育人——让教育不再哗众取宠。

2014年2月

读后感芬兰教育 篇2

初见《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时,我有些疑惑: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教育真的是全球第一吗?书的封面上印着“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给世界!”的字眼,让我充满期待,开始阅读这本书。

纵观整本书,作者从社会、历史等方面讲述了芬兰教育的发展史。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是指孩子们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们的课程表(P50—52),没有设定固定的上下课时间;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不是无尽的作业,而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寒暑假,留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这种“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孩子们的作业本,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们学生本来就有答案本,自己可以去核对答案啊!”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样的“自由式”教育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管理能力,那我们的老师也可以轻松些,也许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轻松教学”了。

平等的芬兰教育。书中有多处提到:“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人落后”;“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等这些关于平等教育的语句。我觉得芬兰教育之所以能达到“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与他们平等且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芬兰教育为学困生安排了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给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我深深地被芬兰教育这种“不让一个人落后”的努力所震撼。

对待老师的平等,更是让我对芬兰教育有了更深厚的敬仰。一位芬兰教育家这样说道:“没有评比,没有等级,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这是对老师们的信任与尊重!”也许正是芬兰人民平等地对待教育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才铸就了芬兰教育的奇迹与辉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从自身出发,平等对待并充分信任我的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机会,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奋斗努力的目标,就像作者所说的: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读后感芬兰教育 篇3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教师,坚持阅读无疑是最好的自我提升途径。一直在各大论坛和微博看到社会热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诀,也因此一直对芬兰的教育充满了好奇。这次青年教师读书活动,终于能静静得徜徉在作者的描述与感受中,体验了很多教育的小幸福,内心多了些对教育更深层的思考,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些许反思。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芬兰教育课程体系是最令我惊叹不已的。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有总体的了解,引发他们的兴趣后再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这的确比先逐个细节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溜冰和有用,若直接开始从换气、姿势等一个个细节开始,可能学生会丧失兴趣或太注重细枝末节;相反,如果直接向他们展示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美妙瞬间,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这个理念完全可以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七年级第一节英语课,如果直接开始教授新课内容,未免太为乏味,更不适合刚进入中学的青少年的好奇和活泼的心理。因此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一整节课的英语启蒙或体验课,比如用环游世界的照片,北极看极光的视频,带外国访问者参观故宫侃侃而谈的记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向往,再告诉学生我们将进行怎样的学习。如果是八年级第一节课,我可以将学生通过一年以来的英语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做成动态视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为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注入新的动力。

“阅读是终身资产”是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理念。芬兰不仅让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文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足量的阅读书籍。很多小镇上甚至有流动书屋,整个芬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氛围,都弥漫着书香,让学生在长期的优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品质。

芬兰的教育体系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细节落实,每项政策每个角落背后都体现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实现了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真正的尊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句经典名言对于教育的过程来说的确是对的,但许多中国家长和孩子却因为这句话疲于奔命,焦虑不安。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是大家都误解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人生是场马拉松,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马拉松,而非他人。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先。”在今后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胸怀匠心、有责任感,能够走到群众中去,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人,将自己这本“无字之书”写成言之有物、读之有味、感而思进、他人爱读的好书!

读后感芬兰教育 篇4

《芬兰教育读后感》

谈到教育,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亚洲国家的高强度竞争和压力下的教育。而在这道光芒万丈的教育热浪中,芬兰教育在一片嘈杂声中显得风轻云淡、静谧优美。近年来,芬兰教育崭露头角,被誉为欧洲教育的典范。芬兰教育的特殊性,可能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教育不一定只有高额的教育经费和项目繁多的教育计划,有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体制同样是重要的基础。

芬兰教育往往被誉为最好的教育,其核心就在于芬兰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的中心是人,是让每个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而在实现这一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儿童的自由发展。芬兰的教育不像其他国家,强调刻苦用功、背诵题海、功利主义之类的偏向,而是通过游戏、音乐、运动等所有人性天然追求的方式,培养孩子自然地充实、愉悦、自主的心态。在芬兰教育体系中,孩子最自由的时间是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幼儿园时期,在孩子自由探索世界和建立自己的想象空间的阶段,老师不会要求孩子能背下某个诗歌或唱歌,而是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主深度学习。

在芬兰,教育主要是由市政府和中央政府来管理,虽然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可是学校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则由当地学校教师自行决定。教育中的各个环节、课程、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方面都能够自由创新,不受束缚地实现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原素质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芬兰教育体制建设上的改变也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往往在同一教育阶段内与一组固定教师一起学习,之后教师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有保障的互动体系。而这个互动体系的一大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没有那种真正的阶层分化,不会因为父母高下、家庭贫富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损失。儿童的健康也同样受到很高的重视,每个与其同龄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科学的保健服务。种种细节,构成了一个卓越的教育体系。

随着全球教育氛围的日益浓厚,教育的重要性倍受重视。芬兰教育经验的成功证明了,在教育上确立人为中心理论,杜绝纯粹功利性教育、追求平等的教育机会、倡导参与、自由与创新等,才是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的不二法门。芬兰教育的成功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在教育哲学和制度上彻底转变,全面利用教育资源、个性化教学、多教具协调合理,才能建立现代视频教育体系。

芬兰教育的成功并非是偶然,它完善的教育体系源于多年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只要有人类的未来,就有教育的未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一个早晨能够一步完成教育现代化的,只有彻底地深入改革,才能迎来人类教育的新大未来。

本文网址:http://m.1467.com.cn/fanwendaquan/55377.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