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昆曲读后感

2024-03-12

昆曲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了作品后,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在和作者进行交流。 撰写读后感可以增加对所读内容的掌握和享受,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希望这份“昆曲读后感”能够达到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足,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让你更加快乐地学习和工作!

昆曲读后感 篇1

作为一位文艺爱好者,我近日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部剧集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让我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整场剧集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悲情的爱情故事。在欣赏这场昆曲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表现力和隽永。

首先,昆曲的音乐表现十分精彩。音乐不仅是昆曲的灵魂,也是昆曲作品传神之根本。昆曲音乐讲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变化丰富。配以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古箏、琵琶、二胡以及唢呐等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把整个剧集推向了一个高潮,引领着剧情不断地发展。每一个乐曲都可以使听众深深地入迷,想象着戏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波折,感受到每一首曲调所表现的情感。在合作者们流畅的唱腔和乐曲之中,情感呈现的自然而然,别有一番韵味。

其次,昆曲的唱腔独特鲜明。昆曲的唱腔以高亢悠扬的嗓音起伏变化,自带情感。唱腔与音乐相辅相成,在表现情感方面更显得精妙绝伦,极富感染力,剧中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深情绵绵的对词与若有若无的调音,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昆曲艺术以唱为主,而昆曲“唱”指的是腔调和技巧。而这些腔调和技巧都是演员殷淀藏于临湖老师那里,才能够若隐若现、方寸之间把更好的情感呈现给听众。

依托唱腔还有挽子词表达更多的细节和情感。挽子词是昆曲中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用于概括主题和传承精神。它一定要与唱腔紧密配合,将情感转化为形式,而在操作时要遵守挽子的长度和格式,使其与唱腔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唱腔和词意达到细微程度上的统一。

除了音乐和舞蹈,昆曲也拥有着细腻的表情、动作。演员的脸上、眼中、身上的点染、走位和配合乐曲的旋律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看到丰富的情感传达。通过昆曲中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内心在深深地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戏中的人物塑造得充满感情和戏剧性,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够实现。

总之,观看昆曲《牡丹亭》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整个剧集生动再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动人爱情,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情,还是动作,每一点都能够让观众产生无法言表的共鸣。昆曲艺术所展现的魅力广泛深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和见解,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在文化、美学以及情感传达方面带来了一场难忘之旅。

昆曲读后感 篇2

上午的会议课上,老师神秘地告诉我们,今天上午我们要去看两三节课的演出。

我们全班都很兴奋。很多人甚至不擅长上课,一直在看钟。

下课后,我们拿着铅笔袋和笔记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着长队走向会议室。

只有几百米就像几千米,怎么走不到尽头。

最后到了大会议室,那里充满了神圣的地方。

橘子门的边上有两盆绿色的花,边上有两块牌子,上面印着四个唱着歌的孩子和粉红墨水宝宝的大色字。

会议室**被彩色的灯光打照得五光十色,席间已经有几个班落座了,我们也在老师的指引,按着队伍坐下了,待到所有班级到齐后,表演开始了。

这一刻,只见屏幕上白光一闪,一幅正在唱戏的**就出来了,上面还有昆曲回故乡五个红色的大字。

但演出并没有立即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一张粉红色和墨水的婴儿拖车。我看到幻灯片,明白他们要玩什么。是昆曲!我没想到。

的确是昆曲,随着后主持人介绍了昆曲中生·旦·净·未·丑是怎么一回事后开始了表演。

第一个出场的是武生,他把一面令旗和一根权杖舞得八面生风,身上的袍子随风飘荡,嘴里不停地唱着什么,随着**的节奏越来越快,他把手上的权扙舞得越来越快,渐渐地只剩下一片黄色的光圈。

第二个节目是娄阿鼠和一位先生的对话,表演过后还有一个互动环节。

我们班的周品毅同学有幸被选上了,全班同学都以为他会去当那个偷偷摸摸的娄阿鼠,没想到他却当上了堂堂正正的算命先生。

这一幕不仅让我们吃惊,老师也不停地笑。

第三个节目是鲁智深的十八罗汉。他已经独出了12分钟,做了他的十八罗汉。

第四个节目是昆曲中最著名的《牡丹亭》,终于出来两个女的了!有人感叹到。

《牡丹亭》里的歌词和**真的和宋词一样美!最后一个节目是舞剑。一个穿黑衣服的武生舞着两把大刀,让它们闪闪发光。从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它们。

看完昆曲,我才明白上台一分钟,**十年是什么意思。从这次演出,我知道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也渐渐地,爱上了昆曲。

昆曲读后感 篇3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

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

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夜里,丽娘的灵魂在后院游荡,又遇见了梦梅。后来,柳梦梅开了墓,丽娘死了,复活了。两人私下结婚。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人追求真爱的故事。她为爱而死,为爱而生,这是一个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

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温柔的歌声,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走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

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

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仍然有那么多的女性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美丽的脸庞。她是个奇迹。她为爱而死,为爱而活。她在黑暗中像一盏高高的孔明灯,寄托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首名曲。

昆曲读后感 篇4

姓名:黄炜学号:***院部:商学院

年级:2014级班级:2014级物流管理四班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kunqu opera of china)赫然在列。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性。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罗斯人有芭蕾舞,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中国的昆曲当然也不例外。

《昆曲六百年》。这部纪录片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昆曲这一民族艺术。昆曲又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提及。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那个时代曾经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昆曲六百年》总共有八集,单集片长为三十八分钟,分别是:

1)前世今生

2)迤逦之声起江南

3)不朽传奇(上)

4)不朽传奇(下)

5)璀璨折子戏

6)百戏之母

7)一脉相承

8)昆曲归来

中国昆曲自出现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六百年的历史了,起源于中国苏州的昆山,首先在一个叫七里山唐街的地方传唱,那里的人对于这门艺术十分的热爱。

昆曲的出现,代表着商业文化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的不断发展。昆曲的发展是当时中国社会下层艺术与上层精英艺术的接触。虎丘民间音乐节的出现,创造了一个人人都有空巷的局面,可以与古希腊的大元剧院相提并论。

昆曲发端于江南,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写下了赫赫光辉的一页。

昆曲讲究一种优雅,温和,安逸,从容。曲调纯真,妥帖,缠绵悠远。昆曲素材广泛,结合南北曲,在“曲圣”张良辅的柔和之下,发展的更加完善,逐步走向全国。

昆曲曲调“功深熔琢,气元烟火”,使唐诗宋词又重回人间。

昆曲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三五知己,几杯茶,几首音乐,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不妨欣赏昆曲,听昆曲,让自己慢下来,空虚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这有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昆曲首先描写了一种爱的氛围,这是人性的表现,也是当时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爱的美。

面对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化鸿沟,中国文化不断西化。陈丹青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希望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楼宇烈先生还认为,只有文化自觉才能使昆曲的复兴取得辉煌的成果。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昆曲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他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优雅、舒适、放松、冷静、人性化的特点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妨让昆曲回归我们身边。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昆曲工作者让昆曲环绕着我们。600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这首歌的南方旋律,画出了昆曲传说的第一笔。

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两百年前,在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的努力下,昆曲越来越完美,为方兴未艾的地方戏曲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中国现代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

80多年前,40多名青少年走进苏州昆曲学院大门。在昆曲最脆弱的时候,他们用一生来保护昆曲的芬芳。 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在这个狭隘而广阔的舞台上,六百年昆曲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经典。台下,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昆曲读后感 篇5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Park,Avril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昆曲读后感 篇6

昆曲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01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后来,中国又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剧种,但是有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了“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而《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是每位昆曲迷的必看之作,它也使中国戏第一文库网范文频道剧得以在世界扬名。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牡丹亭》竟然能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外国人也如此的痴迷,让它轰动全世界呢?《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在观看《牡丹亭》前我一直有这个有这个疑惑,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魅力,但当我观看完《牡丹亭》后,我才了解了其中的原因。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全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字“情”,又因情之奇,奇于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也是《牡丹亭》的独特之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爱情故事:崔莺莺与张生在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但是他们都是在现实中相见相爱的,唯独杜丽娘、柳梦梅是在生前从未蒙面的,甚至根本不知是否有对方的存在。但就是在梦中才使得杜丽娘摆脱一切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真爱,她的爱真可谓轰轰烈烈,激情洋溢,直到爱到了死,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死了都要爱》,杜丽娘直到死后还是爱的如此缠绵,如此真切。

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性爱的权力。所以,她是一个近代启蒙运动历史前孕阶段体现追求人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w应该说,这才是《牡丹亭》主题的真实含义。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但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昆曲读后感 篇7

原来姹紫嫣红升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华贱。

漫步在苏州幽幽小巷,聆听着那桥下流水淙淙,伴着那墙根小草在风中“沙沙”凑响的音乐,古典的气息在我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我的心默默思索,这唯美的笛音,婉转的音韵来自哪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那清亮的乐喉,我愿把它称做“仙乐”。细细品味,我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的,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只听得她身上环佩叮当。小船来到桥下,抬头凝望,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流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穿花度柳,一桥一巷,乐声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凄美。我的心神也早已飞去。不多时,小船穿出小巷,水面渐渐开阔,我眼前一亮,那“仙乐”原来就来自这里!

那是一方精致的水上舞台,台上一位戏娘浓妆艳抹,阿娜多姿,声音娇啼婉转,恍若天外仙韵。她的身后,缓缓传来美妙的笛音,听来令我不禁痴倒,不禁一闻倾心。

原来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昆曲。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寻找它的同时,我的灵魂已被古典的气息所浸润,变得沉静,宁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我爱昆曲,不仅因为它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带给了我宁静的心绪。更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一种责任——保护古典精神财富。我铭记这种责任,它和昆曲的韵律一同让我热爱,铭记…。

昆曲读后感 篇8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我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学生们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有过不止一次的回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蕴含的深意将逐渐自然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确,能够**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

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歌词,优美的身姿,无不让人沉醉于昆曲的魅力之中。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

仔细品味这个角色。慢慢地,我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

接下来的便是打戏——三岔口,虽然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有震耳欲聋的锣声鼓声,但是也仍然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在剧中,小丑和武生用精彩的动作和灵动的眼神展现了昆曲的方方面面。博得了满堂彩的好评

由此得知,昆曲的韵味并非一般人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牡丹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以及《三岔口》那矫健的身姿,不是用一句句富有作者心血的唱词,就是用演员们深厚的演技所一一表现出来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昆曲的奥秘吧!

2019年09月17日

昆曲读后感 篇9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金碧辉煌的皇宫到大街上普通百姓的家,都有她的身影。

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时尚,那么清代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故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

昆曲的表演体系是歌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起来的戏曲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中汲取营养。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许多戏曲。

园林和昆曲是苏州艺术圈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看的见、听的见的昆曲。因为昆曲像花园一样精致,注重细节。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因此,学者们经常相聚在幽雅的园林中欣赏昆曲,并常常发自内心地感叹: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昆曲舞台上的春色迷人,令**连忘返,陶醉在沉思中。

然而,这部曾经影响我国达两千年的文化经典,这种曾经深入民间数百年的表演艺术,在二十世纪这个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几乎从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年逾古稀的老人,转瞬间沉疴不起,奄奄一息,但她仍顽强地活了下来,在黑暗与挣扎中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一束灿烂,一代代维持并延续着那一脉香火。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响大江南北,为昆曲的历史谱写了传奇的篇章。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青年学生观赏昆曲的热潮。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世界的年轻学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憧憬和渴望。昆曲的古典美学和汤显祖的感伤世界,终于打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昆曲和明清社会》,其中有一篇文章------“荷花之梦”------河北保定的白洋淀里原来有无数的荷花,一到夏天便是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可是渐渐的,白洋淀中水源断了,荷花也随之消逝;不知过了多久,白洋淀下了一场暴雨,与这片土地阔别多日的荷花又回来了。昆曲也回来了,依旧像原来那个梦一样:温馨、绚丽、辉煌。

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也许有一天,那些人和那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文化的精髓可以永远保存下来,成为一代有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昆曲读后感 篇10

《牡丹亭》的故事是经典的感人至深的!最喜欢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两个晚上白版《牡丹亭》中本和下本的表演,演出了杜丽娘的为爱而生生死死,演出了柳梦梅为爱而痴醉于一幅画中,演出了汤显祖心目中爱情的超越生死!这是何等的情意!

故事情感的固然细腻感人,但这也是依托于戏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的。

首先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综合唱、念、做、打于一身。真真如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感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唱功、音乐性的念白、表演以及武功在《牡丹亭》的后两本里都有体现。

要说戏曲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他舞台上空空如也,却能够表现出后花园的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杨婆持枪打败大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紫禁城皇宫的富丽堂皇!这便是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的表现手法。

但是最多只有一桌一板凳的舞台,怎么来表现出场景的变幻万千,时光的匆匆飞逝呢?这就需要严格的表演程式。杜丽娘着一套白衣,飘然而至,便是到了阴曹地府;船夫打扮的人,持一浆在手,前后的摇摆,左右的颠簸,便表现出了河流上的大风大浪。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带我们领略到戏曲故事的唯美,感情的细腻,唱念做打的综合演绎,让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牡丹亭》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戏曲的大门。而那惊鸿一瞥让我们爱上中国戏曲!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88947.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