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生物教案

2024-04-03

生物教案(汇总13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生物教案(汇总13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生物教案 篇1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建议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用3或4课时完成。

从病毒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在梳理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入新情境的目的。学生在复习各种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后,体会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仅有其中的几种,哪怕是最重要的成分也不可能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些物质不能单独发挥生命功能。根据细胞学说学生可以想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而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分析前人实验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开篇首先要明确说明,研究对象以真核生物为主。

本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能力培养点。要多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细胞质部分重点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部分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因此功能方面不用涉及得太深。

细胞核部分重点讲清细胞核的结构;讲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其他内容将在细胞分裂以及遗传和变异部分再做深入探究分析。

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准备:

(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资料。

--图示: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与意图

学生活动情景引入

1、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揭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引出课题。

2、你在哪些地方上像父母?哪些地方与你父母不同?(板书)

学生观察,感受遗传和变异现象。

回忆、对比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观察与思考

1、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引出子课题《生物的性状》。

2、概括出性状的概念。性状应该包括

哪些方面?

思考黑板上列出的性状,进行归纳,得出性状的概念。调查与比较

1、人有哪些性状?你在这些性状上的表现如何?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2、得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3、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照表格调查自己和同伴的性状。感受性状在不同人之间的不同表现,概括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对相对性状的理解。探究与应用

1、出示探究题: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请你作出猜测。

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请你找出证据证明你的猜测。

2、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3、让学生用具体例子说明父母是怎样把性状传给孩子的。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用具体例子来回答父母是怎样把性状传给孩子的拓展延伸

简介转基因技术,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生物和其产品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利与弊)

说出自己所知道的转基因食品和生物。阐述自己对转基因的看法。小结简单小结本课学习内容:两个概念:性状、相对性状。基因控制性状。回顾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自主探究出示自主探究题,韭菜与韭黄。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作出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课后实施计划。

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课后进行实验。点评: 用调查表的形式引出8大性状的比较,非常自然、贴切。语言表述清晰、流利,语速适中,教态大方,深入浅出,教学内容虽为8年级下册内容,但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下,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充分反应教师的基本扎实,教法使用恰当,教学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是在个别地方,语言表达尚欠科学性。在使用多媒体时,文字也过多,选择的案例还需研究。

生物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生物教案 篇4

第课,课题绪论人体的稳态第课时,课型新授。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重点难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在21世纪,生物科学将成为主导科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21世纪,人类将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健康,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来认识、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面对人口的爆炸所带来的吃饭问题,要求生物科学为粮食增产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危机,需要在生物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建立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由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可以说是希望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而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将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

一、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于稳态失衡、营养失衡或免疫失调引起的。因此,研究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营养平衡、免疫机制等,对于增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科学与农业: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的逐年减少等。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就是靠科技进步,而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将在这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其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四、生物科学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物圈中物质是可以被生物反复利用的,生物群落的物质生产几乎是无废料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抗洪战士通过大量排汗来散热,进而调节体温;同时又需要不断地补充含盐的水,并且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排尿量,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要消耗体内大量的糖类等有机物,同时需要及时地补充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传染病爆发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饮食、环境卫生,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来抵抗疾病的浸袭。由此可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讨论]单细胞的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对于人这样的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是否也可以直接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

[参考要点]不能。单细胞动物的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承担着像我们人这样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内所有细胞的生理功能。但在人及其它高等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合作。人体内的单个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细胞必须首先和该细胞生存的体内的液体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通过内环境再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一、内环境:

(一)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大量液体成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

细胞外液:存在于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浸浴在血浆中。组织液是指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一般的组织细胞浸浴组织液中,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淋巴是淋巴管中的液体。

(三)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

体外组织细胞物质

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形成淋巴,由于毛细淋巴管的压力比组织液低,所以淋巴不能重新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重新进入血浆。

(四)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以及PH、温度、渗透压的正常值:

1、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含量最多。如血浆含有90~92%的水。

(2)气体:其中以O2、CO2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以Na+、Cl、K+、Ca2+、HCO3和PO33的量最多。其它无机离子需要量甚

—微,如Cu2+、Zn2+、Mn2+、Co2+对某些酶的活性是必要的,碘对生成甲状腺激素是必需的,F对增

强牙齿和骨骼也是重要的。

(4)有机化合物:如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排泄的废物: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氨、尿素等。

2、PH: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

3、温度:人体的体液温度在37℃左右。

4、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

(五)内环境:

1、概念: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上述的细胞外液就

是内环境,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2、组成、与代谢的关系:

一般的组织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在组织液中;血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讨论】唾液等消化液是否属于内环境?

【参考要点】消化道是被围在体内的一个特殊的外界环境,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场所。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已经离开了内环境,在消化道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或淋巴后,已进入了内环境。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稳态的概念: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中的PH值可以通过血液中的缓冲对加以调节,实际上,内环境中的其它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实现:正常机体会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例如PH稳态的实现。原理: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讨论】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值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要点】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PH值的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的CO2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进入血液,就会与血液中H2CO3的发生,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由肾脏排出体外。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如组织液中的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再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而血液中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三、课堂思考:“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1、材料:加了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液、洁净试管若干、质量浓度为1%的盐酸、

蒸馏水、PH试纸。

2、步骤方法:

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2支,编为1、2号;

第二步,在1号试管中加2ml加了抗凝剂的血液,2号加2ml蒸馏水,并用PH试纸测定它们各

自的酸碱度;

第三步,再分别在1、2号试管中各加1滴1%的盐酸;

第四步,结果观察,用PH试纸测定。

3、结果分析:1号试管PH试纸颜色与加入HCl前的试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测试蒸馏水的PH试纸与加入HCl前测试的PH试纸比较明显变红。

4、结论:血液对PH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或血液是一个缓冲系统。

四、后记:

【小实验】用加了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液或血浆用做实验材料,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甲试管加入2mL血液或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在加入一滴质量浓度为1%的演算溶液之前,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参考结果】测试血液或血浆的PH试纸略呈兰色,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测试蒸馏水时不变色。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一滴质量浓度为1%的盐酸,再用试纸测试,发现测试血液或血浆的PH试纸颜色与加入盐酸的试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测试蒸馏水的PH试纸与加盐酸前的测试的PH试纸比较明显变红。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参考要点】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加入了盐酸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NaCl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PH值的影响不大。在蒸馏水中没有这些缓冲物质,所以当少量的盐酸加入后,PH值就明显下降。

第二节人体的稳态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它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的,其中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血糖的调节、体温的调节等,都是稳态的重要方面。

一、水的平衡:

1、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渗透压升高时,表示水相对缺少;渗透压降低时,水则过剩。渗透压升高、降低的标准是是否口渴。这是针对细胞液的量正常的情况下来说的。

注:渗透压——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它的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数量的多少(溶液浓度),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关。溶液中溶质分子和颗粒数量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它形成的渗透压越大。例如:某人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等原因,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即其细胞外液浓度增大。主要来源2、体内水的来源饮水

3、体内水的去路:

(1)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2)皮肤排汗和蒸发水汽。

(3)肺呼出的水汽。

(4)大肠排便。是指饮食中的水以及消化液在消化道被吸收后所余下的水。只有大肠排出的水中

含有未进入机体组织的水。

4、水的平衡是在一定时间内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相等的结果。是由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调节过程是渗透压降低时,水多,排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时,水少,排尿量减少。水平衡的调节是以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为条件的。

5、具体过程:(见教材P8和资料P236)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在下丘脑。当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三种效应:渴觉、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控制着尿量,从而控制渗透压的稳定。

三、无机盐的平衡:

来源:主要来自食盐;(6~10g)

(一)钠盐平衡排出: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其次有汗液、粪便;

调节:醛固酮调节(一种盐皮质激素);

特点: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2~4g)

(二)钾盐平衡排出: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未被吸收的钾盐经粪便排出;

调节:醛固酮调节(一种盐皮质激素);

[在临床上常把血钾(指血清中的K+)

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注: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前两个作用可单独完成,后一个作用是派生功能。盐皮质激素调节体内盐平衡。(即保Na+、保水、保K+)

(三)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正常成年人每天滤过肾小球的水、K+和Na+等有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

生物教案 篇5

绿色植物、铁架台、双向夹、铁环、石棉网、酒精灯、锥形瓶、大烧杯、酒精、热水、火柴、棉絮、镊子、显微镜、叶的构造切片、相关的挂图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⒈植物大多是由一粒很小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的。它们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⒈指导学生认识植物所需要的养料是由绿叶制造的

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300多年前,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长达5年的实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并进行分析,看能否回答我们的问题。

⑵学生阅读讨论

⑶小结、讲解

⒉指导学生认识叶的内部构造

⑴认识叶绿体

绿叶中有什么样的构造能制造养料呢?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讲解

⑵认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讲解并进行演示实验:除去叶中的叶绿素

学生观察

⑶讲解叶绿素和叶绿体

⒊指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

利用课件或挂图讲解光合作用

帮助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巩固应用

⒈师生共同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⒉提问:⑴现在你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

⑵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品是什么?光合作用是在哪里进行的?

⑶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

⑷为什么植物失去了叶子可能会死亡?

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叶能制造养料。(可参考课后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

板书设计:

叶的光合作用

生物教案 篇6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技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成因及对策,语言平实而不失生动,形象且又准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找准契合点,即:在科学中学习文学手法,在文学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本课,我选用的课型是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在读与说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提高素养(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过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保证学生在具体的“板块”中有充分的语言活动,有充足的知能训练。

教学本课,我的教学创意是:“学习一篇、精析一段”,既关注整体,也突破局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简说:

整个课堂教学我设想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语言的感受活动、梳理活动、提炼活动、欣赏活动,它们都是基于文本语言的活动。

第一步:

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我的课中小结,是明确“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

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设计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分层概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我的课中小结则明确课文“定义—危害—成因—对策”的行文思路。

第三步:

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逐段阅读圈划,不但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训练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交流各自圈划的主句以后,我将进行方法的总结:主句,就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为了强化这种“提炼”的能力训练,我还将设计一个让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的活动,让学生把提取的主句组合起来,成为这篇课文的“浓缩文”。

“课文浓缩文”的范文是这样的:

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也是如此。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四步:

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难逃绝种厄运”,拟人手法使说明形象生动;再如“关联词语”:在介绍不同的学者的观点的时候,用了“因为、即使、因此、然而、如果、另外”等一系列的关联词语,使说明语言严密准确……通过精析一段,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整个教学的设计,以“说读”贯穿,力图通过四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文本里面来回行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板书设计,我力求简约。黑板正中写课题:生物入侵者;

第二行板书文章的思路:定义—危害—成因—对策;

生物教案 篇7

摘要:本文以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目前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利于此门课的教授,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变学生提出的意见,才能在此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前沿性学科之一,是支撑其他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

此学科是位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的个体生物学之间,同时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遗传与医学细胞生物学既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又是医学的前沿学科,许多医学疑难问题的解答和最终解决都有赖于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因此它是每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总之,遗传与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速度。

只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张艺,王韵,连小华,等,提问式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12( 5) : 452-454.

高强国,连小华,杨恬.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10( 4) : 402-404.

刘云,陈保锋,申跃武,等.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 4) : 393-395

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总是表达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练习,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媒体:多媒体 介绍部分生物易于识别特征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作为南通人,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生开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公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习,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

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学吗?(请学生回答)。哪些是生物呢?(请学生回答)。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生物的英文是living things;即有生命的东西。非生物叫nn-living things,即无生命的东西。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

来自大自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在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的生命现象。你们还能说出生物其它生命现象吗?我们来作点提示(展示父子、母子照片),这张照片上,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命现象?看看这一张,这是我和我儿子,你们看,我儿子小眼睛单眼皮,我可是大眼睛双眼皮。这说明生物上下代之间会出变异的现象。(展示尿尿小童的图片)。现在你们想到了生物什么生命现象?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片)。我们再来看这一张,这是植物细胞,这是动物细胞,除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有规律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生物都有严整的结构。形形色色的生物居然有我们将继续讨论。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场特殊的足球比赛。(展示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

你们看这些机器人足球运动员能运动吗?足球过来了,它们也能以合适的方向冲上前去踢球,这也是对刺激反应了,这此机器人算生物吗?

我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讲座上面的是不是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 些生物。蚯蚓、蜗牛、蝴蝶、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油松、肾蕨、葫芦藓、海带。除了这些生物以外,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哪些其它生物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180万种以上。如此繁多的生物,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它们呢?需要进行分类。让我们来做一些尝试。我们把同学们举出的生物归纳在这儿(打出生物名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它们跟哪一幅图上的生物是同一类。(请同学们参考背景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如果要把图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应该如何分?(学生回答)。动物可以分为两部分,蚯蚓、蜗牛、蝴蝶是一部分,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是另一部分。请你们想一想,这两部分动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回答)。前者被称为无脊椎动物,后者称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进一步细分,植物中,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地钱等属于苔藓植物;肾蕨、凤尾蕨等属于蕨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中蚯蚓、水蛭等属于软体动物;青蛙、蟾蜍等属于两栖动物;鸡、鸽子等属于鸟类;狮子、兔子等属于哺乳动物。

(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地球上众多的生物有着奇妙的生命现象,我们应该关爱所有的生物。有人会说关爱生物,我懂啊,像国宝大熊猫、可爱的白暨豚是需要关爱,像路边的小草等生物就不需要关爱.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它提醒我们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在地球上,我们还拥有许许多多跟我们共同生活的生物伙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地球上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爱生物、呵护生命。关爱身边的生物,也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生物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教师:蘑菇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属于一类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们比较微小,属于一类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还有很多,你认识它们吗?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教师:其中,很多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例如我们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药用价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教师:真菌细胞不断地从周围吸取有机物,形成许多菌丝,当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在菌丝顶端产生许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来活动: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和震动,把装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几下,传给下一个同学,依次传给小组内的多个同学,然后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习与应用]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编写思路 :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生物教案 篇10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探究芽的向性运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茎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向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生物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③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生物教案 篇12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xx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

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六、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生物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 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本文网址://m.1467.com.cn/fanwendaquan/96889.html

W

相关文章

换一换
W

最近更新

换一换
热门主题 换一换